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城市建设循序渐进智慧系统需不断改进_发展和集成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5567288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1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线城市建设循序渐进智慧系统需不断改进_发展和集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无线城市建设循序渐进智慧系统需不断改进_发展和集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无线城市建设循序渐进智慧系统需不断改进_发展和集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无线城市建设循序渐进智慧系统需不断改进_发展和集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线城市建设循序渐进智慧系统需不断改进_发展和集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城市建设循序渐进智慧系统需不断改进_发展和集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1-2/ 世界电信Forum 论坛无线城市建设循序渐进 智慧系统需不断改进、 发展和集成近年来, 全球掀起无线城市的建设高潮, 但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成千上万个智慧系统才能真正构成。因此, 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智慧系统建设好, 并逐步扩大, 不断改进、 发展和集成。未来, 人们将会全面地享受到智慧城市给人类带来的各种优质服务, 并让未来城市和环境建设得更美好。 北京邮电大学宋俊德无线城市建设势不可挡当前, 无线城市建设已成为趋势。以北京为例,国务院最早批准了建设“数字北京” 的规划。当时全球也正在流行 “数字 XX” , 如 “数字日本” 、“数字首尔” 、“数字台湾” 等。这一浪

2、潮主要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和应用。从政府层面要实现办公无纸化、 自动化、 网络化; 同时自然、 社会、 文化等领域也要实现信息化、 数字化。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 (网络、终端、 软件) 实现政府、 企业、 市民基于数字信息的连接和服务。数字城市更侧重于城市的地理资源信息化、数字26Forum 论坛2012.1-2/ 世界电信化, 以推动城市经济、 社会、 资源、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未来规划的重要基础。早在 2002 年, 美国就兴起建设无线城市, 而北京市则从 2006 年年底开始规划无线城市建设。无线城市中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无线城市 V1.0和无线城市 V

3、2.0。初期, 国内的无线城市建设实际上是由新型电信运营商 (如中电华通、 艾维等 ) 在实施。 美国也是采用了非电信运营商的企业 (如 Intel、Google 等) 与政府合作的模式, 并利用Wi-Fi 技术在城市实现宽带无线通信,我国现在称其为 “无线城市 V1.0” 。实际上, V1.0 在国内外并未成功,目前,我国以及国外的一些国家都在转向 “无线城市 V2.0” , 即在政府指导下由电信运营商利用已有的 2G/3G 的无线通信技术加上 Wi-Fi 实现城市的无线宽带。在这一阶段, 政府在无线城市建设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电信运营商参与其中搭建平台推广应用,政府的电子政务、 政务公开

4、、 信息惠民等内容成为无线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技术的角度看, 无线城市是将宽带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 并特别强调了业务和服务的创新。可见,无线城市是以无线传输手段的变更(即无线化、 移动化) 为基础, 让服务和应用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实现。人们从实践中发现无线城市各种应用的发展前景广阔,智能化成为无线城市在新阶段的重要发展方向。无线城市 V2.0 中已经包括了“智能交通” ,“智能医疗” ,“智慧电力”甚至把物联网,云计算这些最新的技术也包括在无线城市之中。当然互联网应用和服务也融合在无线城市之中。到了 2010 年, 国际上掀起 “智慧地球” 、“智慧城市” 、“智慧 XX”

5、的建设高潮。在我国, 截至目前, 上百个城市提出了建设 “智慧城市” 的规划, 其中不少城市为了建设 “智慧城市” 还专门设立了智慧城市办公室,主要负责政府各部门和城市各行业的 “智慧化” 建设和发展。北京市也从 2011 年明确提出建设 “智慧北京”(以前曾提过 “智能北京” ) ,并编制了智能北京行动纲要 , 其他很多城市也都把建设 “智慧城市” 作为 “十二五” 规划的重要部分。现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包括北京、 上海、天津、 重庆、 武汉、 成都、 广州、 苏州、 杭272012.1-2/ 世界电信Forum 论坛州、 芜湖、 厦门等等, 均提出了 “智慧城市” 的发展规划。比如, 我国的台

