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名词解释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581542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访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闻采访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闻采访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闻采访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采访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名词解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直接采访与间接采访 新闻采访最基本的分类就是把直接采访从间接采访中分离出来。这两个词来源于心理 咨询领域。直接采访对问题有量的要求,但却希望对方的回答越简洁越好。 间接采访把大部分的谈话留给采访对象。在间接采访的例子中,记者让采访对象来叙 述整个故事,把他记忆中的事情都讲出来。他的描述生动,而且富有戏剧性。记者可以在 报道中引用他的话。最后,记者可能再问一些具体问题,做进一步的扩展和核实。在上面 描述的场景中,间接采访的效果更好一些。它不但节约了问题,而且还引发了更加准确和 生动的描述。在其他情形下,如果你需要的是具体的信息,直接采访能帮忙省去一些无用 的话题偏移。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可

2、以在两种类型之间转换。 这两种采访类型在采访技巧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直接采访用来获取具体信息,间接采 访用来引发更广范围的谈话,往往应用于人物采访。直接采访的一个变体是“有计划的采 访”一种在民意测验中正式使用的采访。记者按照底稿,采访抽样挑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 一些人。记者的提问完全一样,这样有利于把采访对象的回答都做成表格。 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问题的类型有两种: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是比较宽泛的问题,为答 案留有足够的余地。而封闭式问题通常都很具体,当然也需要对方的回答足够具体。这两种提问方式在新闻采访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有时,一些经验缺乏的记者在向封闭 式问题的过渡过程中表现得

3、过于急切。比如记者采访交通事故中的一名目击者,他的提问 是:“汽车里的司机是不是喝醉了?”这样的提问不但隐藏了记者的一种偏见,而且提问 的本身已经得出了一个目击者无法得出的结论。即使司机步履蹒跚像是喝醉了,但也还会 有其他的可能,比如受伤了。所以,此处比较客观的提问应该是:“把你看到的一切讲出 来,好吗?”还有一些提问介于两者之间。例如“我了解到,昨晚您和那个人在某些问题上产生了 意见分歧。这是怎么回事?”这个提问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看起来可能更倾向于封 闭,但也有点二者兼有,因为它给受访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过滤型问题记者通常借一些过滤型问题来判断对方是否具备回答自己提问

4、的资格。过滤型问题在采访身份不明的人时作用更加明显。向高素质的被访者提出过滤型问题 能增强谈话的和谐度,但如果被访者的素质较低,谈话的和谐度将会被降低。如果你在提 问时把采访对象当成了权威,他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提高。 探究型问题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是采访的中心环节。这类问题鼓励采访对象就已经说过的话做进 一步的解释和说明。为了鼓励对方提供更多的细节,我们经常使用以下的几种方式来进行 深度挖掘工作:第一、被动的挖掘。第二、主动的回应。第三、反映。指恰当地重复被访者说过的话。 第四、沉默。这种沉默是早有预料的,与之相伴的是一些得体的非语言符号,暗示对方可 以继续其谈话。第五、拓展。将对方回答中的一些

5、关键词拎出来,并适当地表示自己的惊 叹和怀疑,同时让被访者进行解释、比较和预测。第六、澄清。对于很容易混淆的事实, 需要让采访对象自己来做出解释,而不是由记者来臆断。第七、离题。第八、转移。第九、 下判断(通常尽量避免这样做) 。 概念界定型的提问概念界定型的提问旨在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和规则。这类提问有时简单得只有三个字:为什么?提问很简单,但它暗示了采访者的一种意愿,那就是无论对方的回答如何复 杂,都希望去理解它。可能的情况是,答案不但复杂,而且还不真实。真理往往有多重标 准,而“掩盖真理”往往也如此。事件的真相往往被隐藏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 经济甚至心理学现象之中。而记者要做

6、的就是与人类的各种动机打交道,虽然并不在行, 因为这些都是作家和临床医学家每天处理的事情。理解表面事实背后的概念依据与其说是 个提问技巧的问题,还不如说是个复杂的学习和理解问题。对概念的挖掘有时需要不懈地 探究。拉吕吉尔兰教授曾经为概念界定型的采访提出过一种模式,它被简称为 GOSS,是 提问的四个步骤的首字母的缩写。目标,障碍,解决办法,开始。GOSS 遵循的原则是,大部分人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人都有把实现某种目标作 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这些目标都能轻易实现。如果你在采访 中问到了这些目标,对方也做了比较现实的回答,你的概念学习过程就要开始了。对方反 对,或者赞成。因为

7、其目标是然后找到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层层障碍。可能的解决方案 还是存在的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理论上。如果你愿意回到事件的开端,概念的理 解就比较简单了。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为何会发生?GOSS 原则既可以应用在简单新闻事件 的采访上,也可以用在传记采访中。在每个阶段,你都可以讨论采访对象的目标。为了使采访获得一定的概念深度,你还可以在 GOSS 后面再加上两个字母:E:评估 Y:为何(Why)于是 GOSS 就成了 GOSSEY,还是比较容易记忆的模式。评估意味着对正在 讨论的话题做出历史性的回顾。而“Y”提醒你要全面地去理解这一事件:为何采访对象会 做出这样的反应? 采访策划 采访策划通常按照七

