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教师培训需求是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理反映。对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发现,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应该完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教师技能训练课程门类;加强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突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学;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 论文关键词:教师培训需求;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及其特点分析 所谓农村教师是指我国乡镇、村中小学校的教师。为了解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以期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有所启发,前不久,我们以广
2、西农村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了有关培训需求的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245 份,回收有效问卷 213 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及其特点如下:(一)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21.教学工作方面 调查表明,教师对有关教学工作方面的培训需求内容主要有:新课标和新教材解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85.3);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课件制作(83.1);“三笔一画一话”等教师基本功训练(70.2) ;学科前沿动态信息和最新理论知识(56.7 )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12.6 );教育教学研究理论和方法(6.5) 。以上内容按教师最急需培训的程度从高
3、到低排列为:新课标与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基本功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最新理论知识、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见,教师对有关教学工作方面的培训需求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教学技能性知识;二是专业学科及教育类学科的前沿知识。在教师需要培训的 6 项内容中,有 4 项是属于教学方法、技能方面的操作性知识。 2.班主任工作方面 调查显示,教师们需要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76.9) ;留守儿童、后进生工作(65.1 );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凝聚力、遵守纪律的意识(60.8);如何有效地处理班级管理中的突发事件问题(53.0);班干部的培养(42.
4、6);如何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要 (21.2);如何与家长密切沟通问题(20.3 ) 。 3.教学科研方面 3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调查对象中,6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包括校级在内的各种级别的课题研究,90, 5的教师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93.5的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缺乏了解,但只有 6.5的教师选择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教师最急需培训内容的排序中,该项内容排在最后一位。这种情况表明,大部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淡薄,对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还没有形成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行为习惯。 4
5、.人际交往方面 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同事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调查显示,教师尤其是教龄在 0-5 年段的年轻教师,人际交往方面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不知如何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43.7) ;不知如何处理与同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32.6 )。 5.其他 种植等农业技术培训(26.4) 。 以上培训内容的需求表明,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够深刻,在教育教学实际中能有意识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但缺少对必要方法的掌握。因此,希望通过培训途径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其需求的培训内容呈现实用性、操作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4(二)对培训方式的需求 农村教师对
6、培训方式的需求类型主要有:案例研讨与分析、参与式培训型(83.6 ) ;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型(80.2) ;专题培训 (74.2);现场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型 (56.8);校际交流(43.2 ) ;在专家指导下课题研究型(41.1 );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型(34.7) ;专家讲座、报告型(21.3 );在专家指导下自学一反思型(10.3) ;异地参观考察型(8.7)。 从调查数据看,教师们比较倾向于前 4 种培训方式,这些培训方式多具有情境性、操作性、开放性的特点,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景和经验比较贴近,能有效地唤起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
7、,教师们对培训方式的需求倾向于实践取向。 (三)对培训评价方面的需求 教师对培训评价方式的倾向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作业(88.3) ;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72.5) ;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26.2);提交教学案例或现场说课(3.4) ;考试(0)。数据显示,那些能反映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心智活动过程和行为过程,能发挥教师学习自主性的评价方式受到教师们的欢迎。这说明,教师培训评价方式的需求具有以过程评价为主的灵活开放的特点。 5二、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对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 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培训需求是教师
8、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心理反映,因此,上述的农村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启示: (一)完善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教师技能训练课程门类 从以上农村教师培训内容的需求调查不难看出,教育教学技能类内容是教师最缺乏、最需要培训的。这是因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践的全面推广阶段,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传统观念更新的理论层面转向了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实践层面,新课程的纵深推进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课改主体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课程实施能力才能胜任课改使命。作为基础教育师资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作出积极的应对,在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但从
9、调查情况看,这种积极应对的行为在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上并没有充分的体现,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仍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部分实习课程。这种课程结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内轻课外,教学观念落后,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枯燥,不利于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更不利6于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加教师技能训练课程门类,尤其是增设教师技能综合训练课程,使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现由理论到实践的渐次性。 教育专业课程应包括四个类别:第一类是基础理论课程,含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青少年发展的一般理论,其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形
10、成正确的教育理念;第二类是学科教育课程,主要帮助师范生认识所教学科的性质,学科教育的目标、原则、方法等,具备学科教育的正确理念,掌握该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三类是教育教学技能、技术课程,包括从事教育教学所需要的传统的教师基本功“三笔一画一话”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共青团少先队工作指导技能、心理咨询与教育技能、特殊青少年的教育技能,以及现代的教师教育技术如教学设计技能、网络教学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第四类是教育研究课程,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二) 加强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突显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不
11、能及时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的客观问题。随着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基础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新理论、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不断涌现,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及时地反映这些基础教育研究前沿的新成果,尤其是及时反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使教育专业7课程始终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同时,要改变教育专业课程长期以来局限于大学课堂,脱离基础教育实际的现状,密切关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尤其是密切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将这些内容引人教师教育课程,让学生尽早地接触、了解
12、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新课程的要求。 此外,还应当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实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适当反映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有内容,如复式教学、 “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农业技术等,以加强学生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了解和适应。增强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建立教育实习基地、教学科研联合团体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推进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和终身学习。 (三)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学 从培训方式的需求看,教师们比较倾向于能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实践取向的培训方式。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在教学方式上是相通的,这是因为,第一,职前培养也是成人教育,师范生已具有成人的特点
13、:有独立的思想,丰富而系统的文化知识,比较成熟的个性,具备了独立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第二,师范生在学习教育专业课程之前,已经具有“前科学”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中应该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前科学”知识和观念在其学习中的作用;第三,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8种实践性质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具备设计、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师范生在学习中去经历、体会和积累经验。因此,教师职前培养应当注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 当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依然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导方式
14、,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依赖的学习,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思维受到抑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应当突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教学观摩、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乐于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培养技能,全面发展。 (四)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 教师在培训评价方式的需求上具有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灵活开放的特点。参加培训的过程既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形
15、成性评价关注教师的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表现,而不仅仅关注培训结果,这样更能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他们在培训中的收获,因而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也应该重视关注学生9的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即以考试的形式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其结果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智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改革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把评价重心转向更多地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 采用“学习性评价” ,把评价作为正常的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运用提问、讨论、表扬、批评、练习、测验等多样化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技能形成、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发展给予全面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