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饮食文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581694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饮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绍兴饮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绍兴饮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绍兴饮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绍兴饮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绍兴饮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饮食文化(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绍兴饮食文化绍兴饮食文化许多人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乌蓬船、毡帽、社戏、孔乙己、茴香豆等来了解绍兴,现在许多东西虽已消失,但是饮食文化的许多精华犹存。 绍兴菜的品种分腌菜、臭菜、霉菜三大系列,且听我道来。 绍兴人对“霉”字似乎情有独中,霉干菜,霉千张,霉毛豆,霉豆腐等,霉干菜是地道的绍兴传统菜,浙江的霉干菜属绍兴最地道。霉干菜用水浸泡,再沥干水分,干焖发酵等法制成。要吃的时候,将霉干菜摆在碗里,面上放几片金华火腿或是五花肉,几片笋,点上几滴女儿红(黄酒),上锅蒸透。夹上一筷子,感觉肉的香味和笋的清甜爽口渗入干菜中,清香鲜美,肥而不腻,是下饭的佳肴。霉干菜一定要趁热吃,配上米饭或者馒头,诱人食欲

2、,真能让人多吃上半碗饭。 酱菜腌菜,绍兴喜欢以酱腌的方法来制作莱肴,是把鱼肉鸡鸭,各种内脏,或酱或腌,在户外日晒风吹,直至水分被风干。每逢腊月年边,大街小巷,户户屋前,家家廊下,酱腌制品挂晒满竿,给水乡平添了一份过年的气氛。酱鱼干,蒸出锅之后,香气四溢,口感极妙。酱鱼干的肉不同于酱鸡鸭那么硬,容易塞牙,加热后更是松软可口,细细嚼来,滋味独特。 臭菜有臭冬瓜、苷菜杆、臭豆腐干等,到了咸亨酒店门口,扑鼻而来的是冲鼻的臭味,那是油炸臭豆腐的味道。臭豆腐可谓极不入鼻,但只要有胆量吃下第一块,觉得外脆里松,臭的迷人,抹上辣酱甜酱后卖相更是诱人,从此就与它结下不解之缘了。绍兴街头、小巷深处常常传来冲鼻的油

3、炸臭豆腐臭味,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顶着冲鼻的臭味站在街边吃着油炸臭豆腐。 绍兴酒是用纯粮制造的低度酒,糖酸适中,营养丰富,适量饮用能起到生津活血,促进新陈代谢,兼有提神、开胃、消除疲劳之功效。黄酒的饮法:绍兴酒的饮法颇有讲究。夏暑之季,在玻璃杯中加入一些冰块,注入少量的黄酒,最后加水稀释饮用。有的也可放一片柠檬入杯内,此曰冷饮。冬日温饮,将盛酒器放入热水中烫热,或隔火加温。温饮的显著特点是酒香浓郁,酒味柔和。但加热时间不宜过久,否则酒精都挥发掉了,反而淡而无味。待到加热,酒色浓厚,香气四溢,饮后暖胃活血,令人陶然。 佐酒佳配: 饮酒时,配以不同的菜,则更可领略黄酒的特有风味,以绍兴酒为例:干型的

4、元红酒,宜配蔬菜类、海蜇皮等冷盘;半干型的加饭酒,宜配肉类、大闸蟹;半甜型的善酿酒,宜配鸡鸭类; 太雕酒是绍兴咸亨酒店注册专利的黄酒,经八年以上的陈年贮藏,按最佳方法勾兑,酒质淳厚、香气浓郁,回味无穷。5 公斤装的坛子太雕 190288 元。 我们这次去咸亨酒店 FB,是因为我公司领导来视察,客户接风,我们还是坚持要土菜,点了霉干菜扣肉、霉千张、霉毛豆、霉豆腐、醉鸡罐、臭杆子蒸豆腐、清蒸鱼、炸臭豆腐干、白灼河虾、火腿玉米汤等,1 斤八年的太雕,菜泡饭(这里的菜泡饭也很地道,加入了火腿),大家吃得其乐融融,酒足饭饱。了解了绍兴饮食文化中的部分精华。 黄酒度数不高(1115 度),但是后劲大,不要

5、好喝贪杯,醉得不省人事欧。 绍兴境内饮食店、酒馆、茶店、小吃店,向以量多、分散、规模小为特点。1949 年,仅 10 万人口的绍兴市就有各类饮食店 844 家;绍兴县人口超百万,各类饮食店多达 2406 家。绍兴酿酒、制茶行业发达,产量多,质地优,民间素有饮酒、喝茶的传统习惯,酒馆、茶店特多。饮食店大多分布在城区和农村集镇或交通要道。与饮食店至为相关的菜肴烹饪,品种多、烹制方法多独特之处,传统的就有:焐、熯、醉、炖、霉、腌等 32 种技法,五花八门,各领风骚。1990 年,全市有饮食企业 6152 家,从业人员 13950 名。第一节 饭店 小吃店绍兴烹饪,源远流长。史记货殖列传有“楚越之地饭

