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573783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改革的总体规划,内蒙古作为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 区,对发展文化产业寄予了厚望,提出创建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构想。面对文化产业发展 的良好机遇,如何壮大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大区的跨越式发展,需要 我们深入了解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找准发展方向, 加快发展步伐。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按照我 国文化产业的界定标准,国家统计局利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各省市

2、区 2004 年 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等指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达 32.54 亿元, 从业人员 11.1 万,资产总额 78.1 亿元,全年营业收入 85.7 亿元。从增加值来看,内蒙古 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内蒙古 GDP 的 1.07%,与全国 2.15%的平均比重比较,低 1.08 个百 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市,高达 6.37%;最低的是河北省 为 0.89%。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比重维系在 1.0-2.0%之间。根据有关数据和现有的情况汇集,初步分析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特征:(一)文化产业总体上呈

3、逐步加快趋势初步测算,2005 年内蒙古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实现增加值 41 亿元,比 2004 年增加 8.5 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为 1.05%,较之上年略有下降。比重下降的原因在 内蒙古 GDP 的增长中贡献最大的仍是第二产业,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敌不 过第二产业。随着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 对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不断加大。20012005 年内 蒙古平均每人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为 548 元、679 元、770 元、 859 元和 969 元;农牧民为 214 元、

4、230 元、256 元、292 元和 309 元,呈逐步上升并继 续扩大趋势。(二)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发展壮大内蒙古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些年来,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 的文物、文学、艺术、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事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内蒙古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草原文化的源头,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各北方民 族的地上地下文物古迹遍布内蒙古,馆藏文物和散布各地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等物质文 化遗产在全国首屈一指,现已发现各种文化遗存 1.5 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处,自治区 158 处。内蒙古馆藏文物现有 50 余万件套,有些文物还到国外展出,内蒙古 博物馆曾在美

5、国举办过恐龙展和辽代文物展。一些专题考古研究也硕果累累。独具草原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传统文化活动 在内蒙古发扬光大。其中蒙古族长调歌曲、马头琴艺术、呼麦、好来宝、乌力格尔、蒙古 族和达斡尔民族舞蹈、二人台、那达慕、祭敖包、赛马、摔跤、射箭等,在全国具有很大 的影响力,有的已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已有近 200 个剧(节目)在国内外的重大文艺活动和比赛中获得 400 余个奖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现已建成横贯东西部 12 个盟市、90 多个旗县市区、全长近 一万公里的光缆干线网,形成以呼和浩特彩电大楼为中心,以发射台、转播台、

6、差转台、 卫星地面接受站为辐射的集发射、传输、接受多种功能综合运用的广播电视覆盖网。2005 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 92.64%和 90.15%,汉语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卫星传输, 已覆盖了全国及亚太 53 个国家和地区,蒙古语卫视每天播出 18 个小时。新闻出版也初具规模,出版实力明显提高。内蒙古现有 8 个出版社,年出图书 2300 种以上。截止到 2005 年,内蒙古图书出版已达 5497.34 万册,各类杂志 1473.4 万册,自 治区和盟市两级出版报纸 2.7 万亿份。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3 和 2004 两年,内 蒙古图书出版的市场占有率为 0.75%,进入到全国

7、前 20 位。 影视剧产业有新的突破。内蒙古影视剧产业具有题材、景观、人才和国内市场占有率 较高的优势,是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影响最大、经济效益最 好的产业之一。近几年来拍摄的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东方商人、燕子 李三、党员二愣妈、铁道游击队等多部优秀的影视剧,公演后获得了国内外观 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内蒙古著名导演王新民领衔的影视工作组,现 正在启动百集大型电视剧大盛魁商号的拍摄工作,同时筹建集旅游、商业、影视拍摄 为一体的大盛魁影视城,内设旅蒙商博物馆、呼和浩特历史博物馆等五个馆,这必将使呼 和浩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充分彰显。内蒙古丰富的传统民族民

8、间文化艺术资源,如绘画、书法、雕刻、民族工艺品制作等, 在多年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光大。(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近些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实力的迅速增长,内蒙古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市(盟)、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进一步健全。内蒙古用于文体 广播事业费总投入为 55.79 亿元,年均递增 17.65%。仅 2002 至 2005 年,内蒙古新建和 改扩建 93 个旗县图书馆、文化馆;建成 19 个旗县宣传文化中心,100 个苏木乡镇文化站, 总投资 15259 万元。城镇文化广场和主题公园建设也方兴未艾,各地已建成文化广场 230 多个,仅包头市就有 89 个,

9、呼伦贝尔市有 21 个。首府呼和浩特市投资 5200 万元建设的 内蒙古文化大厦已于 2005 年建成使用,投资 5.5 亿元的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和内蒙古 博物新馆将于自治区成立 60 周年之际投入使用。包头市博物馆、通辽市民族博物馆、呼 伦贝尔市民族博物馆、鄂尔多斯市七大文化工程、满洲里套娃广场、河套酒文化博物馆等, 都将成为自治区重要的文化阵地。一个城乡联通、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 基本形成。(四)文化旅游业挑起大梁从 1978 年起步的内蒙古旅游业,从一开始就将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于内蒙古旅 游业之中,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培育,已发展成为人们所公认的高附加值产业。内蒙古现已

