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课件1:水龙吟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6350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精品课件1:水龙吟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原创精品课件1:水龙吟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原创精品课件1:水龙吟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原创精品课件1:水龙吟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原创精品课件1:水龙吟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创精品课件1:水龙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精品课件1:水龙吟(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辛弃疾 有一类古诗词比较特别,它就是登临诗(词)。 孔子曰“ 君子登高必赋”,故此类诗词很多。 陈子昂登过 ,有了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杜甫登过,有了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 酒杯 。 从中可以看出,这类诗词重在写登临之“意”,即重在表达登临某处时的思想或者情感。陈子昂是这样,杜甫是这样,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也会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出生时,家乡山东就已被金占领。南宋统治者偏安南方

2、,无意北伐收复中原。 23岁南渡以前:意气风发 ,参加抗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于万人之中取叛敌首领首级。 23岁到 42岁 :雄心勃勃 ,上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方略 ,但未被采纳。在湖南任上,创置“飞虎军”,雄镇一方。 43岁到 67岁:遭弹劾被迫归隐18年,六十四岁时,宰相主张北伐,年迈的词人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但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 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

3、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大好江山,无情现实,触动了郁结在胸的无限的“国恨”和“乡愁”,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 ( 102字,长调 双调) 诵读感知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 秋水 辽阔 悠长 远山 多姿 纵观全词,

4、如同一般登临诗词一样,本词也重在写 登临之意。当然要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表达。 一、上片写到了哪些物的意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寄寓了作者哪些登临之意(情感)? 落日 断鸿 悲凉 孤寂 江山美好 朝廷衰颓 自身飘零 “意” ( 情感) 合作探究 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热爱之意。(江南美景触发) 3、悲壮的报国之意。(秋色无边,大江浩荡,自然气势触发) 4、无比忧愁与愤恨之意(如此美丽、壮阔、秀丽的江山,却不能保住,备受外族铁蹄的蹂躏、践踏,而国势颓废,自己又报国无门) 2、对山河破碎、故土难归的悲愤之意(眼前江南美景触发了对江北故国的思念) 二、除了通过物的意象来表达登临之意外,词作还 塑造了

5、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来表达情感。从全词看 词是通过动作描写和运用典故两个方面来表达的。 1、典型的动作是 形象特点是 达的情感是 、拍 苦闷悲愤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 “ 吴钩”本来是在战场杀敌的,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寄寓了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之情;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打拍栏杆来发泄。寄寓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之情。 2、下片用了哪些典故?突出了形象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张翰 归隐 表达了自己不会像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辞官归乡,也写出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

6、朝廷的激愤。 许汜 求田 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不愿意做一个只知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休说: 不会 应羞见:不愿 恒温 叹息 揾英雄泪:不能 表达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里的“英雄”既指恒温也指自己。 三、本词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 1、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断鸿意象的描写来烘托登临意。 2、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塑造自我形象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3、用张翰、刘备、恒温历史人物的典故来烘托自我形象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四、 “登临意”在心,它的外在表现是“泪”。有道是

7、“英雄有泪不轻弹”,但这位却泪满衣襟。你现在知道“英雄落泪”的原因了吗? 为辽阔国土尚未能收复而流泪。 为自己身为江南游子,思乡而流泪。 为自己报国无门,无人理解而流泪。 为朝廷偏安无为,国势衰微而流泪。 为时光流逝自己却壮志未酬而流泪。 五、你对这首词所展现的辛弃疾有怎样的评价?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 ?”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

8、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 1165年写论文 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 )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怀。 课堂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