8、个步骤进行: 1.明确采访目的; 2.提出采访要求; 3.进行访前调查; 4.研究被访者的性格和爱好; 5.发展具体的提问领域; 6.预测问题的答案; 7.制定具体的采访计划;、 采访的弹性还意味着在必要的情况下改变你的报道重点,或许可以把十个问题降到八 个问题,也可以增加到十二个,而不是固执地坚持以前的十个。 关于采访策划的步骤还有几点需要补充说明:敏感问题和炸弹问题通常会使人不舒服, 这并不限于采访者让被访者不舒服,反过来也是有可能的。被访者突然揭示出的事实可能 会令人震惊,从而彻底改变了你原先的报道思路。当你已经基本设想好了自己的报道框架, 正准备告别的时候,对方告诉你一个足以让你之前的

9、大部分采访都作废的消息。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呢?这会改变你的报道内容吗?有可能。这会使你的报道更好 吗?也有可能。尤其是在进一步的追问之后。这就是策划。对突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采访者应该继续保持自己的提问。做采访策 划时一定要考虑到出乎意料的成分正因如此,新闻学才变得格外有趣。 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从简单意义上来讲,引语指的就是某人说过的话的记录。直接引语要使用引号,而且要 逐字引用,还有些话是本人说的,但是被别人,通常是作者给诠释了,这被称为间接引语, 也可以把谈话中的一部分当做引语来使用,所以当某位叫珍妮的女士说:“住在纽约就像住 在水泥的混合体中,很艰难,令人困惑“引号里的部分是直接引语,

10、间接引语就是珍妮说住 在纽约很艰难很困惑(没有引号)部分引语则是,珍妮发现住在纽约很困惑“就像住在水泥混合体中” 新闻观察的三种类型新闻采访是采访技巧中的一种。非参与式的观察,是新闻观察的第一个层次。采访中记者例行要做的一件事。体育记 者报道篮球比赛,戏剧评论家观看表演,议会现场中政界记者目睹辩论的全过程,所有这 些都是旁观者型的报道,是最常见的新闻报道方式。进行非参与式观察的记者就像“行中 的搭乘者” 。亲临事件发生的现场,但并不介入其中。 参与式的观察,假装与花花公子们鬼混在一起,与流浪汉们一起逃票乘坐火车,在矿 井下与矿工们一起劳动,装扮成打工者去流水线打工,这些都是参与式观察的案例。参

11、与 式观察记者的优势,不需要欺骗隐瞒,可以随意走动,随便提问,而且人们一旦知道了你 的身份,就会从你这里寻求一些建议。匿名会引发一些道德问题。 暗中观察,这类观察就像是角落里的老鼠,通常伴随着很多私下里的记录。同样面临 一个伦理问题 耸人听闻主义记者们需要的是比较极端的事物最好的、最坏的、最奇特的。被访者虽然明白这是新闻行业的本质,但他们还是憎恶记者们在鉴别“流行趋势”时, 不肯下什么工夫,经常有这种事情发生。记者们采访和写作的对象似乎都是些例外的人和 事,而不是什么符合因果关系的规则之事。被访者虽然理解媒体报道耸人听闻事件的必要 性,但还是希望记者的报道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时事的动向。 创造性

12、的采访 采访定义: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 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 创造性的采访包括两点。首先,它要以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来促成比较高程度的知晓。 其次,在采访中追求人性化和戏剧化的成分,例如,描述处于冲突中的一个人物,而改冲 突在经历了一件乃至更多戏剧性事件以后得到了解决。 三角定位法三角定位法:新闻报道必须经过与所报道的事实或人物无关的独立的两个以上的来源 证实,才能够被认为准确,才能在新闻写作中引用。这种认证事实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 不完全归纳法,为了确保认识符合事实,首先必须保证各方的认识是独立的,是公正的, 是客观的,同时还要保证有足够的样本。 “三

13、角认证法”是新闻采写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电子辅助采访 高科技领域的变革已经使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成为可能,而这种交流方式将在不久 的将来彻底改变记者收集信息的方式。记者在从事采访工作时,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求帮助, 这主要有三种方式。电子采访,通过网上的某些新闻团体。从网上的消息源那里获得采访 的背景资料。在未来的新闻采访领域里,这样的交流方式会越来越重要,不会上网的记者 在新闻竞争中会处于烈士。电子通讯技术为新闻采访开拓了新的视野,也为联系一些不经 常接触传统媒体的人提供了便利。 对文学性新闻创作研究的新要求R,托马斯,伯纳说:“用文学的手法来进行新闻写作,它是深度报道和文学手段在新 闻写作上的结合.这类文学创作手段包括叙述,景物描写,过程和结局,观点,戏剧冲突, 时间顺序,节奏,意象,暗示,暗喻,反语,对话以及全文的结构(开端,中间,结尾) ”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必须具备这些要素,西奥多,A,里斯,切尼把它称为“创造性的纪实 报道” ,认为“讲故事的技巧和新闻记者的观察能力是其必备的条件。 ”切尼说,这种纪实 报道的方式给记者们提出了新的标准,他们不但要明白表层的事实,而且要善于发现事实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同时,还要把深层的含义戏剧化,以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读者产 生感情上的共鸣,而且提供丰富的信息。 破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