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方解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651150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补中益气汤方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补中益气汤方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补中益气汤方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补中益气汤方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补中益气汤方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补中益气汤方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中益气汤方解(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节 补中益气汤方解一、补中益气汤的组成、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一)药物组成、用量及用法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去芦)三分,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二分,橘皮、升麻、柴 胡各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每日 1 剂,水煎服。早、晚各服 1 次。(二)使用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及实证发热者禁用本方。下元虚惫者,亦不可服用本方。正如陆丽京所说: “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是癸水消 竭,或是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 ”(古今名医方论卷一)二、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与主治(一)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二)主治1脾不升清证 头晕目眩,视物昏谵,耳鸣,

2、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体倦肢软, 面色咣白,纳差便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胖,苔薄白。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力。3中气下陷证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纳差便溏,舌 淡,脉虚软。三,补中益气汤方名释义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本,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在脾胃的气机升降方面,又 特别强调脾胃的生长和升发。他说:“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 人夭 ,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芥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 谷气 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天”(脾胃论卷上)。因此,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清阳下 陷即为病。本方补中益

3、气,升阳举陷,故名为“补中益气汤” 。四、补中益气汤的配伍意义与治则分析(一)病机与治则分析本方是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证而没。根据素问至 真要大论广劳者温之” 、 “下者举之”的治疗原则,以益气升阳、调补脾胃而立法。李呆说: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 不足 者补之。 ” “内伤不足之病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盖温能除大热,大忌 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二)方剂配伍意义本方补中升阳之品首推黄芪。 本草正义说:“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 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张锡纯也说:

4、“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 ”(医学 衷中参西录医方)中气既虚,清阳不升,肺气失于滋养,而形体日渐虚馁,黄芪“人肺 补气,人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本草求真卷五)。故本方重用黄芪作为君药, 取其既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又能补肺实卫,固表止汗。李呆说:“脾胃虚者,因饮食 劳倦,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内伤外辨惑论卷中)。说明重用 黄芪以补益脾肺为东垣立方本意。方中人参“补五脏,安精神”(神农本草经卷上),为补气要药,因较之黄芪更 侧重于补益脾胃,故得配本草说:“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

5、”甘草, “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泄,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 脾之功也” (药品化义卷五)。由于中气渐充,清阳得升,则内热可除。故脾胃论 所谓黄芪、人参、甘草三药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 ,即气虚发热,以甘温补气,治本而 退热。白术专补脾胃, 本草经疏云:“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气纯阳,为除风痹之上 药,安脾胃之神品。 ”然李氏于原书后却谓白术“除胃之热,利腰间血” 。前者乃述白术有 补中益气,俾气充阳升而热退,后者却颇有些令人费解。考白术可“利腰间血者,血届阴, 湿为阴邪,下流客之,使腰脐血滞而不得通利,湿去则诸证愈矣” 。明示本药并非行血滞之 品,实为健脾燥湿而收

6、功。上述人参、白术、甘草三味,甘温补中之品,与黄芪阳辅相成, 则补气健脾之功益著,均为本方臣药。气虚日久,必损及血,故本方又配伍甘辛而温的当归补养阴血。张介宾说:“其味甘 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 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 神志凡有形体虚损之病,无所不宜”(景岳全书卷四十八)。所以,本方用之既有 补而不滞之长,又不悖立法甘温之旨,加之得参、芪、术、草益气生血之助,补血之力益 彰。清阳当升不升,则浊阴当降不降,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气机不畅,故配伍陈皮调理 气机,以助升降之复,使清浊之气各行其道,

7、并可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以上二味 共为佐药。再人轻清升散之柴胡、升麻,以协诸药共助清阳之上升。正如内外伤辨惑论 所说:“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 二味若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气上升也。 ” 本草纲目亦说:“升麻引阳明清 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乃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 引经最要药也。 ”因二味并无补益之功,故“在脾虚之病用之者,乃借其升发之气,振动清 阳,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转输,所以,必与补脾之参、芪、术并用”(本草正义卷二 ),且用量不宜过重,如药品化义说:柴胡“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 四分,能

8、升提下陷。 ”升麻“善提清气,少用佐参、芪升补中气。 ”故此二药佐而兼使。炙 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上述诸药合用,可使脾胃健运,元气内充,气虚得补,气陷得举,清阳得升,则诸症 可除。赵献可曾说:“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 而恶降,喜燥而恶湿”(医贯卷六)。本方甘、补、温、通、升、燥俱备,故在补益 脾胃方中颇具特色。五、补中益气汤配伍特点与加减之法(一)配伍特点1补气药与升提药配伍,以补气为主,以升提为辅,补中寓升。2补益药中配伍少量行气药物,既可调气机之升降,又可补而不滞。(二)加减之法1伴腹痛 如腹中痛者,加白芍五分,炙甘草三分。如恶寒冷痛者,加去皮肉桂一

9、分或三分,肉桂是也。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药二味中,更加生黄芩三分或二分。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甘草、黄芩中,更少肉桂。如天寒时腹痛,去白芍一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三分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姜三 片。如脐下痛者,加熟地黄五分,去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如胸中气壅滞,加青皮二分,如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如患者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2伴头痛 如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如痛甚者,加川芎二分。如顶痛、脑痛,加藁本三分或五分。如苦痛者,加细辛

10、二分。诸头痛者,并用此 4 味足矣。如头上有热,则此不能治,别以清空膏主之。3伴身痛 如身有疼痛者,湿;若身重者,亦湿;加去桂五苓散一钱。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藁本根,以上各五分,升麻、苍术,以上各 一钱。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药已能胜湿,故别作一服与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 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4伴便秘 如大便秘涩,加当归梢一钱,闭涩不行者,前成正药,先用一口,调玄明 粉五分或一钱,得行则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变凶证也。5伴咳嗽 如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凉时,各宜 加去根节麻黄五分。如春令大温,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

11、三十二枚,麦冬(去心)二分或三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三分或二分,并加五味子、麦冬各等份,救肺受火邪也。第三节 补中益气汤各组成中药的功能与主治一、黄 芪味甘,性微温。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水 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 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名医别录:“主妇人子脏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 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12、生陇四者下补五脏。 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 ”日华子本草:“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癖,治瘰疬,瘿赘,肠风,血 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 “白水芪,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芪;赤水芪,治血,退热毒,余功 用并同上;木芪治烦,排脓力微于黄芪,遇缺即倍用之。 ”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 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 ”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 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

13、, 阳虚无热者宜之。 ”二、甘 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 和诸药。用于脾一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 利血气,解百药毒。 ”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 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 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14、 ”珍珠囊:“补血,养胃。 ”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 背同功。 ”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痈,降火止痛。 ”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三,人 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经。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 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萎,尿频, 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衰,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名医别录:“疗肠胃中冷”乙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 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

15、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秽, 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 ” “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痈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 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 邪。 ”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 ”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 ”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气。 ”本草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闽疟,滑泻久 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 胎前产后渚病。

16、 ”四、升 麻性凉,味苦辛微苦。入肺、脾、胃经。升阳,发表,透疹,解毒。治时气疫疠,头痛 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 肿疮毒。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名医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矗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 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矗。 ”汤液本草:“主治秘要 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本草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