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565610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科研论: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摘要: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其直接影响个性发展水平及儿童的健康成长。该以自我意识结构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结合幼儿心理学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研究展开,阐述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不同的年龄特征,影响因素、联系工作实践,对教师和家长如何将研究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作粗浅探索。关键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意识是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其内容包括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特征状况、能力、性格及与人、事的关系

2、等诸多方面的认识、评价,也包括个人在认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对自我的调节、控制。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说明我国自古就已开始对“自我”的研究。据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由知、情、意三个方面构成,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依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自我观念”内容还包含自我评价。本就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自我意识发展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探讨。初生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到有并发展成熟,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个性的发展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

3、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根据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学龄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了解其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结合工作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使其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良好基础是尤为重要的。一、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作为不断变化、发展的个体其自我意识发展具有年龄段的特征,同时其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教育方式、态度等。(一)不同时期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1 岁前儿童时期是自我感觉阶段。初生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各部分

4、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玩自己的手脚就如玩身体之外的玩具,后期逐渐开始认识到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1-2 岁是自我认识的发展,1 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开始明确地认出自己。2-3 岁随着言语的发展,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对周围的东西只要有兴趣的便认为是自己的了。逐渐会准确地使用“我”这个词表达自己的愿望,开始有简单的自我评价。3-4 岁为孩子入园的小班时期。此时,孩子会产生与成人不合作的行为,常以“我不要”、 “我偏不”、 “我自己。拒绝成人的要求或帮助,心理学称之为“第一反抗期”,对自己身体各部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只注意自己外部形象,自我评价依赖成人,但发展较快,已形成初步自我

5、控制能力,对成人或同样表现出理解和同情。中班,孩子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经过小班一年的幼儿园集体生活,能把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相联系,并能对自己或他人的具体行为产生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此期的“告状”行为较为明显。自我体验,据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的自尊感 3-3 岁为 10%,4-4 岁为6333%。自我控制发展迅速。大班,逐渐认识自己对他人发展的自我形象,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有较大的增长。(二)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方面:遗传、环境和教育。 “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所及的

6、家庭及周围环境,会经常地、广泛地且深刻地影响儿童,并对其人格(个性)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这样认为。1、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前儿童说,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占主要地位,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家庭环境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即家庭的居住条、经济收入等,直接与孩子的生活学习条和机会有关系。通常,城市家庭的孩子生活条优越于农村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的条较好。家庭的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素养、家庭化氛围等方面。家庭按结构划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残缺家庭、隔代家庭、联合家庭形成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近年家庭向核心化、小型化发展,但其

7、成员关系仍存在。家长素养如有的为高学历家长、个体户等,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有现代型、权威型、粗暴型等。总之,家庭成员的地位、身心特点,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同。例如,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趋向于保守封闭和过多的迁就与宽容,父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比较理智,易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据调查,不能经常发现孩子缺点的祖辈家长有 33%,父辈家长只有 3%,可见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导致教育结果也必然不同。2、幼儿园是专业的学前教育机构。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创建与教育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 ”绿化、香化、亮化、美化的物

8、质环境为孩子集体生活提供保障。精神环境主要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质、人格品质等。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一日活动的安排,组织中对每位孩子的教育影响、教育方式、态度、方法是精神环境的具体体现。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重要转折,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及相互影响,也是一方面。3、社区,即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是家庭成员生活的社会环境,“孟母三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其对人的影响。社区特定的风格风尚都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如知识分子集中的社区,学习气浓厚,对孩子的教育较重视,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赏识。社区教育基地让孩子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知生情、由情促行。3

9、 月日是学雷锋日,老师带小朋友参观了社区学雷锋献爱心活动,片片真情、份爱心,孩子参与活动体验到实现自我、自主创造的情感。另外,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对孩子说既迅速又直接。长时间接触如长时间看电视不利于健康,同时减少了接触人际活动不利于自我发展。在时间,内容上成人应予以合理选择。发展公共化事业,形成地域特色化体系,净化社会风气,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影响。二、共同教育,促进发展。现在的儿童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有着见多识广,思维敏捷、自主意识强的优势,也存在着自私、散漫、动手能力差,独立性不足,加之家长过早提前送孩子入园等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工作要求更细致、全面。从教育角度说如何培养儿童自我

