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工业的兴起导学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82247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工业的兴起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近代工业的兴起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近代工业的兴起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近代工业的兴起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近代工业的兴起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工业的兴起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工业的兴起导学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工业的兴起导学案近代工业的兴起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第 6 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参考答案】第 6 近代工业的兴起主备人:定陶镇中刘景元【认定目标】 (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 知道轮船、铁路与电报业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自主学习】

2、一、仔细阅读本 “自强”到“求富”一目内容,完成下面表格:洋务运动的兴起代表人物中央官员奕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左宗棠等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立近代化国防。 (或者:师夷长技以自强)时间 19 世纪 6090 年代目的建立近代化国防。 (或者:师夷长技以自强)早期后期口号自强求富行动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创办民用工业表现186 年李鸿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1866 年左宗棠在福州成立福州船政局。筹建了北洋、南洋和附三支海军。李鸿创办了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但它引进了西方先

3、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二、仔细阅读本第 31 页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兴起原因时间企业名称创办人地点作用1872 年轮船招商局李鸿上海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扩张1880 年电报局李鸿天津1893 年唐胥铁路唐三、仔细阅读本第 3233 页第三、四目内容,讲一讲张謇和詹天佑的故事。张謇的故事 不占公款1883 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张謇经赴朝平乱磨练,凯旋而归,过第一个春节后,壮志满酬,为居室题“壮复斋”,日记中记下“志三十后努力自新也”。四月十五日奉吴长庆之命二上朝鲜抵汉城吴营中,仍

4、不忘刻苦学习,挤时间练字,读诗经 、 周礼 ,撰读书札记。因上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张謇受朝廷之命随吴长庆赴朝平乱,张謇运筹策划,一举全胜,表现出一介书生所难得的干练才能。他还主张三路出师,征伐日本,乘势归复为日本所侵占的琉球,并写有朝鲜善后六策 ,高见震动朝野。吴长庆对建策速定其乱者张謇,曾有酬赏三千之诺言,故吴托人寄银 1000 两至常乐。而张謇认为自己赴朝平乱保家卫国乃为公也,吴此做法有违公意,所以再三声明作为无息贷款,暂度家贫之急。日后果悉数归还。严处侄子张謇不谋私利,不徇私情,对亲属决不护短,姑息养奸。凡有吸(毒)喝嫖赌、仗势欺人、无理取闹等不规者,必受家训、家法严厉处罚。张謇对两

5、个侄子特别关注。因自己长期没有孩子,其中一个还有嗣为儿子之意。但他们喜欢吃喝玩乐,游手好闲,赌博成性,张謇多次找其谈话教育,却仍屡教不改,张謇恨铁不成钢,才将嗣儿之事作罢。可他们不仅不改,反而变本加厉,故在百姓中流传有“仗了张三吃白四”之言。长房侄子念祖仗势欺人,作恶甚多,妨碍乡民。1916 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敦裕堂宅肆蛮无礼。初二,张謇给海门县知事写信,令警所送念祖于海门习艺所管教改造。初三,许聘三,知道张謇送押念祖,盛赞此事必令镇人称快。但张謇对念祖的 2 个儿子仍安排上学,一个女儿由承祖抚养之。长房侄子承祖,自恃叔父张謇状元的声望,不仅在本地胡作非为,竟胆大妄为闯至崇明县闹公堂。知县碍于张

6、謇,不敢得罪承祖。但因知张謇为人清正,不徇私情。崇明知县小心翼翼地将此事禀报张謇,张謇闻讯,明告知县:“依法惩处”。张謇严处二侄,为民除害,周围群众奔走相告,对“张四先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无不称颂。由于张謇处处以身作则,管教家人极严,敢从自家人先开刀,故威信不言自高。所以周围谁也不敢违法乱纪,有纠纷闹事,只要“张四先生”出一句话,谁都听从。改进作风张謇勇于修改旧的规制度,把封建衙门式的盐垣等所有病商病丁之弊,力为革除,以调动盐民生产、交售和投资人的积极性。制定了整顿通 、 整顿垣禀场立案及银钱、修理、垣友、书禀、灶友、治下、雇工、头长、煎丁等专,第一条开明言:“盐业为商务之一,凡执事人概称

