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球华商名人堂——林如光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32MB
约9页
文档ID:35597765
全球华商名人堂——林如光_第1页
1/9

2·林如光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从一张渔网走出的世界级企业家——印度尼西亚嘉丰集团董事长林如光现今,15岁卖掉渔网开辟新天地的林如光,已经是印尼工业界少有的取 得世界级行业成就的企业家之一,由他创办的嘉丰集团已是印尼家喻户晓的 玻璃器皿王国,同时,他也是世界最大玻璃器皿制造厂商的企业家之一而且,他们的成就还不局限于玻璃器皿多年来,本着不断发展,不 断创新的理念,林如光领导嘉丰集团从玻璃逐渐发展到其他行业,如搪瓷 炊具、不锈钢餐具、模具、印花铁罐、包装纸箱、建筑材料、通讯、金融 服务以及房地产等等,不但推动了公司的业务发展,也为印尼人民创造了 数万个就业机会,进而带动社会的繁荣同时,林如光也是最早到中国投资的印尼企业家早在印尼与中国断 交的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亲自支持下,以新 加坡企业家的身份到天津投资,成为第一个到天津外商投资开发区投资的 外商……少年雄心 破釜沉舟开新篇祖籍广东陆丰的林如光,出生在印尼苏门答 腊的浮罗甘扒,一个仅3.7平方公里,人口三千多 人,无水电供应,医疗设备欠缺,以务农为主的小 岛屿生于那个时代的一代人,几乎都是在艰苦中成 长,林如光尤其如此。

15岁,他的父亲林启恩就去 世了,一夜间,人从少年到成年林启恩先生生前经营渔网、渔船租赁及渔网维 修,虽终年辛苦卖命,却也无法改变家庭与生活的 窘境去世后,他留给全家的唯一财富就是他生前 使用的渔网,而且只有一张渔网一张渔网,一个陷入崩溃边缘的家庭,一位 暗夜忧叹的母亲……一切,需要一位15岁的少年面 对这很残酷,但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林如光却想要改变过去无法改变,他把目 光放远未来父亲走后,除了悲伤,他想了很多让 这个家庭变得更好的办法三天思考之后,他找到 母亲,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渔网卖掉,改做其他生 意母亲被他的想法吓了一跳,这相当于一个农民 要扔掉锄头,抛弃土地但林如光态度坚决,因为 他不想再做农民了小小的林如光似乎已经找到为什么父亲如此勤 奋他们还要如此贫寒的原因,因此,他想走出一条新 路来他认为,如果还是像父亲那样做,他们就还得 过和父亲在世时一样的生活这不符合他的理想 他想要改变,像那些有钱人学习,做他们做的事情 见他已是胸有成竹,母亲也就没多反对之后,还不懂得什么叫破釜沉舟的林如光,做 了这件破釜沉舟的事情,卖掉了这张渔网,做起了 生意有一些起色之后,他又从自己所在的小地方 前往印尼最大的城市雅加达,并从此开启了林家的华商韬略·毕亚军/文3·林如光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印尼新篇章。

现在想,卖掉这张渔网,无疑是林如光一生中 做得最正确的事情而他之所以做对这件事情的前 提,是不拘一格,打破陈规的开拓精神,用今天的 话说,是求新求变求卓越后来,渔网也成为林如 光的一个标签,成为他在勉励年轻人时最喜欢引用 的自我例证,而且还为其注入新的内涵我常用 一张渔网的故事来启发现在的年轻人今非昔比, 不能再像以前捕鱼那样,只要随便撒网就能有鱼 获现在生意竞争激烈,必须求新求变才能有所突 破填补空白 创造世界级企业林如光到雅加达创业初期,印尼局势动乱,时 有排华事件发生,有钱人都选择离开印尼到其他国 家发展,但他认为,这恰恰是自己发展的机会刚抵达雅加达时,他以手头仅有的6万元港 币,承接了一家1500平方米的塑料工厂这是他人 生中第一次拥有一家工厂,是他进军工业的第一 步拥有工厂之后, 林如光前往香港拜一 位李姓先生为师,学习 生产拖鞋制造技术掌 握技术之后,他便从外 面进口机器到工厂自己 生产起初,因为资金 有限,就从进口一台机 器开始做起,成为印尼 第一批本土拖鞋企业当时,印尼物资 非常缺乏,林如光很容 易就打开市场,并且利 润非常可观通过这 种方式,林如光积累了 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并 迅速做大。