6、稻羹鱼”之记载。南宋绍兴人童岳荐的厨膳秘籍调鼎集,影响至今。清同治年间(18621874),绍兴城内兰香馆(由摊改店),在大江桥脚开业,近 200 平方米面积店屋,设餐桌 22 张。店主赵姓,以经营门板饭为主,菜肴鲜咸适中,价格便宜。仅中午一个市头,轮流就餐者就有十几批,米饭要煮 2 石(150 公斤)以上,接待顾客 2000 人次左右。该店看家菜头肚醋鱼、绍式小扣、单腐等烹饪独特,成为绍兴名菜而流传至今。光绪年间(18751908)城区新河弄口开设望江楼馒头店,其所制“喉口馒头”,皮薄馅多,滑韧香鲜,一口一个,味道鲜美,生意颇好。民国时期,城区较有名的菜馆,数轩亭口一一新、杏林楼,新河弄知味

7、观、同春楼,上大路多益处,小江桥大庆楼,昌安门外聚昌楼等。其中一一新门店排场讲究,清洁宽广,设备考究,筵席使用全套银餐具,烹饪技艺精湛,风味独特,脍炙人口,市民多在此处聚餐设宴。民国 14 年(1925)荣禄春点心店在轩亭口开业,其“小笼汤包”,皮薄、馅腴、汁鲜,顾客无不称誉。民国 25 年绍兴城区有饭菜馆 83 家,资本 9351 元,年营业额27729 元;中西菜馆 20 家,资本 7210 元,年营业额 3623 元;年糕店 29 家,资本 5175 元,年营业额 9498 元;油条烧饼店 27 家,资本 2508 元,年营业额 7000 元。抗日战争时期,百业萧条,饮食业生意清淡,多数

8、菜馆饭店闭歇或转业。抗日战争胜利后,饮食业稍有复苏。民国 35 年(1946)商会登记,时有菜馆 37 家,糕团店 25 家,摊贩不计。 50 年代初期,全地区有 772 家饭店,由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生活俭朴,尚俭舍奢,饮食业生意清淡,营业额 9 万多元,多数店只能保本经营。1956 年绍兴市饮食业公司成立,各县也相继成立饮食业公司,并对私营饮食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城区对荣禄春、同心楼、五味和、兰香馆、凤凰馆、张六记、章生记、盛源兴等 8 家菜饭馆进行清产核资,作价入股,按国家规定赎买政策付息,人员继续从业,实行公私合营。绍兴城区点心业实行公私合营的有沈桂记、和平饺子店、王成记(望江楼)、高

9、德记 4 家;糕团业有丁大兴升记、丁大兴标记、宝兴、吴来云 4 家。另将 237 户小店按合作化方式组织成 28个管理小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将 433 户摊贩组成 48 个合作小组。1958 年“公社化”高潮中,饮食业变化较大,把分散经营变为集中经营,网点撤并,人员下放。由于粮食供应指标压缩,供应能力不足,为节约粮食,饮食业推行代用品,其中油条采用标准面粉75、番薯粉 25混合制成;面条用标准面粉 70,番薯粉 30混合制成。60 年代初期,粮食减产,进入“以瓜菜代”的艰难时期,饮食业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只能粗粮 细作,搭配供应。为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绍兴城区开设绍兴酒家专供高价菜饭。1965

10、 年,经济形势好转,绍兴酒家取消高价菜饭,供应品种逐渐多样化,开始重视恢复传统经营菜肴。“文化大革命”期间,饮食业传统技艺和经营特色,被视为“封、资、修”而取消;适应消费者多种需要,被说成是“为资产阶级少数人服务”;素负盛名的兰香馆改名为工农兵饭店,荣禄春改为东方红饭店;个体饮食业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而割掉。1972 年,绍兴城区饮食店撤并为 31 家,比 1965 年减少40.4。对顾客吃饭提倡“自己动手服务”,饭菜品种单一,质量下降,名菜名点断档,烹饪技术力量青黄不接。1978 年,全地区有饮食业604 家,从业人员 5179 人。其中,绍兴城区商业系统有饮食业 86家,营业座位 520

11、4 个,人员 1536 人,年营业额 726.2 万元,利润42.1 万元。1978 年以来,饮食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发展集体、个体饮食业。在饮食行业放开搞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国营饮食业改革经营方式,划小核算单位,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小型国营企业实行转体经营,或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或直接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或租赁给经营者个人经营。同时改革工资形式,实行浮动工资和提成工资,促使饮食业较快发展。1983 年,全市有饮食业 2721 家,从业人员 7245 人。其中绍兴城区商业系统饮食业 125 家、座位 7470 个,人员 1741 人,年营业额 1314.2 万元,利润 9

