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临考《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回顾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607926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临考《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回顾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临考《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回顾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临考《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回顾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临考《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回顾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临考《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回顾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临考《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回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临考《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回顾(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临考高三临考经济生活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回顾主干知识点回顾高三临考经济生活主干知识点回顾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外汇和汇率 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的利: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

2、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投资。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3、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3)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4)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

3、值总量是不变的)、价格变动的影响(1)对生活的影响一般说,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的规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6、影响消费的因素(如何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1)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2)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消费水平也受未

4、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预期收入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3)主要因素之二是物价水平。 (4)主观因素: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异心理、求实心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7、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1)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2)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

5、费结构改善。8、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9、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4)要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企业兼并和联合10、就业问题(1)意义从国家角度看: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效的就业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社会角度看: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6、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从个人角度看: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流通。劳动者:A 发扬创业精神,自主创业 B、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

7、、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要提高自身技能和11、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1)劳动者权利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等(2)劳动者权利的维护: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劳动者维权的基础。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 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12、分配方式与适用经济(1)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3)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外资经济13、

8、从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1)必要性(意义、原因)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2)措施(如何从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根本上: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9、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14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实现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2)矛盾性: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1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2)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16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如何增加财政收

10、入)(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2)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7 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18 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二者往往相互配合起作用。但二者在政策的制定者、具体内容与措施等方面则有不同。财政政策由国家制定,境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

11、通过方可实施;货币政策有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实施。凡有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的调整、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债等都属于财政政策;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的调整等则属于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逆风向调节”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19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20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维护。(2)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

12、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21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1)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2)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贸易政策等等。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2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深入贯彻落实

13、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条道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个方针: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大转变: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强能资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坚持“引进”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努力实现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出口结构;企业要坚持以质取胜,培育我国的名牌产品,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国际形象;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