“印尼人口 众多,所以拖鞋市场很 大,供不应求,因此把 工厂扩大,赚取更大的 利益累积了更多的资 金后,林如光开始从事更加多样化的生意,主要是 从事进出口贸易, “从国外进口塑料,玻璃器皿,瓷 器及日常用品等因为进入时机得当,这个生意也 是顺风顺水,很快就又获得相当的成就这些之前不曾预料的成绩,极大地鼓舞了林 如光对未来的信心如今,回顾那段历史,他谦逊 地认为,“成就并非个人所长但也同时强调, “一切只是胆识,运气加上时机巧合所致”林如光从1966年开始进口玻璃器皿之后,印 尼进口税也由20%逐渐增加到75%面对越来越高 的进口成本,一贯求新求变的林如光又开始琢磨, “如果自己在印尼设厂生产,就可省下可观的进口 税和运费顺此思路,林如光萌发了自己设厂生产玻璃 器皿的意念和那些只是想一想的人不同,他想到 了,就要去做他直接找到日本东洋玻璃制造机械 公司购买生产设备,但此事有些不顺,东洋公司老 板看他年轻,又无足够资金,因此拒绝了他不 过,林如光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失败,他锲而不舍, 继续努力,而且相信自己能够扭转局面,获得胜 利经过多番努力后,林如光以他在印尼的信用几十年前, 当地渔民只靠渔网等着鱼进网 (印尼苏门答腊岛的人称它为 “Kelong” ) , 当时海上还有很多鱼, 但现在, 海上的鱼慢慢地减少了, “kelong” 根本用不着了。

所以林 如光鼓励年轻人, 想要成功就不能坐着等鱼, 必须想办法去找鱼4·林如光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和胆识,说服了东洋公司的老板支 持自己的投资计划得到这个千辛 万苦求来的机会后,林如光加倍珍 惜,9个月时间就建成了日产30吨的 窑炉设备,并让其投入生产这个 工厂就是今天的嘉丰集团的前身在一个企业体系里,建立工 厂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生产初 期,因为经验不足,林如光的工厂 先是在生产和品质管理上面临重重 困难,继而,又因为印尼消费者当 时对本国产品缺乏信心,导致公司 在市场拓展上举步维艰我们管 理层每天都要开会讨论生产,销 售,及客户投诉等诸多问题他 回忆说经过半年差不多每天都要检讨 和改进的持续努力,林如光领导公 司克服了种种问题,并且在国内市 场取得突破性的成绩之后,在他 与公司同仁的努力下,他们的事业 蒸蒸日上,并且快速壮大起来因 为市场的供不应求,在日产30吨的 窑炉设备走入产销两旺境地的8个月 内,林如光就完成扩建了另一个日 产70吨的窑炉设备并投入市场因 为当时,林如光的工厂是印尼唯一 的玻璃工厂,所以他们的产品还成 为其他商品的促销赠品,进而进一 步增加其销售量依靠生产和销售的持续良性发 展,嘉丰也快速成为了印尼玻璃生 产工业的最高象征。

到1976年嘉丰 步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他们于短 短10年间在印尼其他城市又新建了 3个工厂1983年,林如光更将产 品推向国际市场因为无论在产品品质,价格和包 装都具有竞争力,所以嘉丰的国际道路也相当的通 畅,全世界很多厂商都希望与嘉丰成为生意伙伴 其国际市场范围也从起初的4个国家飞速成长,至 今,全球已有168个国家,以KIG为品牌行销嘉丰 玻璃器皿为了降低销往中东地区的运输成本, 2007年底嘉丰集团在埃及建立了玻璃器皿工厂埃 及地处北非,具有距离中东十分便捷的地理优势 埃及工厂的成立,大大地增加了嘉丰玻璃产品在中东的竞争力如今,嘉丰集团已是印尼家喻户晓的玻璃器 皿王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玻璃器皿制造厂商之 一但林如光并不满足于只做玻璃器皿王国的“国 王”,在嘉丰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他们也把眼 光投向未来,期望为侨居地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多年来,本着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念,嘉丰从 玻璃逐渐发展到其他行业,如搪瓷炊具、不锈钢餐林如光陪同印尼已故前任总统苏哈托夫人参观残疾人的手工艺品林如光帮助婷英去新加坡做眼睛开刀手术,从完全看不到,开 刀之后便可以正常看见了5·林如光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具、模具、印花铁罐、包装纸箱、建筑材料、通 讯、金融服务以及房地产等等,既壮大了自己的事 业,也为印尼人民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进而带 动社会的繁荣。

