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666741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熟悉而陌生的力熟悉而陌生的力适用年级8 年级所需时间5 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力的含义。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单元学习重点:认识各种力,探索各种力。单元学习难点:跨入力学世界的大门。本单元划分为五个专题:认识力;怎样

2、描述力;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来自地球的力;科学探究:摩擦力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单位,并对 1N、10N 等有具体的感受、能用示意图描述力3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4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5知道 g = 9.8N/kg 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6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7.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过程与方法

3、: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2、经历使用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计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4、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2、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对应课标1、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2、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3、 会测量力的大小。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 你是如何概括力的概念?通过哪些事例理解里的相互作用?2、如何描述里的

4、三要素?3、通过哪些方式探究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专题划分专题一:认识力; ( 1 课时)专题二:怎样描述力 ( 1 课时)专题三: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 1 课时)专题四:来自地球的力; ( 1 课时) 专题五:科学探究:摩擦力 ( 1 课时)专题一第一节 力所需课时1 课时专题学习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专题问题设计1、什么是力?2、如何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PPT 课件(浮力产生原因分析动画)学习活动设计

5、引入:以小故事引入课题(设计思想及效果:此故事引入有三个目的:1、能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2、体现团队力量的强大、隐含学生实验小组全力合作的重要性。3、生活中力量的强大与物理中“力”的联系 。 )一、什么是力(1)学生拉拉力器,板书:手 拉 拉力器 产生力 弹簧伸长(2)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力的例子;学生举例(3)活动 1:体验身边的力要求: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和身边任意物体,展示几个力的实验,并把用力的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学案中器材:小桶、弹簧、 磁铁、小车、海绵、气球 、易拉罐、 橡皮筋等(4)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展示小组设计的实验。既然这些现象都与力有关,它们一定隐含着一些共同的

6、特征!请大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学案上的问题:对比这些与力有关的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仔细观察,交流一下你们的看法并记录下来!通过我们的归纳和概括,我们发现要产生力,1 需要两个物体;2 得施加一个动作,我们称为作用。在物理学中,我们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两个物体是否一定要直接接触才能有力?举例说明。(5)科学方法指导。刚才我们对生活、实验中大量跟力有关的现象,寻找到它们的共同特点,建立了力的概念,这种方法叫做科学归纳法。所谓归纳概括,就是在各种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它们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这种方法在人们研究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时经常用到,希望大家用心体会。(设计思想及效果:我们对于力

7、的定义已经淡化处理,但应该让学生体验从生产、生活现象中归纳力的概念的过程,从而水到渠成地建立力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只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为他们引思路、教方法、供条件,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从学习到模仿再到创新,他们完全有能力找到答案。而归纳、概括的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升华,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方法的应用。)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 学生再次拉拉力器,感受到弹簧伸长的同时拉力器也再给手一个力(学生感觉很明显) ,说明力并不是单向的。(2) 学生活动:用手或同伴的手或结合身边的器材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选择

8、其中一个实验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 一学生滑滑板,感受并解释滑板运动的原因。由此联想到走路、游泳、划船等,并模仿划船的动作(互动) 。(4) 出视频:火箭发射,并结合放飞气球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5) 物理与生命科学的联系: 鱿鱼的水下运动原理(设计思想及效果:通过前后照应的实验,亲身感受、 体会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用大量的身边的生活事实、科学技术给学生以强大的思维感染,以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效果很好;如学生拉拉力器之前并不认为弹簧伸长的同时拉力器也会给手一个力,但再次尝试后有了强烈的感觉。另一男生滑滑板也有了只有脚往后蹬地

9、,滑板才会前行的体验。最精彩的是当火箭视频结束后一学生的发言很好,火箭发射是由于火(实际是高温的气体)往上“顶” 。学生的描述虽然不是那么严谨,但对于刚学习力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能通过经历的、体验的会去归纳、概括、去理解。这就是最好的效果。 )三:认识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产生很多现象或者说力对物体会产生作用效果。我们看不到力,却能通过效果去研究它、认识它,这就是科学方法的作用和力量。我发现力产生的现象很多,能不能把它们简化一下,根据它们的相同点,把这些现象分分类?分析各种各样的力现象,你们认为可以把力的作用效果分成哪两类?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我们发现:(1) 、力可以 ,如: 。(2)

10、、力还可以 ,如: 。(设计思想:根据大量的实验现象的不同去分类,也体现了学生认知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演示实验:微小形变实验,说明力的作用的确会引起物体产生形变。 (设计思想及效果:通过补充微小形变演示器,让学生体会到力确实会引起形变,即使有时看不见,它也实实在在发生了。又一次体现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中用到了转换法、放大法的思想)3、感受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演示一小钢球从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如何能改变它的运动状态?(设计思想及效果:此问题开放性很强,没有固定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只有施加力才可以使其停下、加快、改变方向等。即只有力才可以改变物体的

11、运动状态,孩子们想到了方法,也感受到了物理的规律)4、演示实验:细绳系一小物体,使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设计思想及效果:此问题是个易错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物体的方向在改变,另一个理解是因为手时刻在给物体施加一个力,所以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由于以上教学效果好学生回答并没有难度。 )四、课堂小结:视频北京奥运集锦1、 我学到了什么?2、 我有哪些收获?3、 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今天我们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也许有的同学产生了新的想法,回去试一试,说不定隐藏着一些有价值的发现。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奥妙无穷。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学习、探索、发现中享受生活的乐趣!五、板书设计思想:以学生实验为主线,知识点是以实验为依托,以较简洁的文字,将内容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评价要点1、本节课把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师生共同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建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2、重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如介绍科学归纳法、分类法、转换法、放大法等,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会使他们受益终身。3、教学的设计应该非常细致周全,每一个知识点解决都比较充实、丰满。4、讲解时顺应学生的思维,教态自然大方、亲和力强,课堂效果非常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