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褐斑病的研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90792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桃褐斑病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核桃褐斑病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核桃褐斑病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核桃褐斑病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核桃褐斑病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桃褐斑病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桃褐斑病的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桃褐斑病的研究核桃褐斑病的研究摘要摘要 林间观测、室内镜检及人工接种试验证明核桃盘二孢Marssonina juglandis Magn 是核桃褐斑病的病原菌,核桃盘二孢 5 月初开始产生分生孢子, 6 月中旬为发病和分生孢子流行高峰期,至 7 月中旬分生孢子雨后减少,发病 减轻。一般以中幼树危害严重,树冠西北侧比东南发病严重,树冠下部比中上 部发病严重,内部比树冠表层发病重。多种杀菌剂对核桃盘二孢Marssonina juglandis Magn 的室内毒力测定结 果显示,70%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多菌灵、退菌特、乙磷铝锰锌对病菌分生孢 子的萌发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其中甲基托布津、乙磷铝

2、锰锌对病菌菌丝生长 的抑制作用明显。关键词 核桃褐斑病 研究 核桃褐斑病以前在我市尚未见报道,是我市城口县近年来爆发的一种病害, 该病在陕西、河北、吉林、四川、河南、山东等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嫩 梢和果实。引起初期落叶、枯梢,影响树木生长。以前各地报道也多以危害叶 片及嫩梢为主,而对危害果实报道较少。2000 年以前即由引进的苗木穗条传入 我市,最初只发病于少数长势衰弱核桃林、幼林且零星分布,造成的损失也不 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核桃银杏大蚕蛾、核桃长足象等虫灾的大面积 啃食危害,造成的机械伤害成为病原菌侵入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成为来年的病 原地而反复侵染传播,加上 2001 年 4

3、月我市城口等地遭受严重罕见雪灾,雪灾 造成的严重冻伤地加剧了病害的侵染流行,出现了普遍严重爆发的势头,部分 危害严重的果树出现早衰死亡的迹象,致使核桃大量提前落果或不挂果,产量 大幅下降,并造成部分植株生长衰弱至死亡。2002 年-2003 年课题组对核桃褐 斑病进行了系列观察和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林间发病情况观察 于 2002-2003 年在城口高望试验地内进行研究试验, 防治示范片设在城口县高观、东安、什邡、修齐、明通、白屏、红花等乡镇。 选择不同立地条件具代表性的核桃树 10 棵,每树固定 2 枝,每枝固定 20 片叶, 结果时每枝固定 10 果,分别标记编号作固定样株、样枝、样

4、果。每隔 5 天调查 1 次,观测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出现的始盛期,病斑数量及所占全叶全果面积 的百分比。全县核桃主产区按不同海拔、不同坡向等立地条件进行不定期调查, 研究点及重点核桃主产区每月调查 1 次。均在核桃叶、枝、芽、梢、果实、主 干等部位进行详细调查病害种类、发病率、感病指数及对地上落果剖查观察落 果原因。1.2 用病原菌分生孢子捕捉法观察传播扩散规律为研究病原孢子的来源,2002 年 4 月 1 日至 9 月,我们用 5 根平均 6 米高 的竹竿,立于坡度、方位、海拔均不同的 6 个地点,在竹竿 2m、3、4m、5m、6m、7m、8m、9m 处的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各放置一块带甘

5、油的载玻片,每隔 2 天检查一次孢子种类、密度及数量并更换载玻片,记录分 生孢子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情况;捕捉病原菌孢子时选择 6 棵标准株,在核桃树冠内挂置培养皿,内置涂有甘油的玻片用夹子分别挂在标准株树冠中上下层, 每层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逐日定时换取玻片镜检,每玻片一次观测九个视野, 分别统计分生孢子数以次来分析孢子扩散的时期。1.3 核桃褐斑病病原菌的鉴定与分离培养1.3.1 室内的实验室鉴定 在从各样地内采回的核桃病果、枝叶上,采用徒手切片法切取病健交界处 的组织,从 5 月份开始至 8 月底每隔 5 天在室内显微镜 4010 倍10100 倍 显微镜下观察;制作病害各个时期的石蜡标本

