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95825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作主旨报告一、城市化进程中图书馆的永恒价值一、城市化进程中图书馆的永恒价值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起源于大约一万年前的中东,而最早的图书馆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前也诞生于中东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在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距今 3500 年左右的殷商时期,与此同时,皇室就有了保存典籍的地方,也就是图书馆的萌芽。周朝的“盟府”就是收藏图书资料的地方, 史记记载,老子曾任“周藏书室之史” ,也就是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可以说,图书馆是贯穿于人类的城市发展史,承载着城

2、市的记忆与文明,与城市一同发展起来的。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说: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目前世界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全球总人口的一半,达到 35 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21 世纪将是城市的世纪,预计到 2020 年,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居住在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城市生活与图书馆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见2图 1),从 2000 年到 2009 年,中国城镇化率由 362提高到 466,年均提高约 12 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 46 亿增加到 62 亿,净增 16 亿人。城镇县城区面积

3、由 2000 年的 224 万平方公里,增加到 2008 年 363 万平方公里,八年的时间增加了 62。目前,我国共有建制城市 655 座,其中 50 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达 236 个,占全球 50 万以上人口城市总量的四分之一,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122 个,城市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当年全国 GDP 的627。在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化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从文化视角来看,在人口快速城市化的同时,大量农民工因文化差异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与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宜居城市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城市贫困人群普遍缺乏信息获取渠道,就业竞争力不足;各

4、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加剧,犯罪率升高,其中城市远高于农村;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方法有待改进,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城市品质和城市化质量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培育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性格,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和精神的城市,必然是灵魂缺失的城市,也必然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图书馆作为城市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精神的培育中有着特有的价值。3第一,市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图书馆城市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城市空间的拓展、经济结构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化主体的城市市民的发展、优

5、化与完善。只有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城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学校,终身学习的场所,它能够提供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营造崇尚知识、倡导文明、选择阅读的共同意识和行为方式,其丰富的文献信息收藏为人们学习知识、了解信息、完善自我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的学习资源,使城市居民通过学习获得其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使自己不断适应变革中的城市生活。图书馆所提供的教育与学校不同,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的目的并不限于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而是注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并且这种教育贯穿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一生,在学习范围上更具广泛性,在学

6、习方式上更具灵活性,在学习内容上更具个性化。可以说,图书馆是通向知识之门,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学习和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它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社会教育的最高学府,承担着提高市民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滋养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责任,影响着城市精神的凝练,推动着城市的发展与进步。第二,人的城市化需要图书馆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城市在空间上不断向乡村扩张,过去的农民变为了市民,另一方面使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实现了职业与身份的双重变换,成为城市居民的一员。这两部分人群共同构成了城市“新市民” 。尽管这些新市民已经从农村走进了城市,实现了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身份转换,但他们中在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城市中

7、的“农村社区” ,原有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变,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各方面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归根结底源于以农村和农民为载体的村落家族文化与以城市和市民为载体的城市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城市化” ,更是“人的城市化” ,是这些新市民群体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完全适应城市文化,从而从城市边缘人真正转换为城市市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秉承开放、平等的人文精神,成为促进人的城市化转换的一个重要阵地。图书馆是国家和政府为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和知识而进行的制度安排,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所宣称的那样:“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

8、、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务“,在我国,各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都4发挥了重要作用,仅深圳一市就拥有劳务工图书馆(室)近 100 家。各级公共图书馆向农民工敞开大门,提供没有门槛的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场所,使城市外来人口可以通过图书馆及其所组织的文化活动获得城市文化的熏陶,激发农民工积极融入城市的意愿和努力,使他们在接受图书馆服务的过程逐渐了解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学习和接受与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不断调节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最终促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第三,建立社会交流平台需要图书馆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以农耕文

9、化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在城市化背景下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诸多方面的改变。过去,村落是人们生存的环境,人们几代同堂,同族居于一地,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家庭成员之间由于存在血缘关系, “血浓于水” ,家庭组织成为一个内聚力很强的非常稳定的社会组织。此外,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邻里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 ,强调邻里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然而,城市化进程使“高楼、围墙和深院代替了村头看到村尾,鸡犬之声相闻的田园格局” ,家庭逐渐变小,邻里关系日趋淡化,经常是同住一栋楼里,邻居间却互不认识,躲进小楼成一统,每户家庭都封闭在一个空间里,居民之间十分融洽的关系已成为

10、一个美好的回忆。这种人际关系的冷漠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缺乏信任,社会组织原有的内生规则,包括道德舆论约束都不再有效,社会缺乏凝聚力,公民缺乏公共精神。因此,迫切需要建设公共交流平台,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推动城市的和谐发展。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空间,将在促进人们思想交流、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图书馆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们在这里与古今圣贤对话。图书馆是城市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拓展未来的重要资源基础,人们在这里回忆城市发展脉络,感受城市精神和文化。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图书馆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日常交流和文化休闲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开展文化娱乐,交流思想,发布信息,

11、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休闲娱乐、陶冶身心的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新的文化关系。图书馆依托丰富的信息与知识仓储,利用讲座、展览、文化沙龙、读书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人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与碰撞,培育高尚的生活情趣,从而搭建起市民关注公共事务、探讨公共话题、沟通思想、互相交往的共享空间,促进公共文化氛围和公共理性思维的形成,培育良好的公共精神,在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综上,图书馆作为城市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存城市历史,传播城市文化,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然而,

12、当前我国城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还存在差距,在城市图书馆的馆舍数量、馆藏文献资源、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都还滞后于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图书馆的需求。因此,加快图书馆事业建设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二、加快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二、加快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培养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越高,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就越强烈,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公共

13、图书馆与城市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同时,应当同步加强图书馆建设。第一,要将图书馆建设纳入城市规划没有图书馆的城市将是一个不完整的城市,不重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城市将是一个精神与文化缺失的城市。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已成为一个城市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要将图书馆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图书馆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截至 2009 年,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共有 2850个,其中城市图书馆 358 个,县级图书馆 2491 个;乡镇(街道)文化站 38736 个;村(社区)文化室 246780 个;覆

14、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正在形成。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要求,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维修、管理经费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图书馆。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要求,服务人口在 20 万以下的,应当建设 8004500 平方米的小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在 201 50 万的,应当建设 450020000 平方米的中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在 1 501000 万的,应当建设 2000060000 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建设目标应当是,人均拥有

15、公共图书馆藏书 0615 册,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座席 032 个,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 623 平方米。要按照公益性、6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实现公共图书馆网络的全面覆盖与普及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图书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营造与城市化建设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氛围的功能。第二,要建设覆盖广泛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公众提供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职责。要建立覆盖市、区、街道、社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面,让全体城市居民都能够方便均等地享受图书

16、馆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在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出现了多元化模式,例如,我们现在所在的城市杭州,就提出了建设“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的思路,构建了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杭州市图书馆新馆更是以现代化的设施和创新的服务成为新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标志。国图的部委分馆和国家数字图书馆分馆,上海的总分馆制,广东的“流动图书馆”模式,天津的“社区分馆、行业分馆”模式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要结合我国城市化建设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特点,使广大农村群众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图书馆服务。例如浙江嘉兴等地整合图书馆资源,以城带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要注重社区图书馆建设,将图书馆设置在老百姓身边,使图书馆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为民众提供图书借阅、文献检索、专业咨询、知识共享、文化交流等的便利,让孩子们从小在书香中长大,在阅读中成长,在全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