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he习题

上传人:zhongc****u2018 文档编号:35565500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he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基础医学he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基础医学he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基础医学he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基础医学he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he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he习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基础医学 人体的结构非常复杂,是由细胞与细胞间质构成。许多机能和形态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 质结合起来构成一定功能的组织。几种不同组织组成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器官,如:心、肺、肝、肾等。许多功能相同的器官联合在一起,完成一种连续的生理功能共同构成某个系统。 人体中计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等。它们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互相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 机体。机体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肾肾小球肾小管输尿管膀胱尿道一、运动系统 由骨、骨连结和肌肉三部分组成。 功能:具有保护、支持和运动的功能。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叫

2、骨连结,骨连结与骨组成骨骼。肌肉附在骨的表面,在神经系统调节下, 肌肉收缩与舒张,牵引骨骼产生各种运动。成人有 206 块骨头,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 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骨骼也是体内制造血液、贮存钙磷的器官。 二、消化系统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消化腺:唾液腺、肝、胰腺等 功能:将食物经过机械化的分解和酶的作用分解为可吸收的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葡萄糖等。被吸收入血液运送各组织参与新陈代谢。 1、肝脏:人体最大的腺体。重量 1500 克。呈红褐色,称为人体化工厂。 由门静脉带来的各种营养物质,在肝脏完成

3、消化、吸收、代谢、清除、解毒、造血、 排泄等功能。 肝细胞分泌胆汁,促进脂类的代谢。 合成本身所需的各种蛋白外,还合成大部分血浆蛋白、凝血酶等。 滤过、净化作用。如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也由肝脏来解毒。 2、胰腺:分泌胰岛素、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参与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 三、呼吸系统 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功能: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管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主要机能是执行人体与 外界的气体交换,即吸入新鲜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保持人体的新陈代谢顺利进行。 呼吸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气管与支气管 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地方。成人肺内约有 3-4 亿个肺泡,总面积可达 1

4、00-120 平方米。毛细血管与肺泡上皮紧密相贴,形成呼吸膜(气血屏障) ,是气体交换的物质保证。吸气时:肺泡扩张。呼气时:肺泡变小,排出气体。 四、泌尿系统 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 1、肾:产生尿的器官,位于肤膜后脊柱两侧,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由肾小球与 肾小管组成为肾的基本单位。 功能:泌尿和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泌尿:大量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含氮物质,还排出水和多种无机盐。如: 钾、钠、氯等。 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肾素,红细胞生成酶、前列腺素等。 正常人安静时:每分钟约有 1000-2000ml 血流经过两侧肾脏,占总输出量 20-25%左右。 正常人安

5、静时;24 小时尿量为 2000ml,超过 2500ml 为多尿,少于 400ml 为少尿,50ml 以下为无尿。 尿比重在 1.015-1.025 之间,PH 值在 5.0-7.0 之间。 2、输尿管:输送尿液到膀胱 3、膀胱:暂存尿液在一定量时,在神经系统的调配下经尿道排出。 五、生殖系统 男性内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精囊腺及前列腺等,外生殖器包括阴 茎和阴囊。 1、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是产生精子的地方。 它分泌大量的睾酮,刺激和维持男性特征,内外生殖器的发育与成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 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与生长。 2、前列腺:位于膀胱下方包绕尿道的起始部位。 分泌物

6、质,呈弱碱性,直接排泄于尿道,参于精液的组成,有营养和增 强精子活动的作用。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外生殖器即外阴。 功能:分泌激素维持性征,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延续种族。3、卵巢:位于下腹髂侧壁,包于子宫阔韧带的后叶中,是产生卵子和雌激素的地方。 雌激素是青春期女子外生殖器、阴道、输卵管和子宫发育和乳房生长的重要激素。 4、子宫:位于骨盆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中空的肌器官是孕育胎儿的器官,在雌 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周期性变化,产生月经。 六、内分泌系统 包括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 主要功能:在神经支配和物质代谢反馈调节基础上,释放激素、酶类。而调节人体的代 谢和

7、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 1、神经激素: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分泌各种释放激素。 2、垂体激素:前叶称腺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后叶称 神经垂体,不含腺体细胞,不合成激素,而是贮藏与释放作用。 3、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腺泡细胞分泌:T3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 甲状腺素。碘是促进 物质与能量代谢及生长发育的过程。 主要表现:提高组织的耗氧率,产生热量,对糖、蛋白质及脂肪,水、盐代谢均有促进作用。4、胰岛:主要有 细胞分泌胰岛素,a 细胞分泌胰升血糖素等,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 的激素。 A/促进糖原生成和蓄积。B/促进脂肪、蛋白质的合成。 胰岛素缺乏造成

8、糖、脂肪及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七、神经系统 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调节体内各器官的生理活动使之完整统一,又能使人体适 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保证机体对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 1、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功能。 2、脑干:是脊髓与大脑间的上下通路,是生命中枢,呼吸、循环、躯体运动反射等中枢。 3、脊髓:将躯体各部分组织器官与脑的活动联系起来,另外完成某些反射活动,如: 排尿、 排便等。 4、小脑:调节躯体运动,动作的力量、快慢、方向、随意等控制 5、周围神经 脑神经:连于脑共 12 对,为感觉性神经,运动性神经和混合性神经三种。 脊神

