河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ew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72715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5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ew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河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ew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河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ew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河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ew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河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ew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ew》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ew(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河 间 市 政 协 五 届 五次 会 议 材 料 之 八河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书面)swd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谋划制定和组织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和中共河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而成,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宏伟蓝图。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评价“十一

2、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有个大变化,五年再造一个新河间”- 2 - 的总体部署,全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化一新”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效能不断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十一五”规划要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 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9.8亿元,同比增长 11.3%, “十一五” 期间年均增长1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7.9

3、 亿元, 同比增长 2.4%, 年均增长 4.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1.1亿元,同比增长10.5%,年均增长10.3%; 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0.8 亿元,同比增长14.8 % ,年均增长 14.1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064 元,同比增长13.5%,年均增长 10.65% 。全部财政收入达到8.47亿元,同比增长27.4%,年均增长19.96%。工业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工业总量快速增长,到 2010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91 家。优势产业发展迅猛, 初步形成了以电线电缆、新材料、汽车配件三大产业为支柱,精细化工、家居家饰、信息设备三个成长性产业为依托的“3+3”产业体

4、系,电线电缆、保温材料集群被认定为河北省省级产业集群。企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实施名牌战略成效显著,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 个、中国名牌1 个,省名牌- 3 - 产品 18 个、省著名商标23 个。工业发展聚集度不断提高,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出成效、五年成规模”的目标,全力推进“两大六小”工业区建设,“两大”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4 亿元,全部实现“六通一平”,“两大六小”工业区入驻企业近300 家。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步伐加快,会友线缆公司在天交所成功上市,融资 5000 万元。担保体系初具规模,组建了 5 家融资性 投资担保机构,为上千家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贷款担保16

5、.8 亿元,隆昌小额信贷有限公司发放贷款总额 3.4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抓项目、增投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一五”以来,实施了县、乡两个层面的“三五八十”工程,亿元以上在建和竣工项目 40 个,其中“三五八十”项目 19 个。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62 亿元,年均增长34.66%。康洁公司年产50万樘平口门、 30 万张石英石板、腾源公司高速铁路用预应力钢材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增强了我市经济发展后劲 , 对未来发展形成了重要支撑。“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到 2010 年全市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总产预计分别达

6、51.95万吨、 1.7 万吨、 3.76 万吨、 39.8 万吨,肉类、禽蛋总产预计达 4.28 万吨、 1.67 万吨。 一是抢抓国家扶持“三农” 的政策机遇,加大农业项目资金跑争力度,先后完成了5 万亩中低产田- 4 - 改造、 2.3 万亩土地整理、 5 万亩标准良田建设等惠农项目。国欣农研会的转基因抗虫棉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成,使标准化栽培面积达6 万亩,增收 6127 万元。二是实施王快水库引水 3 次,引水 8800 万方,灌溉农田110 万亩次,节省灌溉资金 2000 万元。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农业产业化率达到 40.1%,共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 家,其

7、中:国家级 1 家,省级 4 家,沧州市级 27 家。各类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196 个,其中已有2 家获得省级示范社、4 家获得沧州市级示范社称号。 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 71 座闸桥进行了维修改建,安装防渗节水管道76 万米,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5 万亩,建设沼气池7000 个,完成农村改厕6300 座,启动了38个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五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村富裕劳动力充分就业。组织农民技能培训达13 万人次,民营企业就地安置12 万人务工就业,输出务工人员50 万人。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确立了“历史古城、文化名城、北方水城和现代化中等城市

8、”的城市定位,谋划实施了建设大街、河间府衙、瀛州系列公园、新医院迁建等“路、府、水、院、校、商”一大批重点城建工程,“三厂”工程已建成运行,新二中已完成搬迁,同创商业中心已竣工开业,开通了诗经路、燕赵大街、团结大街等城市道路,住宅小区、城市管网、城市- 5 - 绿化等功能性、基础性建设快速推进,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生态全面改善,居住环境逐步优化。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五年累计利用外资4130 万美元,年均增长 38.4%。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10 年外贸出口额6094万美元,年均增长15.9%。安凯特、康洁、腾源、康德鑫等一批大项目纷纷落户河间。对外贸易队伍不断壮大,“十一五”末,全市有外贸