目前,整个嘉丰集团已成为享誉东 南亚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集团旗下拥有生产企业几 十家,员工3万多人再为人先 率先投资中国林如光1956年第一次回到祖国,以后每年两次 到广州参观广交会和采购但至今,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中国之行,是 那场不曾预料到的遭 遇印象最深刻的 是1966回国时,正好发 生文化大革命,有一天 在马路上走的时候,被 红卫兵强迫参加大串 联好几天林如光回 忆,从此,他差不多近 十年不再踏足中国的土 地一是不敢,另外也 不想来但林如光对中国 却有割不断的情愫, 一是作为一个海外华 人对祖籍国的特殊情 感和牵挂,另外,在 他内心,他一直是认 定中国将有美好前景 的因此,只要一有 机会,他就又到中国 来了,不惜为此再度 冒险1982年,时任国 务院副总理谷牧和时 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 前 往 新 加 坡 招 商 访 问,介绍中国开放政 策林如光经中国驻 新加坡办事处黄代办 引见,参与了这次活 动那时,中国与印 尼邦交中断,他便以 伊丽莎白医院创办人的身份与中方领导有了一面之 交伊丽莎白医院是当时新加坡医疗设备最先进的 医院,这个身份,以及林如光的不俗谈吐显然都引 起了李市长的重视,因此,“两天后,李瑞环先生 便鼓励我们到中国投资并给予许多优惠条件。

林如光接受了这个邀请同样由于当时印尼 和中国邦交中断,所以林如光只得以新加坡企业家 的身份,而且是改了一个林道友的名字前往天津投 资当时,天津开发区还是一片荒芜,作为第一个 到天津外商投资开发区投资的外商,林如光一不小林如光荣获天津市荣誉市民1998年,林如光在陆丰市林启恩中学与校领导留影6·林如光华 商韬 略名人堂全球华商心,就又扮演了一次开路人的角色1984年,林如光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大 陆的第一个项目——嘉泰陶瓷公司正式成立,公司 专门生产瓷砖,总投资为1200万美元,是当时开发 区的最大项目,也因为这段历史,林如光与时任天 津市长的李瑞环结下不解之缘嘉泰陶瓷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从1986正式 投产开始,该公司换了两位总经理都未见起色最 后,公司对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又经多方努力后 终于走上正轨,开始赢利从1991年之后连续五,六 年,该公司每年都可获得1600余万元的利润,是开发 区产值最大、利润最大、缴税最多的企业也正是因为有了嘉泰陶瓷这批早期企业的支 持,开发区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才为开发区日后 的发展铺好了道路多年以后,诸如摩托罗拉电 子(中国)有限公司这样的巨型企业才会入驻开发 区,掀开了开发区发展的新篇章。

也因此,虽然林 如光已撤出该公司的投资,天津开发区依然对这位 老朋友充满感激1992年邓小平南行之后,林如光进一步加快了 对中国的投资步伐林如光对南行讲话理解得非常 深刻他认为,如果按小平同志讲的,中国封闭了这么多年,一旦改革开放,就标志着巨大的机会来 了有了机会,就要迅速抓住因此,那期间,他 每年都要来中国七八次,考察新的投资事项投资天津之后,林如光又相继在中国的几个地 方陆续投资了20多个大大小小的工厂山东省、河北 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中国这 片辽阔的土地上,从南到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如今,林如光投资的一部分因经营不好而主动 停业,林如光在中国的投资策略也因此作了调整 但他依然相信,“经过环境的变迁,中国是一个很 有潜力的投资环境,相信只要有较好的商机,还是 大有可为的热心公益 回馈社会“对我来说,财富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 不带去”事业有成之后,林如光积极参与公益事 业,致力回馈社会在诸多公益事业中,林如光最为重视的是支持 教育事业,同时也参与很多的教育事业,这源自他 的切身之感他说,“我本人出身贫寒,没有机会 接受高等教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我有了 能力之后,我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林如光参办棉兰鹅城慈善基金会,并获选为2。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