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什么 怎么答——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有效读题指导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5601682 上传时间:2018-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什么 怎么答——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有效读题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考什么 怎么答——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有效读题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考什么 怎么答——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有效读题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考什么 怎么答——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有效读题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考什么 怎么答——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有效读题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什么 怎么答——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有效读题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什么 怎么答——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有效读题指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考什么考什么 怎么答怎么答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有效读题指导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复习有效读题指导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历年高考,学生古诗鉴赏的得分都较低,这与学生读题意识的淡薄和有效读题能力的欠缺有关。高三古诗鉴赏的复习,可从考什么和怎么答这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有效读题的能力。考什么,要重点突破“疑问词+体现/表现”的设问方式和提问方向比较宽泛的问题。怎么答,可引导学生研究高考同类题的参考答案、往年高考考生或同学的优秀答案。关键词:关键词:高三语文;古诗鉴赏;有效读题面对“浅显”的古诗鉴赏题,学生得分一直较低。这固然与学生古诗阅读的积累有关,但也不得不承认,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读题意识的淡薄和有效读题能

2、力的欠缺。读题是动手答题前思维上的准备。有效的读题,既能从题中读出考什么,还能立足对考什么的把握,全面理解题目,在脑海中清晰地理出该怎么答。一、考什么一、考什么考什么是答题的方向。学生只有明白题目考什么,才会清楚要干什么。否则,所拟答案就会出现偏差,甚至答非所问。就拿 2011 年浙江卷的第 21 题来说吧。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 分)本题考查的是词的篇章结构,但从下面几个典型的问题答案可以看出,学2生是不明确题目要考什么的。

3、生 1:有边塞诗的豪迈,也有抒情诗的温婉,写出了江山不定。生 2:用白描与用典的手法,营造出边塞道路上的萧瑟之感,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幽怨。生 3:开篇就用简短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深秋萧瑟的景色,通过萧瑟的风景写出了作者幽怨的心情。开篇开门见山,确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生 1 拟的答案牛头不对马嘴,根本就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要考什么。生 2 生搬硬套。正是因为不清楚题目考什么,所以只好将经常碰到的答题模式往上套。生 3 虽然对题目考什么有一定的把握,但仍是半知半不知。既答了开篇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又答了开篇篇章结构的特点,显得比较混乱。一般来说,古诗鉴赏题所给问题的答题指向都是比较明确的,如“简

4、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2012 浙江卷) ,考的就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2012 山东卷) ,考的是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2012 江苏卷) ,考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2012 辽宁卷) ,这考的是词句的品析,等等,此类问题答题方向较容易把握,答题不易发生偏离。但是,有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答题指向较清晰,但学生读题时容易误解。这类题往往用“疑问词+体现/表现”的方式进行提问,稍有不慎,学生就会搞错答题方向,这类题在复习的时候要引起足够的

5、重视。同样考查表达技巧,有些题直接问“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2010 安徽卷) 。而有的题目用“如何体现” “怎样表现”之类的词语进行提问,如“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012 全国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2009 辽宁卷) 、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2006 北京卷) “如何体现”是考什么?“怎样表现”又是在考什么呢?实践证明,很多学生在碰到这类问题时常常是毫无头绪。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复习的时候要将同类问题一一摆出,再借助参考答案,引导学生揣摩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理清题目考查的知

6、识点。当然,还要提醒学3生,注意揣摩看似比较相像的问题。如“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2012山东卷)这道题就不是答怎样写景,而是答写了什么景。还有一类题,问题指向较宽泛,如“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2012 天津卷)“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2011 四川卷) “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2011 天津卷) 。类似这样的题目,学生都知道考的是赏析,但是赏析什么?怎么赏析?进一步追问,发现考什么又成了一个问题。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切分问题,化大为小。将“赏析”切分为语言、风格、结构、技巧等等角度,由此明确考什么。二、怎么答二、怎么答考什么是读到题目时,思维上首先要明确的

7、问题。在此基础上,动手答题前,还得在思想上做好怎么答的准备工作。古诗鉴赏中,有些问题很容易把握怎么答。就像 2012 年福建卷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这一问题指向相当明确,审题上没有任何难度,学生很容易把握。但是,有一些问题,尤其是前面提到的指向较宽泛的问题,学生在思考怎么答的时候,容易迷失方向。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复习的时候,可借助同类问题的参考答案加以明晰,具体可运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指导:一是跟学生一起研究高考同类题的参考答案,总结经验。下面我们拿浙江卷近三年的第 22 题做个比较。年份问题参考答案2010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

8、“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2011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 “夕照” “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201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诗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4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从上表可知,浙江卷近三年都考查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9、,提问方式大同小异。从所拟的参考答案来看,答题无非是先点出诗歌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阐述这种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点出使用这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碰到同类题就可指导学生从以上三步着手答题,这样不仅不会遗漏要点,也解决了拿到题目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当然,有些命题专家或参考书提供的参考答案可能不够合理,有些术语的使用也可能不符合高中教学的实际,从而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强行抄记害多利少,因而有必要引导学生研究往年高考考生或同学的答案,这是解决怎么答的另外一种方式。往届高考考生的部分答案可从每年下发的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中获得。就如 2011 年浙江卷考查诗词篇章结构

10、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道题该怎么答,授课时,我就借用了两位考生的优秀答案:“寓情于景,议论与描写相结合,河山无定据一句统领全词,而下句则奠定了悲凉哀怨的基调。 ” “开篇即点明词人的观点,总领下文,说明自古以来便总有山河变迁;点明塞外这一地点,暗合题目;奠定全词惆怅悲凉的基调。 ”往届考生的答案可用来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借鉴,身边同学的答案也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所以,在古诗鉴赏练习讲评的时候,我经常会摘录一些学生的答案,跟同学们一起欣赏、斟酌、探讨。如2011 年浙江卷第 22 题“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在讲解时,我就从典型的错误类型中摘录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答案在课堂上进行具体的分析

11、指导,并在其后展出同学的优秀答案和参考答案,指引答题。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边塞路上行走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联想到古代英雄、美人、古贤、来者,都笼罩在这一往情深中,诗人不知这情有多深,只能借助“深山” “夕照” “深秋雨”来衡量。 (1 分) (注:本答案属于典型的误读诗歌)2设问,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对感情加以强调。 (1 分) 3借景抒情,使诗人情感得到升华。 (1 分) (注:2 和 3 属于典型的答题不全)54划线句利用自问自答的手法,用“深山” “深秋”两词回答了“一往情深深几许” ,将作者心中的悲凉、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分) (杨珺) (注:这是同学的高分答案)参考答

12、案: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 “夕照” “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补充说明:第 1 点只要能答出“设问” “一问一答”“自问自答”或者只要有“问答”之类的用词,即可得 1 分。如果答成“反问” ,则不得分。第二、第三点合并计分,如果有考生能答出“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或具体化” “化虚为实” “以景结情” “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通过深山等意象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或哀伤情绪”中的任何一点,即给 1 分,有一定分析的再给 1 分,分析到位的,则给 2 分。其他说法只要合理(如叠字)且切合词句分析,也可得分。最显著的表现手法:设问、以景结情。 )通过这样正误比较的分析,学生能比较清楚地知道他们自己的答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也能知道怎样答才能得高分,而且用学生自己的答案作为示例,对问题答案能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对拟出优秀答案的学生也能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对古诗鉴赏题的信心。注释: 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编著2011 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命题解析 ,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年 12 月,第 132 页。参考文献:1 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编著. 2011 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命题解析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