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574150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4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点4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考点4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考点4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考点4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4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4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考点 4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考点指南】1、农业的发展识记并理解农业发展的三个特点。引导学生对圩田、火耕等史实进行评价和分析,使学生认识人类对土地资开发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后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手工业的发达分析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表现;理解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业发展等因素分析手工业发展应有的基本条。3、商业和城市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特点;理解商业繁荣的因素。分析经济繁荣的原因,体现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分析隋唐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体现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重点和难点精析】1、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及其启示原因:隋唐时期,国

2、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半岛、印度和波斯湾。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农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民族交往频繁。隋唐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化交流进一步密切。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唐代与日本、朝鲜、印度、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政府还曾在广州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

3、。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之一。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2、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1)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江南地区土地资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手工业发展特点: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通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风格。(3)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出现长安、洛阳商业大都会和扬州、益州、广州、汴州等商业都市。商路畅通;货币统一;市场发达,管理严格;商人实力强,中外自由贸易【知识拓展】1、关于我国古代

4、环境问题(1)正确认识唐朝时对土地资进一步开发:利:增加了耕地面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向大自然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促进了唐代农业的发展。弊:人水争地、人争地,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水旱灾害,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2)造成古代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有以下几点:封建社会以农业立国,农业只能扩大耕地面积,从而导致过度开垦。土地集中,土地兼并严重,随着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只能通过开荒这种形式才能予以解决。大多数统治者漠视环境,不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3)古代的环境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优化农业结构,

5、提高农业效益,搞多种经营。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做到经济、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要培养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依法治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才能遏制像沙尘暴和土壤沙化这样的环境问题的恶化;才能给人民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在共性方面一般包括: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

6、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某一朝代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存在的差异:因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内容有所不同而显示其个性特征。如唐太宗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的政策;清初实行“更名田”、 “摊丁入亩”的政策等。顺便指出一点,封建社会中的历代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从广义上说属于对封建经济的改革,这种改革基本上应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调整。当这种调整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必然会起积极的作用。反之,将会激化社会矛盾。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发展过程、原因和特征(

7、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这一地域性转变的发展过程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隋唐时期,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快,尤其是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南方自然条好;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统

8、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师生探究】例 1、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是隋唐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的是A、云帆转辽海,粳稻东吴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D、海将盐做雪,用火耕田【解析】此题答案为 D。A 项说明江南经济的发展;B 项反映了茶

9、园经济的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描写的是冶铸业兴盛的场面;D 放火烧,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故选 D。例 2、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准确的是政府对城市的市场进行严格管理“草市迎江货”反映了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市场金融服务领先于欧洲繁华的夜市是唐前期中原城市的一大特点A、 B、 、 D、【解析】此题答案为 B。此题属于考察学生再认再事历史事物的能力。 “草市迎江货”反映的不是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而是指广大农村的集市,故不正确;繁华的夜市出现在唐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而不是唐前期,故不正确。答案为 B。例 3 “翻倒,翻倒,喝得醉吐掉。转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

10、我灌醉。 ”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三国时期 D、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解析】此题答案为 D。从题目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生产工具是筒车。筒车是隋唐时期创制的灌溉工具。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例 4、结合史实分析汉唐前期出现社会经济繁荣的共同原因。并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解析】本题属比较分析类问答题。它要求依据汉唐时期的相关史实,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提炼出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在比较、抽象出相同原因的基础上,自然地得出启发于今人的结论。【参考答案】 (1)共同原因:两汉、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摇薄赋,缓和了阶级

11、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景之治”、 “光武中兴”、“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的局面。汉唐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都有许多重大改进,西汉耧车、提花机的发明,铁农具和牛耕马耕技术,以及二牛三人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广泛采用;东汉“水排”的发明:唐朝发明筒车,使用曲辕犁等,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汉唐还注意了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了黄河,为农业生产带灌溉之利,有效的抵抗了自然灾害。都较妥善地处理了与边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国家管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两汉、唐朝的对外关系大为加强,两汉开辟和维护了中西方的商旅要道丝绸之路,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西亚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唐都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的经济化中心,在吸取外国长处的基础上,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2)启示:及时正确的政策调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技术就是生产力;形成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也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