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课件2:扬州慢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6459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精品课件2:扬州慢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原创精品课件2:扬州慢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原创精品课件2:扬州慢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原创精品课件2:扬州慢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原创精品课件2:扬州慢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创精品课件2:扬州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精品课件2:扬州慢(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姜夔 作者简介 姜 夔 ( 1155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 ,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 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 写作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 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 ,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抢掠,“横尸二十里”,扬州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攻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 1176年冬至,诗人途经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

2、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扬州慢 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其他人的评价 有黍离之悲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初读 1、读准字音 2、准确翻译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

3、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翻译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走在昔日繁华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自从金兵进犯长江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号角悲鸣,使人顿觉寒冷,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才能,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以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但桥下月色凄冷,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药,不知它为何人开花繁生! 1、昔日的扬州城是什么样?

4、 2、今日的扬州城呢? (用上阕的一个词语概括 ) 3、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 昔日扬州 淮左名都 对 虚 竹西佳处 比 写 春风十里(化用典故) 今日扬州 “空城” 景 荠麦青青、废池 实 乔木、二十四桥 胡马 写 空城 无声冷月 窥江 寂寞红药 声 清角吹寒 作者感受 杜郎俊赏,重到须惊(化用)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 精读,寻找名句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化用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

5、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 ,造成了强烈反差。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 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 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 “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