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分离定律学案4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644205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因分离定律学案4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因分离定律学案4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因分离定律学案4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因分离定律学案4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因分离定律学案4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因分离定律学案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分离定律学案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2 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第 1 节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共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共 4 课时课时【课标点击课标点击】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及分离规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方法和创新思维并运用分离定律解释某些遗传现象 重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2假说演绎法3在育种和医学实践上的应用 一、通过预习课本,梳理相关概念和问题,并在你理解困难的概念和问题的前面打?。一、通过预习课本,梳理相关概念和问题,并在你理解困难的概念和问题的前面打?。 1、相关概念:、相关概念: 自花传粉: 异花传粉: 性状: 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2、: 纯合子: 杂合子: 2 2、相关问题:、相关问题: (1)孟德尔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要想实现豌豆的杂交需要做哪些工作? (3)孟德尔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什么? (4)分离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二、 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假说(假说-演绎法)演绎法)(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发现问题)(发现问题)1、写出杂交实验过程图解 提示:图解中用的符号及含义符号PF1F2 含义亲本子一代子二代杂交自交母本(雌配子)父本(雄配子)亲本(P): _ _ 子一代(F1): _ 自交2子二代(F2):_ _ 比 例:_ : _ 2、孟德尔通过实验

3、发现了哪些问题? (二)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二)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提出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_决定的,它们是独立的,互不融合,也不会消失。决定显性 性状的为 ,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 ,用小写字母表 示。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配 子中遗传因子是_存在的。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 。 请按照孟德尔的解释,完成下列内容 (1)一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亲本高茎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矮茎的遗传因子组成 为_,F1 的遗传因子组成为_。 (2)F1 产生_种类型的雌配子和雄配子,

4、且两种类型配子的数量_。 (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 产生_种遗传因子组合: _、_、_,比例为_。由于 D 对 d 的显性作用,F2 在性状表现上 只有_种类型:_,比例为_。 (4)按照孟德尔的解释,写出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亲本(P): _ _ 子一代(F1): _ 自交 子二代(F2)遗传因子组成:_比 例:_性状表现:_比 例:_ 思考讨论:根据假说的内容想一想 F2 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三)(三)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验证假说)演绎推理,验证假说)1、验证的方法是-_:即让 F1 杂合子与_进行杂交。 2、根据

5、孟德尔的解释写出测交遗传图解,并预测测交的实验结果 测交: F1 高茎 _ 配子: _ _ _ 请阅读课本 12 页, 找到基因型和表现型 的概念3测交后代基因型: _ _表现型: _ _ 比 例: _ : _ 3、孟德尔做了多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结果均与预测的结果_,说明了孟德尔的 解释是正确的。(四)(四)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总结规律)总结规律)分离定律的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_的遗传因子_存在,不 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_的遗传因子_,_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 _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总结:总结: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

6、检验 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 2、孟德尔遗传定律与假说演绎法的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分离定律得到证实,假说成立三、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课本第三、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课本第 6 页)页) 1、小桶中两种彩球各 10 个的含义? 2、分别从两桶中随机抓取一球并组合的含义? 3、为什么要将抓出的彩球再放回原桶?4、彩球组合 Dd 所代表的配子结合方式相同吗? 5、重复 50100 次,彩球组合的种类及比例如何? 6、小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有何区别? 基础练习基础练习1豌豆的传粉方式和传粉时间分别为( ) A自花传粉,开花前 B自花传粉

7、,开花后C异花传粉,开花前 D异花传粉,开花后 2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狗的长毛和卷毛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F2代出现性状分离 BF2性状分离比为 31 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11 DF1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4某种基因型为 Aa 的高等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是( )4A雌配子雄配子1l B雌配子雄配子l3 CA 雌配子a 雄配子l1 D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两个纯合子的后代必是纯合子 B 两个杂合子的后代必是杂合

8、子C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D 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6关于性状分离的正确叙述是( ) A子一代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BF2中有的表现父本的性状,有的表现母本的性状 C子一代只表现某一亲本的性状 DF2有时出现父本的性状,有时出现母本的性状7豚鼠的黑毛对白毛是显性,一饲养员让两只杂合豚鼠杂交,其一胎所产生的小豚鼠可能是( )A只有黑色或只有白色 B75%黑色,25%白色 C有黑色也有白色 D以上可能都有8下列四组交配中,能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的一组是(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9人的双眼皮对单眼皮是显性,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四个孩子,三个单眼皮一个双眼皮,

9、 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是( ) A31 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 B基因不能自由组合,产生了误差 C这对夫妇都含有单眼皮的基因,在每胎生育中都有出现单眼皮的可能性 D单眼皮基因与双眼皮基因发生了互换 10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 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 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 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 1:1 D若 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 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 1:2:111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纯

10、合子糯性品种与纯合子非糯性品种杂交,将 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非糯性花粉呈蓝黑色,糯性花粉呈橙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非糯性花粉与糯性花粉的比应是( )A11 B12 C21 D31 拓展练习,规律总结:拓展练习,规律总结: 第一部分:相对性状显隐性及基因型的判断第一部分:相对性状显隐性及基因型的判断1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紫花紫花紫花 紫花紫花301 紫花110 白花 紫花白花紫花 紫花白花98 紫花107 白花A和 B和 C和 D和 归纳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方法归纳相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方法52用黄色公鼠a分别与黑色母

11、鼠b和c交配,在几次产仔中,母鼠b产仔为9黑6黄,母鼠c产的仔 全为黑色。那么亲本a、b、c中为纯合体的是( ) Ab和c Ba和c Ca和b D只有a 3有甲、乙、丙、丁、戊 5 只猫。其中甲乙丙都是短毛猫,丁和戊是长毛猫,甲乙为雌猫, 其余是雄猫。甲和戊的后代全是短毛猫,乙和丁的后代,长毛和短毛小猫均有,欲测定丙猫的 基因型,最好选( ) A甲猫 B乙猫 C丁猫 D戊猫 4小麦抗锈病对易染锈病为显性。现有甲、乙两种抗锈病的小麦,其中一种为纯种,若要鉴 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下列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 A甲与乙杂交 B甲与乙杂交得 F1再自交 C甲、乙分别和隐性类型测交 D甲、乙分别自

12、交 归纳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方法归纳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方法 总结一对基因组成的基因型的六种交配组合,预测后代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总结一对基因组成的基因型的六种交配组合,预测后代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 交配组合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子代表现型及比例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根据上表的推断结果总结规律:如果子代全为显性性状,则亲本之一必为根据上表的推断结果总结规律:如果子代全为显性性状,则亲本之一必为_;若后代性;若后代性 状分离比为状分离比为 3 :1 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1 1 :1 1, 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 方法演练:方法演练:5.已知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子一代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再将 F1黑斑蛇之间交配,F2中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 蛇的黄斑为显性性状C. F1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与亲代黑斑蛇的不同D. F2中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与 F1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