6、封存。1.3.2 制作培养基 制作适用于一般真菌培养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其配方成分如下: 马铃薯 200 克,葡萄糖 20 克,琼脂 17 克。水 1000 毫升和用于分离病原真菌的 肉汁胨培养基,其配方成分如下:牛肉浸膏 3 克,蛋白胨 5-10 克,琼脂 17 克, 水 1000 毫升。1.3.3 病原分离 2002 年 4 月下旬从林中按不同海拔、不同标准地采集核桃病害标本,经火 焰表面消毒后用 90%医用酒精浸泡 3 秒,再用无菌水冲洗 3 次,切取核桃叶、 果病部与健康部交界的组织,经表面消毒后,置于培养皿 PDA 培养基上,每只 培养皿接 45 块;或将消毒好的病组织块接入

7、试管 PDA 斜面上,每只试管接 1 块,均置于生化培养箱中培养(温度控制 2428) ,采用一般分离的方法分 离得病原菌的纯种分生孢子悬液,稀释 20-100 倍后,用倒平板法接入 PDA 培养 基内,置于生化培养箱中培养(温度控制 2428) ,观察病原菌菌落发育进 度、菌落形态特征。并保存病原菌菌种待用。1.4 病原菌接种试验验证病原菌侵染情况 2002 年 5 月课题组采用伤口接种、喷洒接种两种方法进行了接种试验,试 验地选择在高望镇金洪 3 社,试验地条件为一块 2-3 年生幼林纯林,未见发病, 面积约 1 亩,周围与农田和杉木林,与核桃历史病区相隔 2 公里。1.4.1 伤口接种:

8、以组为单位取核桃嫩枝 5 根,除留顶部 20 张叶片外,其余的 全部去除(用剪刀剪除可以不伤皮) ,将核桃褐斑病病原菌,加 5 毫升灭菌水, 配成悬悬浮液,用接种针在火焰上灭菌后,蘸孢子悬浮液在叶上刺孔,对照蘸 无菌水刺孔。将对照和接种核桃枝分别保湿 24 个小时, (放在塑料袋内)扎上 口,于 3、5、7、9 天观察发病情况。 1.4.2 喷洒接种:以组为单位取核桃嫩枝 5 根,除留顶部 20 张叶片外,其余的 全部去除(用剪刀剪除可以不伤皮) ,将核桃褐斑病病原菌,加 10 毫升灭菌水, 配成悬悬浮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应该有 2030 孢子,用小型喷雾器喷洒孢子悬 液于叶面,叶背,对照喷无菌

9、水(先喷对照) 。将对照和接种核桃枝分别保湿 24 个小时, (放在塑料袋内)扎上口,于 3、5、7、9 天观察发病情况。1.5 室内药物防治试验 将 70%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多菌灵、退菌特、乙磷 铝锰锌 5 种杀菌剂按不同的浓度,用微型喷雾器分别喷于培养基上,在1820C 的情况下,用 40%的福尔马林杀死,镜检萌发率。2、结果与分析2.1 核桃林受核桃褐斑病危害情况,病情调查结果如下表 1 核桃褐斑病标准地调查汇总表 (城口 2001 年 9 月)标准地数调查地点 树种组成海拔(m)调查株 数(株)感病株数(株)感病株率(%)调查果数(个)感病果数(个)感病果率 (%)感病指 数(%)1

10、东安沙湾核桃10002525100.00%237523751001002东安漆树核桃1050252392.00%125012501001003高观金江核桃90011100.00%45734575.4970.533高观金江核桃90011100.00%27016059.2654.073高观金江核桃91011100.00%29819665.77483高观金江核桃90011100.00%1207058403高观金江核桃9501616100.00%70617061100100小计高观金江核桃201890.00%8206718287.5264.414高观桥坪核桃88011100.00%37026972.7

11、68.384高观桥坪核桃90055100.00%3301986053.334高观桥坪核桃88011100.00%36925669.3862.334高观桥坪核桃90077100.00%21982198100100小 4高观桥坪核桃1010100.00%3267292189.4164.145高观新鸽核桃91055100.00%105010501001006高观桥口核桃90010990.00%20802080100100合计12912498.13%297012761192.9676.66 由表 1 可见:2001 年核桃褐斑病的发病情况是十分严重的,共调查 129 株, 发病株率达到 98.13%,

