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含义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619770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的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素质教育的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素质教育的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素质教育的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素质教育的含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的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的含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教育。三者关系:从教育的发展看,素质教育是目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 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首先,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是当今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使人才选 拔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 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证。其次,课程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 的提高。长久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僵化滞后,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实现

2、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 在课程改革的框架下,单一的课程结构被打破,缺乏整合性的课程结构趋向合 理,学生课业负担有所减轻,学生的个性教育开始得到重视。我们要全面实施 素质教育,就必须先在树立素质教育课程观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全方位的课程 改革。再次,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 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担负着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以及在一般发展的同时实现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中,贯 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 的关键。总之,我们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新课程下的课

3、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道德课堂+高效课堂=品质课堂什么是道德课堂?(以下转载)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然而,在“一切为了应试”的课堂上,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等美丽的借口,从事着极不道德的教育教学。对孩子终身负责的“善良愿望”和“呕心沥血”得到的却是学生的反感和社会的责难,而且,“善良愿望”越强烈,“呕心沥血”程度越高,学生的反感就越厉害,社会的责难就越多。每念及此,不寒而栗。形势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要的要求:搞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更要有爱的行动,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教育如何构建有生命的

4、“道德课堂”?怎样让生命在“道德课堂”里放飞?我们已经在传统课堂这座大山里迷失得太久太深了:从接过教鞭的那天起,我们就辛辛苦苦地备、教、改、辅、考;在各种课堂改革的范例前,我们认认真真地模仿、借鉴、尝试。但就整体而言,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课堂,越来越多的专家指责课堂。我们困惑、尴尬,甚至痛苦、慨叹:我们的课堂怎么了?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的传统课堂缺失了什么?在保持距离之前,先让我们先对“大山”上的“风景”做一简单的回顾: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教”无“学”,或有“教”无“育”,与

5、社会远离、与生活远离、与实践远离,与学习者的生命远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有的甚至走上了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其主要表现是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本应着眼“人”的发展和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被简约化为见分不见人的特殊认识活动。这种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成长与创造达到某种现象、僵化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是违反了道德精神的。造成的一个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命的乐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生命力缺失,少的是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

6、烦、挫折的感受。山雨欲来风满楼:新课程呼唤“道德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与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的课改目标,并进一步强调了“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德育过程的理念。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曼教授认为: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不应该是独立于其它诸育的单独一育,道德教育并不只是在思品课、思想政治课及所谓的“德育活动”中才有,道德教育只有回到“道德课堂”中才能实现。众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也开始关注课堂中的“道德缺失”问题,并将关注的重点逐步从“德育课程”、“德育渗透”转向“过程德育”,即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本身的德育性。在课堂上要“把人当人

7、看”,“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要关注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肥沃的心理土壤”。从概念的迷雾中走出:什么是“道德课堂”?让我们从传统课堂的现象描述中抽身,结合新课程来分析什么是有道德的课堂。首先弄清什么是“课堂”?“课堂”是指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充实与展开的过程。什么是“道德课堂”?“道德课堂”就是要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并让师生从课堂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最终实现“教师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道德教育的重要,就在于它的无所不在,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

8、一套为校外生活的,因为行为是一致的,行为的准则也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在我们的努力下,构建起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之间的良性生态关系时,这样的课堂才在严格的意义上称得上是生活,否则它只是我们生活之外的东西。挑战与回应:从生活德育入手让课堂洋溢生命气息1、理论核心:回归生活世界人是完整的道德存在,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因此从操作理念上我们应该做到:让道德从“教”走向“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让道德课堂从“传授”走向“体验”,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让道德课堂从“书本”走向“生活”,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2、基本内容:三种生活回归生活之后,“道德课堂”应侧重强化学生学习生活中基础性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

9、的培养,主要渗透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指导之中:学习生活: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学习生活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空。如果道德教育不能在学习生活中落实,不能在学科教育思想上有所体现,学校的道德教育终究还是一句空话。事实上,在学科学习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发掘教师内在的道德潜能,在教学中遵循平等、尊重、公正的价值导引,以身示范,师生共同体验,以促进学生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学科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人性的魅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先认同你,再认同你所教的学科。)交往生活: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学习生活节奏加快且更趋紧张,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减少,人

10、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生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为此,学校“道德课堂”应积极承担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在指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工序,为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好人际准备。在学生的交往生活中,力求培养学生这样一些观念和取向: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关爱、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等)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合作、责任和义务等)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对过度竞争观的否定,是一

11、种真正的集体主义)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涉及的道德主要是理解、尊重等)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涉及的道德品质重要是宽容)。日常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充裕,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成为摆在当代青少年学生面前的新问题。“道德课堂”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面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有关问题,指导他们以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方式生活,导引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新型师生

12、关系中,导游和游客的关系就是有道德的师生关系中的一种,老师既不强制一切,也不包办一切,他应是导师也是益友。他是攀登书山的智慧向导,也是畅游学海的坚强后盾;他是“风景绝佳处”不可或缺的点拨者。师生一道“采菊东篱下”,共同体验“悠然见南山”的怡然神会;为达“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学业境界,师生共赴寻找“源头活水”的心灵之约。老师的魅力在于像导游一样把学生领到充满“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知识殿堂,让学生自己体会那御风而行的快感,体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成就感。当你的游客学生真正不虚此行,从而流连而忘返,并逐步独步天下,纵横学海时,这也许就是有道德课堂的最佳境界吧!道德课堂模式的核心是“道德与自主”:尊

13、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价值是“安全和合作”:心理安全、人格安全、话语安全,唯有安全课堂才能自然、清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共赢,共同成长。什么是高效课堂?(以下转载)高效,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非常之多。但有一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

14、、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可以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何谓高效课堂?其一、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其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其三、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

15、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呢?课堂教学评价的五条标准一是在教师讲授上“限制”,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一般情况下要求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 15 分钟,讲就要精讲,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规律和方法;“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二是在学生学上“放开”,在教学“真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放开、学生的思维要放开、学生的交流要放开、学生的学习结果要放开。三是在互动上“多维”,要做到“多维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四是在讲练上“结合”,做到练习-检测-反馈-矫正连环跟进。五是教学模式要“有效”。不管何种教学模式,都要看学生是否经历了认真的思维过程,是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这五条标准,各学科又分别制订出比较全面的评价细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