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拔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77869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警惕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拔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警惕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拔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警惕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拔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警惕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拔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警惕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拔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警惕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拔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警惕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拔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警惕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警惕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和和“南辕北辙南辕北辙”现象现象警惕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中的“拔苗助长”和“南辕北辙”现象在听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老师在台上手舞足蹈,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却呆若木鸡,无动于衷;老师使尽了十八般武艺,音乐、视频、舞蹈、游戏等等全用上了,可是依然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表达欲望;老师拼命启发学生,提示学生,可是学生的发言仍旧那么肤浅,停留在表面;老师告诉了学生许多道理,带领学生把口号喊了一遍又一遍,可是等到学生谈体会的时候还是吞吞吐吐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问题到底是出在老师身上,还是因为学生资质不够呢?很显然,是老师的教学

2、出现了问题。一、 “拔苗助长”的现象,违背了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应遵循的规律笔者所讲的规律是指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根据儿童心理学的阐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是一个由细微的量变到比较显著的质变的过程。在教学中,提问是品德与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教学方式。提问设计得巧妙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训练思维能力的。它也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和归纳的必要手段。但是堂中的教师提问却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会这样呢?1、堂提问设计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在一次同研讨活动中,有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二年级下册纸从哪里这一。第一位老师为

3、了让学生清楚纸是怎么的,先播放了一个视频,里面讲述了纸从古代到现代的的发展变迁,纸从原料的采集到加工制作的过程总之讲得很详细、很系统。视频播放完以后,老师问学生:“大家知道纸是怎么的了吧?”学生十分激动,异口同声地回答:“知道了!”老师很自信,于是又问:“谁和我们说说纸是怎么生产的?”可是接下学生的表现似乎很让老师失望。因为学生只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回答。于是整个堂陷入了沉闷当中,也影响了下一个环节的实施。另外一位老师就处理的比较巧妙。播放视频(估计一样)以后,老师把问题分解开,有层次地提问, “我们用的纸是哪里生产的呀?”“生产纸的主要原材料是什么呢?”“生产的纸越多,什么东西就越少呢?” 这

4、样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很容易就清楚了“造纸需要木材,生产的纸越多,砍伐的数目就越多。 ”有了这样一个认识的前提,接下处理“节约用纸,保护森林”就显得水到渠成了。为什么两位老师的堂会大相径庭呢?因为第一位老师没有认识到的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学生认识一个问题是要经过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这样一个过程的。老师的问题范围太大,要从一个复杂的视频中去提炼和概括相关信息并且有条理地表述出的,这显然不是二年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第二位老师的“分解法”其实就是给学生铺设了一个个梯子,避免了一步登天的难度。2、堂提问设计忽视了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在品德与社会(生活)堂中, “提问设计”无非就是为了理解内容,引

5、发学生对事例或想象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理解”是初级目标,很容易达到,而“思考”和“认识”是要在现在的基础有所提升的,所以相对难一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提问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有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太阳光的利用 ,围绕“利用太阳光”问了两个问题:人们是怎么利用太阳光的?什么是太阳能?不用说,二年级的学生能理解“什么太阳能”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四年级的家乡水的故事讲到“水污染”的时候,老师播放了视频,让学生看到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越越严重。于是提问“如何保护水资,防治水污染?”这些案例除了有目标上的偏差以外,更反应出老师在设计提问时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水

6、平。3、小结。问题太大,学生的思维广度跟不上。问题太难,学生的知识水平跟不上。除此之外,提问太琐碎,就失去了核心内容;提问太简单,没有价值,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容易导致学生情绪的疲劳。“问题”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必须做到精炼、有价值、有层次。面对一大堆信息(视频、图片、资料等)要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靠问是问不出的。问出的答案脱离了情感体验,是干涩的。只有学生主动融入到情感和情境中去,用心去体验,去思考,才能产生情感的触动,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能力和知识积累程度等情况设计我们的。如果我们忽视这一客观存在的

7、特点,拔高了问题的难度,或者说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就难免犯下“拔苗助长”式的错误。二、 “南辕北辙”现象,导致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1、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有一位老师在教授五年级下册走访遗迹看历史这一时是这样执教的。她以组织旅游参观的形式,带领学生分别到了圆明园遗址、刘公岛。讲到圆明园时,先让大家看两段视频介绍圆明园和火烧圆明园 ,了解了它的辉煌和毁灭过程。然后老师就问“圆明园里有什么呀?”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后,又问“圆明园时被谁毁灭的呀?怎么毁灭的呢?”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后,紧着又问“看到圆明园别毁灭,你想说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大抵都是“痛恨英法联军。”“痛恨无能的皇帝。