7、先生,不得沿老爷之旧。 ”灶友专首条是:“灶友下灶,雇有常车,不得乘轿,不特节费,亦防惰习。 ”书禀专规定“写信不用客套,只叙实事。 ”以改变作风、风。打铁必先自身硬,张謇身先士卒立榜样。1894 年高中状元回家,人们都改口称他“张状元”、 “张大人”、 “张殿撰”,他感到浑身不舒服,十分认真地说:“别改口称呼。还是原怎么叫就怎么叫的好。 ”于是,人们都仍叫他“张四先生”。他回于常乐与通海垦牧公司、二厂,或上海回从三和港上岸到二厂、公司,都是步行或乘独轮小车,从不坐轿子。到达垦区荒滩,常坐牛车下去察视。张謇一贯主张轻车从简,反对兴师动众的迎送往,拦路扰民。几次去常熟、无锡为恩师翁同龢、赵菊泉扫

8、墓,当地武百官闻讯,上车站、码头迎接,都被张謇一概谢绝,悄悄入住。接受监督张謇不追逐名利,不图升官发财,一心只为救国救民而弃官还乡从事实业教育、地方自治、建设模范县。因而他十分注重廉洁奉公的制度建设,无论是办垦牧公司、盐业公司、大生纱厂,还是办学校、养老院等,他都紧紧抓住规划设计、选人用人、资金筹集、制度建设四大环节。而且常常亲自动手制定各项规制度,俱十分详尽、周全、实用、严格。为自己办的几十所学校都针对性地制定、书写校训。所办实业,财务上每年定期组织审计,向股东大会公布,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还时常亲自查账核对,谁也不敢乱。张謇的常乐镇老乡、同学黄士高,原是张府门馆,为人忠厚,善强记诗、传,能背

9、诵康熙字典 ,还有一手写方块字似铅字的绝技,张謇称他“两脚书橱活字典”,故函电公由其誊写、校对居多。后转入南通师范任教兼任舍监。学校规制度由校长张謇亲订,教导主任于敬之,顾公毅负责教育,舍监负责执行监督制度。黄士高执纪十分严肃认真。有一次张謇到校了解教育情况,听取于、顾及几个教师汇报,大大超过了熄灯时间,黄挨进门去将灯熄灭,并对张謇说:“这个规制度是你订的,你们自己不遵守,下边的事就不好办了。 ”汇报工作就此停止。事后大家都批评黄士高太没有礼貌了。到了学期结束,按惯例开会讨论调整教师、任时,于、顾两人认为黄太固执呆板,不懂人情不通世故,特别是对张謇太不尊重了,提出对黄士高不可再任用,大家也一致

10、同意。张謇听到后发表了不同看法:“黄士高为人不能圆通活变,十分呆板是其所短,但也有长处,就是尽忠守则,对工作负责,这一点上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这就是取长补短呀!再说制度既订,学生、老师、校长也都该一样遵守。 ”由此黄士高仍被留用。詹天佑的故事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詹天佑是第一位中国铁路工程师。在他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拼搏,战胜千难万险,成功地建成了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这是我国铁路建设的一座最伟大的里程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工程师,他的铜像至今巍然矗立在青龙桥车站,人们经过这里,都会肃然起敬,无限缅怀他的丰功伟绩。詹天佑从小痛恨帝国主义,立志为振兴中华而献身。1872 年,12岁

11、的詹天佑赴美留学,发愤刻苦学习,于 1881 年学成回国,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铁路事业,当时我国修建的每一条铁路,无不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常年奔波在野外岭,和工人们同吃同住,风餐露宿;他在洋工程师面前从不低头,创造了使帝国主义为之感叹地伟大成绩。如今,我国的铁路四通八达,飞速发展,提速再提速,正在向着现代化加速前进,而我国铁路事业的创业者、开拓者就是詹天佑。他的爱国、拼搏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我们要追随这位伟大的爱国工程师,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富裕的祖国而奋斗、献身。在这里,我给大家讲几个有关詹天佑的故事。12 岁赴美留学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于 1861 年 4 月 26 日(