12、果实 29701 个,发病率达 92.96%,平均感病指数 76.66。2.2、树冠不同方位发病情况 表 2 树冠不同方位发病情况统计表 (城口 2002-2003 年)方位总叶数(片)病叶数(片) 发病率%总果数(个)病果数(个)发病率%东1707845.88%703245.71%南1705934.71%703042.86%西1704828.24%704564.29%北1705130.00%704158.57%从表 2 看出,树冠西北侧比东南发病严重,树冠下部比中上部发病严重, 内部比树冠表层发病重。2.3 树冠不同部位发病情况 表 3 树冠不同部位发病情况 (城口 2002-2003 年)

13、部位总叶数(片) 病叶数(片)发病率%总果数(个)病果数(个) 发病率%上部3505214.86%501326.00%中部35011532.86%502652.00%下部35021962.57%503468.00%树冠内部35024570.00%503774.00%树冠外部3509828.00%501734.00%由表 3 看出,树冠下部比中上部发病严重,内部比树冠表层发病重,单个 病果受光照部位发病率远低于背阴面。2.4 褐斑病症状特征 经过观察,本病害多发生中幼林,危害果实、嫩梢。 果实和叶片上的病斑灰褐色,近园形或不规则形,果实上的病斑初期为灰黑色, 果实硬核期在黑斑上产生白色小点,即病

14、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后期为 白色块状物覆盖整个黑斑或果实,使果实变为灰白色(故又称果实白星病) ,收 果时果实变黑腐烂。病叶上产生黑色小点,严重发生时叶片枯焦,提早脱落嫩 梢上病斑黑褐色,长椭圆形,稍凹陷,其上亦生小点;对幼苗危害从顶梢嫩叶 开始,并扩散至整株。2.5 病原菌的确定 在 20 株病株上取 105 个病果病叶,分离组织 551 片,其中核桃盘二孢菌出 现 547 次,占 98.7%,用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悬液做人工接种试验,发病达 95%(表 4) ,对照不发病,经过观察发病过程与自然发病过程相同,经过再分 离,分离到原接种菌分别占 97%,证明核桃褐斑病是由核桃盘二孢菌寄生

15、所致;通过上述接种试验以及病组织徒手切片镜检后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 Marssonina juglandis Magn,属于真菌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的核桃盘二 孢菌(以前称盘单隔孢, ) ,分生孢子暗褐色,垫状,分生孢子梗无色,短小, 分生孢子无色,纺锤形,微弯,双胞,上下孢子不等,上细下大,顶端略弯成 短钩状、半月型。分生孢子无色,双孢,上部细胞顶端常弯成短钩状,大小 0.2-29.4 4.6-6.2um。其有性世代黑菌纲球壳孢目Gnomonia leptostyla, 林间产生很少。2.6 发病高峰与病菌孢子扩散从收集到的孢子种类、时间和数量情况来看,城口在 3 月至 4 月底由于气 温

16、底,仅能捕捉到少量的杂菌,6 月初可以见少量核桃盘二孢分生孢子出现, 此时发病早的少部分受害核桃果实病斑上出现白色斑点即分生孢子盘,此时开 始产生分生孢子;6 月底8 月 10 日为分生孢子流行高峰期,此时为病果产生 分生孢子高峰期,至 7 月中旬后分生孢子为成熟期,易被雨水冲刷而急剧减少,孢子捕捉量也接近低谷。分生孢子的扩散主要靠风力传播其传播,分水平和垂直传播方向扩散,水平 传播距离随着大气,而垂直传播则多在林冠内由雨水的冲刷,有顶层向下层传 播,故往往在核桃枝叶茂密的中下层发病最重,而在林冠由于收阳光照射,发 病很轻。2.7 接种试验结果表 4 核桃褐斑病病原菌接种试验结果 (城口 2002-2003 年)处理接种时间接种方法接种部位接种枝数发病枝数发病率 (%)2002 年 5 月针刺接种嫩枝201785.00%2002 年 5 月针刺接种果实201995.00%伤口接种2002 年 5 月针刺接种叶片201995.00%喷洒接种嫩枝201470.00%喷洒接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