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课件1:第11课 屈原列传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6320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精品课件1:第11课 屈原列传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原创精品课件1:第11课 屈原列传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原创精品课件1:第11课 屈原列传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原创精品课件1:第11课 屈原列传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原创精品课件1:第11课 屈原列传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创精品课件1:第11课 屈原列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精品课件1:第11课 屈原列传(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屈原列传 屈 原 列 传 屈原(前 339?前 278?)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

2、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怀王十五年(前 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 , (分三部分 )

3、第一部分 记叙了屈原的身份、才识,受谗被“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的情况,并写了对 离骚 的评价。 第二部分 记述了屈原被绌,楚国三次被秦所骗的历史事实,以结语式议论指了人君不辨忠奸,不识贤愚是产生楚国祸患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 写屈原对渔父的对话及投江而死的壮举,表现他热爱祖国,憎恨谗佞,至死不屈的高尚品德。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1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 离骚 。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 离骚 。 文本研习 第一部分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 ,明 于治乱, 娴 于辞令。 入 则与王 图 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

4、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博闻强志 :知识广博 , 记诵的事实多 。 闻 , 动 名 , 见识 , 知识 。 志 , 记 。 入 : 名 状 , 对朝庭内 。 出 : 名 状 , 对外 。 任 :信任 。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 害 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 属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 见 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 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 伐 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 疏 屈平。 害其能 :嫉妒屈原的贤能 。 害 , 作 “ 患 ” 讲 , 这 是嫉妒 的意思 。 造为 宪令 :制定 国家的法令 。 属 ( ) :写作 。 伐 :夸耀 , 炫耀 。 疏

5、 :疏远 屈平 疾 王听之不 聪 也 , 谗谄 之 蔽 明也 , 邪曲 之 害 公也 , 方正之不容也 ,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骚 。 离骚者 , 犹 离 忧也 。 /夫天者 ,人之始也;父母者 , 人之本也 。 人 穷 则 反 本 , 故劳苦倦极 ,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 怛 , 未尝不呼父母也 。 /屈平 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 ,以事其君 , 谗人 间 之 , 可谓 穷 矣 。 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 能无怨乎 ? 屈平之作 离骚 , 盖 自怨生也 。 端方正派的人不被 ( 当世所 ) 容 屈平使 ( 自己的 ) 道德端正 , 使 ( 自己的 ) 品行正直 诚信却被怀疑 , 忠贞却被诽谤

6、 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 ? 为什么“甚任之” ? 王怎样“甚任”之 ? “王甚任之” :“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问题探究 为什么“甚任之” ? “王甚任之”的原因: 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问题探究 2、 后来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直接原因 是上官

7、大夫“谗之”; 根本原因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一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一是:“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问题探究 3 、屈原为什么作 离骚 ? 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 。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 第二部分 (4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文本研习 第二部分 屈平既 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 从 亲,惠王患之,乃令张

8、仪佯 去 秦,厚币委 质 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 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 如 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 大破楚师于丹 淅 ,斩首八万,虏楚将屈 匄 ,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 悉 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绌:通“黜”,指罢免官职。 而齐国 终究 因为愤恨楚王而不救助楚国,楚国 处境极为艰难。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9、臣请往如楚。”如楚,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设诡辩 :说骗人的假话 。 顾反 :回来 。 顾 , 还 。 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怀王 卒 行。入武关,秦伏兵 绝 其后, 因 留怀王, 以 求割地。怀王怒,不

10、听 。亡走赵,赵不 内 。复 之 秦, 竟 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 立 , 以 其弟子兰为令尹。 怀王 终于 去了。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 断绝 他的后路, 于是 扣留怀王 来 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非常气愤,不 答应 。 逃跑到赵国,赵国拒不 收留 。 又 到 秦国 , 终于 死在秦国,后来才弄回来葬在楚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 继位 , 用 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问题探究 1、第二部分记叙了哪些事实? 受骗绝齐 兵败丹淅 蓝田退兵 复释张仪 诸侯击楚 赴秦身死 问题探究 2、 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

11、屈原的劝谏有关。 3、 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态度: 嫉之 信念: 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 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问题探究 4 、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问题探究 课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的 “穷” 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A . 人 穷 则反本 , 故劳苦倦极 , 未尝不呼天也 。 B . 穷 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 C . 复前行 , 欲 穷 其林 。 D . 子子孙孙无 穷 匮也。 2、 害 邪曲之害公也。 (损害,危害。动词 ) 不害狠乎 ? (杀害。动词 )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忌妒。动词 )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祸害,灾害。名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