9、经;共计 31 对,颈 8 对,胸 12 对,腰 5 对,骶 5 对,尾 1 对。 植物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及腺体的传出神经。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脏跳动加快。 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 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互相配合,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八、感觉器官系统 包括:眼、耳、鼻、舌和皮肤等。 它在接受刺激后,能将刺激引起的兴奋转达化为神经冲动,传入高级中枢而产生感觉。 九、血液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均由封闭的管道构成,心血管内流动着血 液,淋巴管内流动着淋巴液,最后注入心血管中。 在心搏的推动下,血液与淋巴液不断的循环,将人新陈代谢必需的氧和营

10、养物质带给 各个器官和组织,又把器官和人体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排出体外。 (一) 、心脏与血管系统: 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管与心脏相连,分为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网。1、心脏:心脏是一个主要由心肌组织构成的器官,重约 250-300 克。心脏有节律的收 缩和舒张,推动作血液不断的周流全身,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平均每分约 75 次,超过 100 次以上称为心动过速,少于 60 次为心动过缓。 2、血管系统: 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输送血液,分配血量和进行物质交换。动脉、静脉、神经都是伴行,形成血管经神经囊。 3、大循环及小循环 大循环(体循环) 携带氧、营养物质的动脉血 左心室

11、 主动脉 大小动脉 毛细血管网 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二氧化碳代谢产物 小静脉 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小循环(肺循环) 静脉血 右心室 肺动脉 入肺 毛细血管网 静脉血中的二氧化 碳与肺泡的氧气进行交换 肺静脉 左心房(动脉血) 微循环(另述) (二) 淋巴液 小部分组织液(组织液的 10%)渗入毛细淋巴管为淋巴液,在淋巴管内流动,经过淋巴 结,获得淋巴细胞,最后流入血管,具有体液平衡及防御作用。 (三) 、血液 体液:约占体重 60-70%,40-45%存在于细胞内,20-25%存在于细胞外,分为组织液、 淋巴液、脑脊液,存在于血管内称血浆占体重 4-5%。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由细胞膜隔

12、开。组织液与血液之间由血管壁隔开。 血液的功能维持内外环境,参与体液调节及防御和保护机能。 血液的组成及生理 红细胞 成熟的红细胞,无核、圆盘形,中央薄两边厚。主要在椎骨、肋骨、胸骨等骨髓内生成。 平均寿命为 120 天。 正常成人;男,450-550 万/mm3,女:380-460 万/mm3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呈红 色,携带氧气运送到各组织细胞中去。 白细胞 无色有核细胞,由骨髓造血母细胞发生,平均生存时间为 3-21 天。 正常人细胞总数为 4000-10000/mm3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和保护机能的重要部分,在炎症时,白细胞因吞噬更多的细菌或毒素 很快死亡,平均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为

13、6-12 小时。 血小板:不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无细胞核,体积很小,正常人 10-30 万/mm3,其功 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作用。 血小板的生存时间,平均寿命 10 天左右,其止血机能只持续 2-3 天。 第二节微循环基础知识及检测技巧 一、微循环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微循环: 人体中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就叫做微循环。微循环是人体组 织细胞吸收营养、氧气,排出代谢产物的物质交换场所。人体单纯靠心脏的收缩力量不能将 血液直接灌注到人体各器官的组织细胞,必需靠微循环部分的毛细血管,与心脏跳动同步的 自律运动将血液进行第二次调节,第二次灌注,所以在医学上把微循环比喻为人体的

14、“第二心脏” 。 (二)微循环的组成: 1、微动脉:是小动脉的末端部分,管壁有完整的弹力膜和数层平滑肌。平滑肌受神经 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平肘平滑肌就保持一定紧张度,维持血管壁的张力。由于平滑肌的舒缩 可调节微循环的血流量,所以,又称微动脉是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总闸门” 。 2、毛细血管:是指位于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由内皮细胞、基腹膜和外膜构成的微 细血管。真毛细血管相互交错、吻合呈网状,穿插于细胞之间,便于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3、微静脉:毛细血管最后汇流成微静脉。微静脉收集毛细血管网的血液。微静脉壁有 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是微循环的后闸门。 4、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是直接

15、连通微动静脉之间的口径较粗的毛细血管,经 常处于开放状态,可使微动脉血液迅速流入微静脉,通血毛细血管没有物质交换作用。骨骼、肌肉的微循环中这种通血毛细血管比较多。 5、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是存在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吻合支,其结构与 微动脉相似。管壁较厚、管腔较粗大。通常其壁的平滑肌,处于收缩状态。这种血管无物质 交换作用。平时这种血管内无血液流通,一旦开放将有较多血液从微动脉迅速流入微静脉。 人体皮肤的微循环中这类血管较多。 (三)微循环的特点: 1、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非常长,约 9-11 万公里,能绕地球两周半,分布在人体的各 个角落无处不有。 2、微循环的血管非常多,约有 300

16、 亿支。 3、微循环的血管的管壁非常薄,仅是普通白纸的百分之一,有利于物质交换和白细胞 出入,血管的通性大,无主动脉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4、管非常细,仅是人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5、微循环的两重性,微循环属于人体的循环系统,同时又属于人体的脏器系统,一旦 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直接导致脏器的损伤。 (四)微循环的功能: l、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给组织运来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水等,带走二氧化碳和 代谢产物。微循环是这些物质进行交换的唯一场所。 2、调节血流和血量。微循环的血管数量极多、容量很大、是个很大的贮血库。改变这 个血库的容血量,就可以调节全身的循环血量和静脉的回心血量。一旦因某些原因引起全身 微循环血管大量开放,将有大量血液淤积在微循环内,导致循环血量和回心血量减少,血压 下降。如不及时纠正,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微循环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