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简单应用题教学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580856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简单应用题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简单应用题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简单应用题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简单应用题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简单应用题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简单应用题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简单应用题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简单应用题教学谈简单应用题教学义务教材中十一类简单应用题分布在一至四册本中,其解题方法与四测运算意义挂钓,不外乎加、减、乘、除四种方法。但是要真正理解应用题的类量关系及其结构就没那么容易了。因此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要把每一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与其数量关系分析清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品质,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从教前、教时、教后三方面谈我在泭教学简单应用题时的几点经验。一、在教学初级局部知识时注意渗透后续教学内容因素,为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正迁移提供条。、在教学 10 以内数的认识时,渗透“部分”与“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学“求总数”“求部分数”(求剩余)应用题打下基础。如:认学生在说“可以

2、分成和”的基础上说“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另一部分是,把和这两部分合并起就是”。在数的组成教学中就渗透了” 部分” 、 ” 总数” 的数量关系。同时渗透线段图的画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总数、部分的关系。、在看图说话中渗透“同样多”、 “相差”的概念,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做好早期的孕伏。如:说话:苹果对香蕉,一个对一个结同果样多。让学生用手指,熟悉“同样多”这一概念。杯子对杯盖,一个对一个,杯子没有了,杯盖还有个,杯盖比杯子多个,杯盖比较多。杯子对杯盖,一个对一个,杯盖还有个,杯子没有了,杯子比杯盖少个,杯子比较少。通过这组看图说话可以让学生很早就认识“较大数”“较小数”并能很好的找出它

3、们。、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知识。一、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很少,应用题往往不知其所云,这就更加谈不上理解题意了。所以在教前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感性认识。有了教前以上三个方面的铺垫,教时就简单多了。二、教学新知过程中,从“旧知”到“新知”,从“感知”到“认知”,从“顺向”到“逆向”。、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新知识只有建立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新知识的难度才能下降。学生学习才不会感到困难。而旧知识只有不断增加其内函和外延才能使之更加丰富。如:新授” 比多比少” 应用题时要注意复习旧知识并同新知识相结合。在学习这类应用题前必须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同样多”“甲比乙多”“乙比甲少”等概念。在

4、前期看图说话渗透的基础上,在上新前对这些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在已经能够找出谁是“较大数”,谁是“较小数”,谁是“相差数”的基础上再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只要根据关键句、条和问题就可以准确地分析出数量关系。 ” 比多比少” 又是学习倍数应用题基础,他们之间关键是确定标准量。、从感性认识到系统认知应用题本质。一、二年级学生感性思维比较发达,理性思维还刚开始发展,所以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就更离不开感性知识。如我在教学“朵红花,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先以学生摆学具,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动手动脑。开始 3 朵红花,2 朵黄花(3 2 ) ,再改为 3 朵黄花,2 朵红花(3 2 ) ,

5、再改为 3 朵黄花,2 朵花(3 2 ) ,再摆 3 根小棒,2 根小棒(3 2 ) 。通过一步步的操作学生能初步了解“把两个部分合起用加法进行计算,同黄花、红花等无关,从而上升为认知。出现线段图:红花朵黄花朵| 一共?朵通过多种感官搜集材料,概括总结中可开发学生智力。、教学时要注意不能单一的顺向思维,而且必须重视逆向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了很多顺向叙述后,往往会形成许多“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比多”用加法计算, “比少”用减法计算的错误思维。要排除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注意穿插逆向叙述题让学生分析。如:“苹果比梨多 30 千克”这一条可以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改变比较标准:“梨比苹果少 30 千

6、克”。让学生进行这种变式练习,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学时应从字题入手。字题的结构相对较简单,应用题较为复杂。解应用题从字题开始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如:教学“份数关系”应用题前已经学习了对应的字题。几个几是多少?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教学“求总数”应用题如:“二(1 )班同学做游戏平均分成组,每组有人,一共有多少人?”就可以从“个是多少?”这个字题扩冲而得,不用分析学生也能得出俩者结构相同,计算方法也完全相同。总之,在教学时要尽量化难为易,让学生清晰的认知其结构。三、练习时注意充分运用变式。教材中出现的例题一般比较典型,叙述时往往带有明显的特征词。这样教学后学生往往只认

7、识基本题而不认识变式题。简单化的把题中某一词语与某种运算方法建立起联系,出现错误。如前面所述的把“比多”同加法、 “比少”同减法建立起错误的联系,在解逆向思维的变式题就会出错。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让各种形式的变式题在练习中交插出现。只有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才能正确的找到各类应用题的本质特征,排除非本质特征。变式的主要手法有:改变叙述顺序、改变呈现方式、改变词语或思维方式等。变式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倒叙法。就是改变应用题的叙述顺序。在“份数关系”应用题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效果特别好。如:“二(1 )班每组人,组有多少人?”这样的顺叙练习过多后,学生很容易形成“前一数 x 后

8、一数”这种错误的观点。练习中变为“二(1 )班有组,每组人,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比较练习,找出相同的结构。、隐蔽法。就是把其中的一个条藏起。如:“小红、小明、小青每人手中各有本书,他们共有几本书?”这样设计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数量关系及结构。、去掉关键词法。因为一、二年级学生解题时往往把解法同关键词建立联系,所以练习时就要想法去掉关键词。如:把“比多”中的“多”改为“高、长、重、贵、远”等等,帮助学生分析较大数和较小数。、逆向法。逆向思维的习题学生解答有一定难度,所以在练习中一定要适当安排给予突破。如:基本题“明明有朵黄花,小红比明明多朵。小红有多少朵?”变成:“明明的朵黄花,比小红少朵。小红有多少朵?”或“明明比小红少朵,明明有朵。小红有多少朵?”帮助学生形成周密的思维过程。综上所述,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我认为只要通过前渗透、中化易、后变式提高这三个环节,十一类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就变得非常容易。前渗透是基础;中化易是关键;后的变式练习是提高的手段。教无定法,以上所述是我个人几年的教学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