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3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75084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3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3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3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3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3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3(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 3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 3第二时前准备(学生)中国画工具。(教师)一些蔬果实物,教学、教师演示的工具与纸张。教学过程1 引入学习。(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上节中学生的优秀作业,简要点评优点。(2)提出生活中的蔬菜与水果是十分生动好看的,今天这节是在上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创作一幅蔬果作品。(3)揭示题:我们笔下的蔬果 。2 观察比较,感受分析。(1)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与水果的实物,也可以是图片资料,请学生观察与感受:你觉得这些蔬菜与水果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如果要表现它们的美,我们应抓住它们的哪些方面?学生交流回答,教师补充小结:

2、形状、颜色、质感、味道等,教师要肯定与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这些蔬果实物相应的齐白石作品,请学生观察与比较: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与比较,生活中真实的蔬果与齐白石笔下的蔬果有什么不同?在表现时他做了什么努力?这样表现有什么意义?展开小组讨论与交流,进行集体汇报,教师完善总结:如“抓住特点与结构”、 “巧妙运用笔法与墨色”、 “追求墨色韵味”等。2 研究表现,指导方法。(1)把一些蔬菜与水果的实物分到各个学生小组,请学生观察与思考,提出几种水墨表现的方法,并做简单的尝试,说说为什么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请每个小组把自己研究与尝试的方法在实物展示台上进行展示,汇报自己的理解与设想,

3、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相应的交流。教师充分地肯定学生研究出的表现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补充与说明,完善学生的表现方法。(2)教师出示一些基本的表现技法图,进行总结:表现自己的生动感受、进行笔墨的构想、画出自己的理解等。3 鼓励学生创作,布置作业。提出要求: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蔬菜与水果,构思一个有意思的画面。要注意画面位置的安排,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也可以参照齐白石作品中的一些表现内容与表现方法,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有创意,谁的作品表现出了水墨画的味道与蔬果的美感。3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4 作品展示与评价。每个小组开展作品的推选活动,把推选出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介绍推选的理由。对被推选的作品进行集体

4、的评价活动,可以请学生选出一些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教师进行肯定与奖励:如“表现最生动的作品”、“水墨效果最好的作品”、 “最像齐白石表现方法的作品”等。也可以提出一些表现中的问题进行研讨,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表现的水平和艺术审美的水平。第十 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荷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欣赏与荷花有关的艺术作品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2 用水墨画、纸雕等表现形式创作有意境的荷花作品,感受艺术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3 通过欣赏创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二、教材分析1 编写思路。荷花,又名水芙蓉、花,生于沼泽

5、、池塘中。花为复瓣,以粉红及白色为多,娇艳而脱俗。荷香飘逸,碧叶摇曳,每在晨雾夕烟中,迎风带露,给人以潇洒、圣洁的感觉。 “接天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更是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的人墨客。荷花自古以有“花中君子”的美称,不论是在水彩画还是中国画中,荷花都以它的风骨和姿态体现着中国传统化中对美的阐释。与一般花卉相比,荷花确有独特之美,无论是花、叶、蕾、茎都有其独特韵味,甚至是荷塘中的残枝败叶都会给人独特的美感,别有韵味的雅致、清秀、乖巧都赋予荷花灵气。本通过大量图片和优秀作品的欣赏,介绍荷花的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表现的

6、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艺术特点。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主动欣赏、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促使学生感悟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荷花的意境美。同时了解祖国的民族化艺术,进行继承和发扬。2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用水墨画等多种形式表现荷花。难点:能创作一幅有意境的荷花艺术作品。三、教学设计第一时前准备(学生)前收集关于荷花的各种资料等。 (生活习性、种类特点、诗歌名句、象征意义)(教师)关于荷花的资料等。教学过程1 游戏引入,交流学习。(1)游戏:用荷组词。(2)游戏:说出与荷花有关的诗词或进行名句接龙。(3)出示题:映日荷花别样红 。(

7、4)小组内交流前收集的资料,互相学习。()教师展示,介绍荷花的生活习性、种类特点等。2 欣赏感受,探究学习。(1)教师用展示不同艺术表现方法的荷花作品,学生欣赏。(2)交流:从这些作品中你能感受荷花怎样的一种美?你能体会创作者当时的心情吗?(3)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分析、介绍其艺术风格和画面意境。通过书本上“小知识”和“小提示”,了解“意境”的相关知识。(4)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荷花常常会成为学与美术作品中的题材?3 总结回顾,拓展学习。(1)提问:通过今天的欣赏学习活动,你对荷花有什么新的认识?(2)欣赏各种荷花的摄影作品,进一步感受荷花的独特韵味。(3)填空题。荷花生长在( ) ,花

8、儿在( )季盛开。荷花的叶子像( ) ,花瓣像( ) ,花骨朵像( ) 。平时看到的荷花主要有( ) 、 ( ) 、( )等。最喜欢荷花的( ) 。4 后延伸,激励学习。(1)教师请学生后收集与荷花有关的各种美术作品。(2)布置下节的学习准备:带齐国画工具。第二时前准备(学生)前收集关于荷花的各种美术作品、中国画工具等。(教师) 、中国画工具等。教学过程1 汇报交流,引入学习。(1)请学生交流前收集的有关荷花的美术作品,集体欣赏。(2)教师出示各种用中国画形式表现的荷花作品,学生欣赏并交流体会。2 探讨交流,研究学习。(1)提问:什么是意境?这些绘画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2)教师引导学生重点