10、意识,笔者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作简单探讨。(一)突出重点,认识自我。依据前面所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不同年龄的特点可见:孩子的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发展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外部行为到内心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各个方面及变化,在集体中与人的良好关系等为孩子在集体中找一个平台。因此,在各年龄班中的工作重点要孩子自我认识的特点。在小班中着重身体和感觉相关的概念,技能。如知道身体各部分的名字、功能等。教学活动认识五官 ,通过感官去看、听、闻、尝、感觉让孩子知道其作用及保护小常识;认识手脚并结合小班要求培养其自我服务能力。教小朋友穿外套将儿歌、动作、技巧综合一起。

11、(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 )通过尝试,操作,协调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增进对自我的认识。大班活动变结合孩子换牙的生理现象展开,通过看小时候照片、成长录像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心理变化,懂得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值日生,在大班较为小朋友关注,通过参与、体验、他人评价增进对自己的认识。(二)增进理解,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等。儿童其发展是由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受暗示性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和委屈感发展较晚。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孩子创建、营造安全、接纳、尊重的心理环境;其

12、次增进理解情感体验。教师面向全体孩子,要让孩子心里有一种“老师喜欢我”的情感体验。在小班孩子入园期尤为重要。小班是每个孩子从家庭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教师在接待时热情,面带微笑,摸摸孩子的头,抱抱他们,亲亲他们,及时、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体会到安全、被接纳,尊重。产生愉快的心理体现。自我实现是孩子心理需要的最高层次。中、大班的环境创设让孩子参与、制作,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分享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依据皮亚杰认识论的解释,认为前运思期的孩子是自我中心的,但实际中,小班孩子已显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出现一些如同情心、羞愧感的高级情感。小班孩子入园后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较差的孩子表现得焦虑而哭

13、,旁边的小朋友则像大人一样帮她擦眼泪边说:“别哭,你妈妈一会就。 ”其实,他刚哭过。对孩子进行友好相处的教育除了故事、儿歌、歌曲的形式外,将随机教育溶入其中。如有位小朋友因抢玩具被抓脸而哭,请小朋友针对这事而讨论:他为什么要哭?与小朋友一起要怎样玩?通过对他人行为情感的认识、理解,增进情感的体验。在常规教育中,总有些孩子受捣蛋,教师要教他们与别人交往的技能,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小朋友喜欢的,哪些是不接受的。同时教师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愉快、难过等)告诉大家,让其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交往中因争执而愤怒、委屈、悲伤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内心感

14、受,并引导由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家园一致,自我控制。在自我控制的发展是从主要受他们控制发展自己控制,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自我控制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据有关研究认为自我控制活动分为四种即: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意志品质方面。在孩子面前,教师的言行应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其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针对孩子自我控制特征,在小班教学法活动中减少等待时间。在孩子交往中帮助孩子认识如何与人合作,面对冲突如何解决的办法。对孩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强化。同时,家园教育要一致,为孩子自我发展的教育创设一

15、个宽松、和谐、一致的环境,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要求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指导及时、全面,将正确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普及家庭教育工作中。同时,开展有利于家园一致的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设立家长学校等。家长要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从而达到家园教育同步,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促进了解,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都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心理的健康发展。儿童自我评价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直到幼儿晚期才出现独立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孩子自我评价影响最大,对孩子的评价全面、恰当是极其重要的。全面了解孩子,孩子每天都在发展。教师要在观察、发现、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同时,教师的评

16、价是正面积极,具体、客观的。一视同仁, “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对于能力差的孩子多予以关注,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并予以鼓励。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优势和不足。教师对孩子的自我评价进行分析,过于自信的孩子引导其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对于自卑的孩子常鼓励,帮助克服不足;内向,胆小的激发他们表现自我。提供自我评价机会也提高自我评价的一方面。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参与,依据前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年龄特征,在家庭教育方面应:1、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坚持爱和要求相结合。2、肯定鼓励,成功体验,坚持原则方法要合理。3、沟通交流,密切配合,坚持家园教育要一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苏霍姆林斯基) 。自我意识是形成个体、个性的关键。如何在教育工作中,根据儿童自我发展年龄特征与有关研究结果达到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真正促进心理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探索。参考献: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梁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