6、湾也提出了 “智慧台湾” ; 广东提出了 “无线城市, 智慧广东” ; 还有 “智慧福建” 由此可见, 全国大中小城市直奔 “智慧城市” 的潮流汹涌澎湃, 势不可挡。“智慧城市” 建设需脚踏实地可以相信, 2012 年我国将达到建设 “智慧城市” 的高潮。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 但要做好这件事并不容易, 特别需要注意 “不要急于求成” , “不要求其名, 不求其实” , 更不要 “捡了这个,丢了另一个” 。笔者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的、 艰苦的、 全社会性的任务。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所囊括的各个系统 (信息通信、 交通运输、 医疗保健卫生、 城市管理、 公共安全、 房地产、 公共服务、

7、政府管理与服务、 商业经济、民生及环境、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 都要实现智能化、 智慧化, 并把这些智慧系统集大成于一体, 即形成 “系统之系统” , 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智能地指挥各个系统的核心 (即“城市大脑” ) 。从而, 让整个城市的各部分 (包括政府、 市民、 企业) 能够智慧地协调运转起来。由此可见,建设这样一个系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所以有人说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是一个美好而长远的目标。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向这个方向努力,才会在遥远的未来享受到 “智慧城市” 提供给人们的幸福美满生活。笔者认为, 要想建设好智慧城市,当前我们建设数字城市、无线城

8、市的工作一个也不能丢,建设好后两者是建设前者的基础。十几年前, 北京市还没有一副自己绘制的高精度数字地图, 在那个时候, 建设智慧交通是不可能的事情。今天, 我国不仅有了平面地图, 还有了三维地图, 进而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无线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 “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获得任何需要的服务” 。无线城市建设的初期主要是采用 “2G + 3G + Wi-Fi”的技术模式,实现宽带无线传输服务的全覆盖;而在无线城市建设的更高阶段, 主要是实现服务由 “数字化、 信息化到智慧化” 的转变。可见建设智慧城市不是放弃建设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 而是由数字城市、 无线城市

9、向更深入、 更广泛、 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当前,无线城市建设还没有进入“智慧的殿堂” , 主要是因为智慧城市覆盖的范围极广, 即包括人文、 社会、 经济、 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化,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实现。28Forum 论坛2012.1-2/ 世界电信数字城市、 无线城市和 智慧城市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图 1 可用来说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和智慧城市三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由图可见, 数字城市为人文、 社会以及环境提供了数字资源,并建成了政府、 企业和市民的数字化系统, 是实现无线城市的重要基础;无线城市让数字城市的所有信息 “移动” 起来为民服务。目前, 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已经取得或

10、将要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将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 千万不能为了快上 “智慧城市”而把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的成果忘记或丢弃。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无线城市的建设中已经提出了若干“智慧系统” ,但实事求是地说, 这些还未达到 “智慧”的程度,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案例中。第一个例子。不少城市都在建设“智慧交通” ,而实际提供的服务仅仅是路况及相关信息(以语音或图像的形式) , 应该说这还远远不是 “智慧交通” 。因为它仅仅提供了相关信息, 而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交通, 是需要庞大的数字地理信息和各种智能分析系统作支撑的。 通过对历史交通实况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计算、 分析和优化, 可以为行

11、者快速的提供一条从 A 到 B 的最优化路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人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和决定路由。第二个例子。不少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医疗” ,有的城市把实现了网上或电话挂号就称作 “智慧医疗” 。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医疗是要基于在 “电子医疗系统” 、“电子医疗档案” 、“电子医疗管理和服务平台” 等数字化系统之上,有了上述的基础性系统的建设,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智慧医疗” 。当一个病人问诊的时候, 大夫可以通过手持终端或 PC 立刻看到病人所有的治疗史、用药情况以及相关的影像记录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迅速找到该领域的专家系统,为病人给出精确的建议治疗方案;必要时可以实现即时的网上名医会诊,通过模拟系统检测治疗的可能效果,并可以实时监测病人今后的病情发展,这才是未来的智慧医疗。通过上面列举的两个小例子可以看出,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智慧系统才能真正构成。因此, 笔者建议, 我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人们最需要的智慧系统建好, 并逐步扩大, 不断改进、 发展和集成。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全面地享受到智慧城市给人类带来的各种优质服务,并让未来城市和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图 1数字城市、 无线城市、 智慧城市三者的关系智 慧 城 市无 线 城 市数 字 城 市内 涵范 围2005时间 20072011 2012WT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