9、欣赏吴冠中的荷塘 ,分析其特别的用笔、用墨、用色方法。(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画荷花的国画技法?学生介绍并进行演示,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示范。(4)启发:你想创作有怎样意境的荷花作品?3 创作表现,实践学习。(1)教师提出作业要求:用中国画的形式画一幅有意境的荷花作品。(2)学生构思创作,教师巡视辅导。4 展示评价,总结学习。(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构思意图。(2)同学评价,评价要点是:笔墨使用是否有特色,画面构图是否有意境。(3)教师总结本时的学习并布置下节的工具准备:纸张、纸工、工具等。第三时前准备(学生)纸张、常规的纸工工具等。(教师) 、纸工工具等。教学过程1 欣赏感受,导入学习

10、。(1)教师用展示各种纸雕的荷花作品,学生欣赏并感受其独特的艺术形式。(2)出示题:纸雕荷花。2 交流探究,合作学习。(1)教师提问:纸雕荷花的技法有哪些?你能看懂书中的步骤图吗?(2)小组讨论并交流。(3)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结果。(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适当的技法示范。()小组分工: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荷花的纸雕作品。小组内成员分别承担以下任务:制作蓬一人。制作花瓣一人。制作荷叶一人。负责组装一人。3 分工制作,实践学习。(1)学生按要求分工进行设计制作。(2)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并提示学生注意安全。4 展示评价,拓展学习。(1)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

11、师生共同评价。(2)教师用展示各种与荷花有关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后进行荷花的剪纸创作实践活动。第十一 弯弯的小路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的方法画一条符合透视规律的小路。2 在理解透视规律的基础上欣赏并评价美术作品。通过画路提高学生描绘写生的技能,逐步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二、教材分析1 编写思路。透视一般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绘画中的形体透视现象一般是近大远小,它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而空气透视则是研究和表现空间距离对于物体的色彩

12、及明显程度所起的作用。绘画中的空气透视现象一般是近处物象清晰,色彩明朗强烈;远处物象模糊,色彩柔和。本以“弯弯的小路”为主题引导学生学习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重在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教科书选取了情系故土等三幅油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画家表现小路通向远方的感觉及表现方法。同时采用简洁明了的图示和提示语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在堂上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2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难点:正确表现物体

13、的前后透视关系。三、教学设计方案一第一时前准备(学生)记号笔、白纸等。(教师),学生写生用的画板、夹子、记号笔等。教学过程1 欣赏引入,新学习。(1)请学生欣赏教师带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进行讨论:你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效果?教师出示题:弯弯的小路 。(2)学生自主欣赏书中的三幅作品情系故土 、 林中小路和在雪中行走 ,思考:这些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小路通向远方的感觉的?2 引导发现,感悟活动。 (1)教师带学生到室外,欣赏周边景物。 (花草、建筑物、人群及周围环境等)教师引导:看了刚才老师带的图片和录像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14、 (2)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教师小结:一样大的物体,近处看起大,远处就看起小了。一样宽的物体,近处看起宽,远处看起就窄了。一样大小的风筝,在地面上看上去很大,飞到半空中就变得很小了,而且飞得越高,就变得越小。 (3)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讨论: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色彩又怎样?(4)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怎么在绘画中表现近大远小的规律呢?(近处的景物画细致些,远处的物体表现得模糊些、概括些;近处的色彩明亮些,远处的色彩灰暗些、柔和些)3 学生进行写生实践。(1)作业要求:用线描的方法写生校园里一条由近

15、到远的小路。(2)学生分组进行写生活动,教师进行巡视辅导。4 展示评价写生作品。 (1)学生自评、互评。在学生自评时,鼓励学生运用透视一词描述同学的作品。(2)教师进行有重点的点评。评价标准:看作品是否表现出小路的纵深感。后拓展延伸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后观察上学路上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找找路两边景物的大小和空间的变化。第二时前准备(学生)水粉画工具、白纸等。(教师) 、学生写生用画板、夹子、范例等。教学过程1 游戏引入,讨论学习。(1)演示:如何改变木桩使画面产生纵深感?学生进行操作游戏。教师小结:改变木桩的大小和间距,画面就产生了纵深感。(2)游戏:连一连。出示一幢花园里的别墅,教师提供三种路

16、面:两条并排的直线。两条呈梯形状排列的直线。两条越越往上面靠拢的曲线。请学生选择合适的路面并说明理由。2 欣赏分析,探究学习。(1)欣赏林中小路和情系故土 ,讨论画中在运用透视规律时,除了景物大小上的变化,色彩上有什么变化?是怎样的变化?(2)教师小结:近处的色彩鲜艳、强烈,远处的色彩灰暗、朦胧。(3)布置任务:今天这节我们要用色彩写生一条弯弯的小路。你有什么建议要和同学进行交流吗?3 分组活动,指导写生。(1)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社区,选择适合写生的小路,安排学生分组观察。(2)教师建议学生在写生时注意以下四点:认真观察,用选景框选取景物。一旦选定,不再移动。对照。选取景框内所看到实景,在纸上标出相应位置。如地平线、道路的透视线及树木、建筑物的方位、高度、面积。重点描绘。保留有代表性的衬托物,省略过繁景物,使画面简洁,主题突出。设色。依照景物色彩,用相近颜料上色。依据自己喜爱,用不同色调处理。(3)学生进行写生,教师巡视辅导。4 收拾整理,作品展评。(1)教师指导学生收拾整理工具,归队回教室。(2)学生展示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