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574121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点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点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点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点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考点 3: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考点指南】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认识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分析封国制产生的原因、特点;归纳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认识王国问题解决的意义。2、察举制;认识察举制是汉朝重要的选官制度、并理解其概念及目的。归纳察举制在两汉的演变及影响。3、编户齐民认识编户制度是汉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掌握该制度的目的、内容及影响。【重点和难点精析】1、 “汉承秦制”的主要含义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

2、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2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两汉社会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包括: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在这些内容中,主要是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的,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此外,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

3、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3、编户制度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秦始皇统一后,对赋税制度进行了统一和改革。公元前 216 年,命全国各地自报占有田亩数目,即献记载的“令黔首(百姓)自实田”。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秦朝还规定田租十税一,人民有服徭役、兵役的义务。汉代,承袭和发展了秦朝这一制度,一套完整的封建管理制度和赋税制度正式形成。西汉政府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剥削农民。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广大农民,但也包括无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自耕农。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划分大家、中家、小家三等,隶属地方政府,

4、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兵役,资产多者多纳税。农民的主要负担有四项,即田租、人口税、兵役、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 ,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知识拓展】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与含义: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一直奉行的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策。(2)产生和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最早在魏国李悝改革中有所体现;之后,商鞅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付诸

5、实施、大力推行;到西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最为突出;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政策。(3)实质与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的经济基础。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不同时期其历史作用是不同的。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秦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秦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兴盛起。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

6、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统治者继续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并利用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一系列的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清政府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等。这就严重障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滞后,因此,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则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师生探究】例 1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与西周的分封制都是( )A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 B封建专制的产物为巩固其统治而实行 D随社会经济基础变化而瓦解【解析】本题答案是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分封制和西周分封制的理解和

7、比较。西周的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而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中央集权和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故可排除 A、B 两项;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的瓦解是统治者一系列措施的结果,并非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西汉的社会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自始至终都未发生变化,所以 D 项也不正确。两个时期分封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例 2下列对汉朝察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而建立的选官制度B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察举是两汉选官的最重要途径之一D西汉选举的主要依据是门第族望【解析】本题答案是 D。本题旨在考查准确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汉朝监察制度

8、建立的目的、内容及实行的概况。A、B、三项叙述正确,D 项表述有误,因为,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是在东汉而非西汉。例 3对汉朝编户齐民制度性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B是一种赋税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机构 D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解析】本题答案是 D。该题主要考查对两汉编户制度的正确认识,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在编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据此分析可判断 D 项符合题意。例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被滥以致溢。小者

9、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前汉书卷 14材料 2:(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卷 106材料 3:(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前汉书卷 64材料 4:自此以,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至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生于惟墙之中,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无异。前汉书卷 14回答:根据材料 1,说明汉初分封王国的依据是什么?试指出这一依据正确与否?根据材料 1、2 说明西汉为什么要解决王国问题?材料 2、3

10、 的解决方法有何不同?材料 4 说明了什么问题?试对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作出正确的评价。【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阐释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二反映西汉前期诸侯王的设立意图以及后变化的结果,要善于把材料的叙述与题目的设问要求结合对应回答。第(2)题要求对比材料二、三,要善于从材料中分清不同手段及产生的不同结果。第(3)问是认识能力的考查,要注意从“解决”上思考。【参考答案】 (1)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天下初定,昆弟少,诸子弱。 ”实行郡县并行制。王国和侯国势力膨胀,权力增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前者主张强行削弱王国特权;后者主张加大分封,分割减少诸侯王的封地。其结果是,前者容易激化中

11、央与地方的矛盾,酿成叛乱;后者使诸侯王封地越越小,势力日渐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从而使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3)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秦汉时期政治板块小结】1、政治上,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此制度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这一制度有中央和地方两大行政制度。从中央制度看: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其中相权较重,可以辖制百官。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开始有意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还实行了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和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地方制度看:秦朝否定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郡县制,至西汉中期则

12、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然而地方割据则在刺史制度和察举制推行后期变得十分严重。2、封建统治思想的演变。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加强镇压,实行暴政;西汉初年,推行黄老思想,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西汉汉武帝开始,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注意: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封建上层建筑的日趋完善,全国“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官方意识形态,成为中国的历史传统,在巩固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考点指南】1、匈奴的兴衰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了解匈奴的社会状况;归纳两汉和匈奴之间的关系,西汉初年、汉武帝、汉元帝与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东汉匈奴分裂及威胁的解除。2、张骞通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路线及意义;西汉和东汉对西域的管辖。3、西南夷与百越西南夷和百越的概念;两汉对西南夷、东汉对百越的管辖。12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