10、有 118 个 A 级景区,4 条精品旅游线路,基本涵盖了内蒙古所有以文物、史记、遗址、古 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及现代文化层和民俗文化层等。与此同时,牧户游、农家游、 蒙牛工业游、鄂尔多斯羊绒、北重兵器城、河套酒业等牧区乡村和工业旅游项目也在悄然 兴起。2006 年内蒙古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 2451.7 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248.24 亿 元,外汇收入 4.04 亿美元,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279.71 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 15 万人, 间接带动就业 72 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内蒙古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五)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近年来,新兴的会展业、节庆活动、文艺演出业

11、、特色文化活动、音像业等项产业活 动在内蒙古发展迅猛。会展业如火如荼。内蒙古每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展销会、药交会、洽谈会等,参加 的客户和观众达 200 多万人,成交额达 3 亿多元,带动其它相关产业收入 8 亿多元。仅内 蒙古展览馆近几年年均接办的各类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就有 18 次之多,接待观众 80 多万人,年均实现利润 200 多万元。节庆活动异常活跃。近几年来,内蒙古共举办了大大小小的集文化娱乐、经贸洽谈、 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群众节庆文化活动上千次之多,知名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有 30 多个。 如分别在呼包两市举办的两届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六届昭君文 化节、呼伦

12、贝尔市举办的四届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阿拉善盟举办的国际生态旅游文化节、 通辽市举办的七届科尔沁艺术节、乌兰察布市举办的三届全国蒙古族服装服饰展等等,都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特色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如赤峰市和阿拉善盟的赏石业、锡林郭勒盟的民族服饰业、 乌海市的书画业等等。尤其是阿拉善盟的赏石业,已在巴彦浩特镇的黄金地段建起占地 5 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最好的奇石文化旅游城,固定的奇石经营户就有 400 多户,年贸易额 达 1 亿多元。赤峰市的巴林石受到国内外赏石界和收藏家的追捧和青睐,仅巴林石集团年 销售额每年就达 2 亿多元。文娱演出业精彩纷呈。内蒙古通过市场化运作组织公益和商业演出获得巨大

13、成功。内 蒙古杂技团赴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演出上千场,足迹遍及 13 个国家 400 多个城市, 并且已签定 2008 年赴阿根廷和爱尔兰等国家的演出合同。内蒙古歌舞团赴北京、广州演 出蒙古婚礼上百场,并应邀赴美国演出白云飘落的故乡等。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 赴北京演出鄂尔多斯婚礼等等。此外,还引入国外和国内的演出团体到内蒙古演出。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繁荣了内蒙古的文娱演出市场。音像产业逐步做大。内蒙古音像产业经过艰辛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突出民族特色、 精心锻造品牌、注重效益的发展之路,以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作为唯一的一家内蒙古出 版单位,先后出版了内蒙古民歌精品典藏、草原世纪精曲、内蒙古长调民

14、歌集 粹等音像制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影响遍及全国所有省市区、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音像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内蒙古的音像市场的扩大,目前内蒙古经营音像制品的批发单位 有 2 个,音像零售出租单位 4000 多个,音像放映网点 400 多个,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 场,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此外,文化产品生产业也开始起步。如金威视盘光盘生产线落成投产,填补了内蒙古 空白。一些生产旅游纪念品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催生了内蒙古文化产品生产业 的蓬勃兴起。(六)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自治区及各级政府在加强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同时,逐步转变职能,由原先的办文化转 向了管文化、由管微观转向了管宏观。主要表现

15、在:一是初步推进了政事企事分开。对出 版发行业、报业、广播影视业等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做了调整归并,进行了资源整合。 如出版业在编、印、发、供四个部分推进了体制改革,组建了内蒙古出版社集团公司和内 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加强了国有文化资产的经营管理。如内蒙古外文书 店下属 7 个营业部门制定并推行了“绩效管理制度”;内蒙古民族歌剧院以项目为中心推行 聘任制,与市场接轨进行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按照实力考聘演职员、 实行岗位结构工资改革等;三是有效地推进社会办文化事业的发展。如王新民影视工作组 与北京科技技术学院合作投资创建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呼伦贝尔市推出了全国

16、第一家 私营电影放映公司扎赉诺尔银河电影放映公司,被国家广电部、文化部作为典型经验向 全国推荐。(七)文化产业服务保障逐步加强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自治区党委政 府 2003 年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 纲要的通知、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三个重要文件,明 确指出今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构建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电 视、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提出了民族大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力争 在“十一五”末,使内蒙古文化建设能够先于经济建设,较早走进全国前列;并且从财政税 收、投资和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价格、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等方面对文化产业 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盟市及一些旗县的党委政府也作出了本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 具体规划和实施措施。 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自治区财政从 2004 年起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年规模 1000 万元;2005 年自治区又设立了文化大区建设专项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