12、农历 3 月 17 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他的父亲詹洪原是一个茶商,因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而破产,只能靠种田维持一家生活。詹天佑从小就从大人那里听到许多关于反抗英法侵略的故事,也看到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詹天佑七、八岁的时候,被送到私塾里读书,但是,他对那些四书 、 五经不感兴趣,而喜欢摆弄一些机械。他经常用一些捡的小螺丝钉、小齿轮、旧发条做玩具,还用泥巴捏轮船、起重机,许多小伙伴都成天追着他一块玩。在上学的路上,他经常站在工厂外面,观看里面的机器,运货车,琢磨,琢磨去,常常忘记了上学。有一天,他看着家中墙上的挂钟出了神。那挂钟为什么会嘀嗒嘀嗒走个不停呀?为什

13、么会打点呀?想着想着,他就动手把挂钟拆开,想看个究竟。可是,再想按原样装起的时候,怎么摆弄也装不好了,急得他满头大汗。父亲看见,虽然有些生气,还是领着他到县里的钟表店,让他仔细看工匠怎么拆装钟表。1871 年底,詹天佑 11 岁了,已经在私塾读了 4 年多了。父亲正在琢磨在他念完私塾以后,让他去做工挣钱。这时,同乡谭伯村匆匆从香港到南海,说那里正在选拔幼童出洋留学。谭伯村也是一位商人,从小看到詹天佑聪明好学,非常喜欢他,也经常用钱财接济他们家。谭伯村极力劝詹兴洪夫妇送孩子去参加留美考试,认为这关系孩子的前途。詹兴洪却担心儿子年小,出这样的远门很不放心,而且,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大好。谭伯村表示,

14、经济上愿意资助,而且把自己的四女儿许配给天佑。这样才决定送詹天佑去香港参加留学考试。1872 年,詹天佑顺利通过了考试,父亲也在清政府的出洋“甘结”上签了字。所谓“甘结”就是一种合同,可以说跟卖身契差不多。比如, “甘结”中规定,必须听从清政府差遣,如有疾病甚至生死之险,概不负责等。12 岁的詹天佑经过半年的出国培训,于 1872 年 7 月登上了赴美的洋轮,开始了留学生活。一开始,他进了美国的一个“诺索布寄宿学校”上小学,学英语。1876 年进入纽海希尔豪斯中学(丘屋中学) ,两年后毕业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在美国留学期间,詹天佑学习非常刻苦,也很注意锻炼身体,立志为早日富强祖国而学习科

15、学。在 120 名留美官费生中,只有两人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获得学位,詹天佑是其中的一个,他的毕业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获得很高的评价。学非所用 报国无门1881 年,我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奉召回国。当时,在清政府中洋务派与顽固派斗争很激烈。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改良中国社会,而顽固派却因循守旧,千方百计维护封建统治。由于顽固派吴子登等人多次向清政府密报称,留美学生不好好读书,成天沉溺于游玩交际,甚至信奉洋教,加入美国秘密政治社团,离经叛道。清政府担心这些留学生成为逆端,危害朝廷,而下令将留美学生全部押送回国,交地方政府管束。留美学生回国后,北洋大臣李鸿在北京接见。按当时清朝的规定,学子们必须身穿长袍

16、马褂,头结长辫。詹天佑出于无奈,脱下了西装,罩上了长袍,但说什么也不肯戴假辫子。在接见时,李鸿正襟危坐,看到这些留学生直挺挺的叉腿而立,既不屈身,也不作揖,特别是看到詹天佑头上没有长辫,大发脾气,大声嚷道:“离经叛道,无父无君!”说完拂袖而去,下令让这些留学生等候分发。有些留学生,为了前途,想谋个好差事,就想方设法托人找门路,送钱送礼,而詹天佑都不肯去叩拜权贵。最后,他被派往福州水师学堂学习海船驾驶,真是学非所用,风马牛不相及。詹天佑的一颗报国心凉了半截,心想不如回家算了。在好友严复的劝说下,詹天佑才忍气去了福州。自此,詹天佑在回国后的七年时间里,先后在福建水师当驾驶官,在广州博学馆和广州水陆师学堂教英。1887 年,詹天佑与谭伯村的四女儿菊珍结婚,但心中非常苦闷,学非所用,前途何在?何日能报效国家?正在詹天佑报国无门,十分苦闷的时候,他的老同学邝孙谋从天津信,问他愿不愿意北上担任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他求之不得,就高兴的答应了下。决心献身铁路事业1888 年,詹天佑应邝孙谋之邀北上天津,担任了铁路工程师,他非常兴奋。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