9、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72 家,涉及餐具、玻璃制品、线缆、汽车配件、农产品、化工、保温材料等多个产业,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出口企业结构。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严格控制 “两高一资” 项目准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技术改造,通过重点扶植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大力推广治污先进技术、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关、推行清洁生产、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等措施,到2010 年万元 GDP 综合能耗降为 0.937 吨标煤,同比下降3% ,比 2005 年下降 20.57%。全年 COD 排放量 1472.4 吨, SO2排放量 1764 吨, 削减比例分别为 18.2%、11.8%。单位 GDP 能耗、 单位 GDP

10、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均圆满完成任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到 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79 元,同比增长11.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10 元,同比增长 12.47%。城镇、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40.46 平方米、 27.57 平方米。新农合稳步推进,参合率达到90.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以内;城- 6 - 镇职工参加医疗、 失业、工伤、养老保险人员达到2.9316 万人、1.91 万人、1.7795 万人、4.57 万人;实施出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使2.8194 万名城镇居民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11、全覆盖。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试点改革;新改建干线公路97.7 公里, 农村公路 332 公里,村内街道硬化288个村 300 余公里,全市干线公路增加里程69 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了 1282公里,尤其是完成了保沧高速及其四条连接线建设,使全市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 140 个村 14.5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推进,商贸流通网络逐步呈现多元化格局,中心城区西部商圈已基本形成;新建农村标准化小学22 所,高考实现了在北大等全国名校中零的突破,完成了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开播了河间广播电台,完成有线电视数字整转11600 户,组织欢乐大篷车进农

12、村等活动50 余场;建设乡镇文化站18 个,新农家书屋496 个,普查整理177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投资1000 多万元实施了“平安河间”工程,构建了城乡一体化防控体系,全市可防性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 21,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同时消防安全责任制得到较好落实,火灾防控和抢险救援能力明显增强;强化重大危险源监管和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加大了对非法生产、非法经营和非法建设的打击力度,保持了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4 以内,稳定在低生育水平;实施- 7 - 了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工程;保险、民宗、气象、武装、人防、档案、地震、地方志、残联等各项社会事

13、业也有新的发展。(二)“十二五”时期将面临的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的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在国际上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类对和平和富裕文明的追求不可阻挡,为河间凭借自身优势,深化对外开放,承接国外产业项目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机遇。国内机遇来自于全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亦来自于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崛起,特别是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出台、国家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以及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间承接产业辐射和转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繁荣

14、进步提供了重大契机和政策条件。市内的机遇来自于我市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的凸显且文化底蕴丰厚,亦来自于主导产业已形成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或聚集区,成为“中国电线电缆生产基地”、“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全国樱桃谷鸭生产基地”、“全国台布生产基地”、“河北省信息产业示范园”、“河北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示范基地”,使河间蕴积了吸纳国内外资本、承接辐射转移和取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独特优势;更来自于全市上下“建设新河间”、企盼民富市强- 8 - 的创业激情和迫切心情、各级领导班子驾驭发展能力的提高,均说明河间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转型升级、开拓创新、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挑战,来自于世界经济

15、缓慢复苏之路的复杂而曲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影响。亦来自于国内对处理好经济发展、调整结构、管理好通胀预期,发展生态经济和改善民生等诸多关系的和谐及高目标要求。周边地区和兄弟县市竞相发展,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成本、风险和竞争压力。更来自于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现状:工业产业“小、散、低”,最需要尽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缓慢,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仍欠协调,最需要统筹推进。另外,干部队伍素质仍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

16、的需要,干部工作作风亟待转变。正视并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利用有利条件,抓住机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二、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9 -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坚持思想导动、改革促动、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持之以恒抓项目、壮园区、促聚集,调优一产、提升二产、做大三产,科学拓展城镇规模、提升城镇品味和综合承载能力,全力构筑工农协调、城乡统筹、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打造具有强大实力、较强竞争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新河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二)发展目标1、经济总量:到2015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7 亿元,“十二五” 期间年均增长11% 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09.4 亿元,年均增长11.2%;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