12、5.3 万元,分别比 1978 年增加45.3、43.5、13.3、80.9和 126。为适应对外开放,使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吸引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新建、改建朝阳饭店、沈永和酒家、荣禄春酒楼、华侨饭店、兰香大酒家等一批颇具现代特色的著名饭店(菜馆),并努力恢复传统名菜,突出传统风味,注重菜肴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市饮食服务公司建立技术学校对青年职工进行培训。1990 年全市商业系统有特三级厨师 1 人、一级 12 人、二级 29人、三级 53 人;三级西点师 3 人;三级面点师 3 人。是年底,全市有饮食业 5464 家,从业人员 11723 人,年营业额 8894 万元。其中市区有饮食店 805

13、家,人员 5663 人(其中商业系统 95 家,1218 人),注册资金 1546 万元(固定资金 993 万元,流动资金553 万元),年营业额 2595.6 万元,利润 151.7 万元。第二节 酒馆 茶店酒馆绍兴酒有名,绍兴人喝酒亦有名。南宋时,绍兴“城中酒垆千百家”(陆游诗)。明清时期,城乡酒楼、酒肆林立,有“无处不酒家”(徐渭诗)之称。清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鲁迅族叔周仲翔,在城内都昌坊口开设咸亨酒店。其陈设格局,与其他绍兴酒店无异:临街设曲尺形柜台,上置青龙牌,书“刘伶停车”、“太白遗风”等字样;临街的横柜上,陈列“过酒胚”;店堂内置小板桌、长条凳,设备简单,雅而不俗。民国时

14、期,城区较有名气的酒店有沈永和南号、张清河、傅有记等,设备较好,内设雅座,其雇主多是中上层人士。佐酒菜肴以冷盘为主,如顾客需要炒菜,店主即遣人代购。“过酒胚”一年四季更换,春季多上冷盘,有酱鸭、糟鸡、鱼干、喜蛋、熏鹅等;夏季则为海蜇头、鲜蚕豆、鲜罗汉豆、皮蛋、白斩鸡、粉蒸肉、油氽花生等;秋季有桂花栗子、洋澄湖大蟹,蟹用铁丝笼装着,摆在柜台上由顾客挑选,现 X 现吃,并备有生姜末加醋一小碟;冬季有白斩鹅、豆腐皮包子、牛肉、咸煮花生等。绍兴酒宜温喝,酒店备有温酒筒(俗称爨筒),顾客落座,即为其温酒送上。小酒店多属夫妻店,遍布街头巷尾,过酒胚多是芹菜、猪头肉、素鸡及茴香豆、香干等,其顾主多为小市民、

15、箔工及其他小手工业者。民国 25 年(1936)统计,绍兴城区有绍酒店 367 户,资本19.4156 万元,年营业额 48.2523 万元。30 年,绍兴沦陷,因日伪军警敲诈勒索,各种摊派名目繁多,酒店纷纷闭歇。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一些。35 年,绍兴县商会调查时,有酒店 129 家。1952 年,绍兴市专卖事业分处统计有酒店 151 户,摊贩 84户。1956 年对私营饮食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沈永和酒家转为公私合营。至 1958 年“公社化”高潮时,所有酒店、摊贩按地区(府山、蕺山、北海、塔山)分别组织成 14 家分散经营、共负盈亏的合作商店。“文化大革命”时期,酒店生意清淡,难以维持,只

16、得兼营菜饭点心,向综合经营发展。1978 年,城区纯酒店仅存一家“东街零酒店”。1981 年,鲁迅先生诞生 100 周年前夕,停业多年的咸亨酒店重新开张营业,三间粉墙乌瓦的砖木建筑店面,青石铺路的石板地,一派古色古香。店内陈设依旧当年格局:曲尺形柜台、大小爨筒、小板桌、白竹筷、蓝边汤碗等。店内供应元红、加饭、善酿、香雪各档绍酒,终日顾客盈门,平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 10 万人次以上。1988 年,新设酒楼、小卖部 500 平方米,增添一批八仙桌和骨牌凳等配套设施,同时在北京、天津、杭州、宁波、广州等地开设咸亨酒店(分号)。人们来到咸亨酒店喝一杯绍兴酒,尝一碟茴香豆,可以品味到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茶店茶店亦称茶馆,属传统饮食行业,出卖开水和碗茶。民国时期,绍兴城内以花巷布业会馆内之适庐茶室为最著名,院落广阔,轩窗开豁,四周游廊,茶室数十间,椅榻舒适,茶资每壶小洋壹角,为富家子弟、商贾等上层人士约友聚会之处。每旬逢三逢八日下午,时有绍兴传统曲艺“平湖调”弹唱。城内县西桥之第一楼,天香阁,大江桥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