8、”之类的。然后这个环节就结束了。接下“参观刘公岛”了解“甲午战争”的环节,也是这样一个“看视频汇报谈感受”的过程。学生受到了自视频的情感冲击,却没有自我的情感体验。老师完全没有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思考分析归纳”的过程。很显然这堂是失败的,没有给学生带任何实质性的提升。还有些类似的案例,比如学习五年下册光辉的历程这一单元时,把建党伟业 南昌起义 长征等电影给学生看一看就算把讲完了。这些案例也许过于典型,但都反应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都认为,高年段的只要把历史知识了解了(甚至历史知识都没讲清) ,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品德与社会(生活)不是历史,更不是语。以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为例,除了

9、要了解相关历史知识以外,更重要是能从历史中获得启发,受到熏陶,这就是新标中所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要懂得去分析一些历史现象,判断一些历史(现实)是非,这就是新标中提到的“能力与方法”。品德与社会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学生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和“知识”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2、教学环节的设计脱离学生的情感需求。在一次校内赛中,有一位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 。她是这样处理“镇定机智的英雄少年”“舍身忘我的英雄少年”“临危不惧的优秀少年”“意志坚强的

10、优秀少年”这四个环节的。先播放一个关于汶川地震的视频,视频里介绍了几位少年英雄。然后请学生读一读书本中的每一小节的字,最后让大家赞美这些英雄。 “看视频读字说话”就成了这节主旋律。从学生的学习状态看,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是游离于堂之外,也游离于书本之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地震”和“英雄”对于学生的生活说本身就比较陌生,而这位老师的环节设计不仅没有拉近学生与“地震”和“英雄”之间的距离,反而人为地设置了一层认识的障碍。这样的肯定达不到“感受少年英雄的精神品质”这一目标。新标指出, “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如果我们的教学环

11、节设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再美好的构想都是空中楼阁。3、教学手段的使用不恰当,剥夺了学生思考、分析的权利。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手段比任何学科都要丰富。其中多媒体教学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用视频音响和图片的确可以强烈地冲击学生的视觉和情感,但是多媒体毕竟不能取代老师。在执教罪恶的战争这一,当讲到“鸦片贸易给中国带的危害”这一环节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先播放一段视频介绍鸦片贸易,再出示一组图片和数据,展示鸦片贸易造成了白银外流等后果。最后老师问:“大家知道了鸦片贸易的危害吗?”学生说知道了。于是这一环节便结束了。接下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这两个环节也差不多是

12、这个方法。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一堂学生能对这一段历史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吗?能深刻地认识毒品的危害吗?能对民族英雄产生深深地敬佩之情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再多的辅助材料也只是起到一个丰富认识的作用。那些“丰富的”、复杂的、零散的信息材料,只有经过系统的、有条地的思考和归纳才能将它们转化为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深化,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真正的认识。类似这种教学手段使用不正确,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学生的认识得不到提升的想象还有很多,如,不厌其烦地依靠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盲目地通过做游戏加深认识和体会等等。这些都是一味地强调了学生自身的作用和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一样降低了老师的作用。4、小结儿童心理学研究

13、表明,小学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多是着眼于行为的、直接的、具体的后果,而不是着眼于行动的、间接的、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那些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问题就需要老师发挥作用了。没有老师的指引,仅仅依靠学生从视频、讨论和游戏中去获取有限的信息是不够的。这样的认识也是肤浅的、模糊的,没有经过深度思考处理的。这样的教学也就无法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无法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由此可以看出,因为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环节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学环节不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亦或是教学手段的使用不恰当才导致了堂中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三、结束语。新标指出, “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

14、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一客观存在。无论是备还是教学都应从学生的情感世界、认知世界出发,不能“想当然”地完全从老师自己认识角度去设计教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堂中之所以出现开头所列举的那些状况,是因为老师们在“拔苗助长”或“南辕北辙”。前所提到一些负面事例,它们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各种生活和社会的事例和现象中去争论,去思考,去分析和整理归纳,最终自己获得情感体验,达到认识上的提升。它们只是在品德情感的周围打游击,或者干脆用了一些不恰当的手段代替学生的思考和老师的作用。一句话,要想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达到培养思想品德的目标,就要在品德情感的实践中去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