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喜剧小品的历史、赏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563905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剧、喜剧小品的历史、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话剧、喜剧小品的历史、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话剧、喜剧小品的历史、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话剧、喜剧小品的历史、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话剧、喜剧小品的历史、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话剧、喜剧小品的历史、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剧、喜剧小品的历史、赏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话剧、喜剧小品,一、什么是戏剧drama:剧本,剧本文学(强调文学)theatre:剧场中表演的戏剧(强调剧场)(shanghai theatre academy)1、定义:是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以表演为中心的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综合艺术。又称“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2、两个重要的概念:(1)戏剧冲突:戏剧作品中人与人之间或人的内心展开的矛盾斗争。戏剧作品总是由一个或多个戏剧冲突的提出、发展、解决而完成的。 (2)戏剧性:戏剧性是和戏剧冲突联系在一起的,戏剧性就在于紧张、深刻的冲突矛盾,“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性”。,二、戏剧的分类,内容性质分类

2、:悲剧、喜剧和正剧;表现手段分类: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结构形式分类:多幕剧、独幕剧;作品反映的时代:现代剧、历史剧;中国戏剧的两种主要类型:戏曲和话剧在西方,通常所说的戏剧一般指话剧;在中国,戏剧一般也指话剧,戏曲往往被称为传统戏剧。话剧和戏曲区别:话剧:写实性,表演上以写实的动作和对话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舞美写实的;剧本结构(锁闭式结构:俄狄浦斯王)戏曲:虚拟性、假定性、程式性,表演上“以歌舞演故事”,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舞美:一桌二椅,剧本结构(线式结构: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中国话剧的历史,(一)早期话剧文明戏话剧本来是一个西方的剧种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中

3、国,清政府风雨飘摇 。一些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西方,试图找到治疗中国社会的药方。 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戏曲舞台上上演的仍然是一些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一些人对戏曲不能反映现实的状况很不满,因此掀起了戏曲改良运动,创作了大量“时事新戏”:减少唱腔、穿时装。然而改良戏曲仍然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于是先进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西方戏剧。 西方戏剧最初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进入中国: 1、西方传教士和外国人进入中国聚居,他们业余演剧,在上海,他们甚至还建了一座现代剧场兰心大戏院,一些爱好中国人也去观看,比如早期话剧和早期电影的创始人郑正秋。 2、教会学校学生业余演剧,上海的圣约翰书院、南洋公学等,他们学的是改良戏曲,

4、代表人物有李叔同等人。,文明戏的诞生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等人在日本东京组织春柳社,通过日本新派剧学习了西方戏剧。1907年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在日本演出黑奴吁天录,这个戏运用了西方的分幕、倾向写实的动作和对话,男旦制。这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文明戏的诞生。 革命党人利用文明戏宣传革命:春柳社的经验传到上海,上海成立了很多剧社,最有名的是任天知在上海成立的进化团。进化团活动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的剧团,被革命党人作为宣传革命的有力工具,随着辛亥革命成功文明戏达到高潮。 商业演剧:辛亥革命失败后,1914年-1916年间,文明戏成为一些人谋生的手段,商业演剧很繁荣,在趣味上流于庸俗,1

5、917年之后衰落下去。文明戏的特点:是一种过渡状态的戏剧,具有西方话剧(分幕,倾向写实的动作和对话)和戏曲(男旦制,幕表制,角色分派制)的特点。,(二)现代话剧的形成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陈独秀等人为首的新文化人全盘否定传统戏曲,推崇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现实主义戏剧。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主张妇女解放、个性解放,最受当时知识青年的欢迎。 田汉、郭沫若在戏剧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出现了专门的话剧教育机构北京艺专。中国现代话剧形成。业余戏剧:从五四至三十年代中期以前,这阶段的话剧处于业余阶段。上海成立了现代话剧最早的剧社民众戏剧社,北京、上海、天津大中学校园演剧也很频繁。通过演剧,使大众对话剧这

6、一外来剧种有了认识。田汉的贡献:(1)戏剧活动家:主持上海艺术大学,成立南国社,演出他写作的剧本,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2)剧本文学:代表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取得很高的文学成就。,(三)现代话剧的成熟经过业余演剧,到了三十年代中期,中国话剧走向成熟标志是:(1)话剧文学创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A曹禺雷雨(日出、原野三部曲,此后的北京人、家)形式上:锁闭式结构,佳构剧思想上:反封建,个性解放主题(蘩漪这一半新不旧的人物)B夏衍上海屋檐下形式上:横截面式结构(以一家为主,同时写5家人的生活)主题上:政治化的内容,人生、人性的真实(2)演剧职业化:中国旅行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等剧团走向职业化。有

7、经济保障之后,编剧、演员、导演、舞美进步,雷雨(借鉴西方,自己创造)1、题材:家庭剧夫妻矛盾,父子冲突,母子兄妹乱伦、劳工冲突等 2、主题:反封建,颂扬个性解放 3、结构(讲故事的方法)锁闭式结构(俄狄浦斯王)把三十多年的故事锁闭在一天之内叙述出来。 故事从“危机点”上开始讲述。蘩漪已经难以忍受周朴园,周萍为了躲避她想到矿上去,蘩漪为了留住周萍请来四凤母亲。随着鲁妈登场,导致了剧情走向高潮和悲剧结局。剧本将周鲁两家长达30多年的纠葛,以及蘩漪和周萍关系的前因后果全部集中在一天之内加以叙述。在表示蘩漪、周朴园和周萍这个当前主要冲突的同时,将几组次要矛盾穿插其间。过去的戏和当前的戏紧密交织在一起。

8、人物前史逐步揭露,有力推动当前动作的发展,使戏剧走向高潮。情节紧张曲折,冲突尖锐激烈。4、人物: 蘩漪,半新半旧,母亲不像母亲、情人不像情人,雷雨性格 周朴园、周萍,上海屋檐下(契可夫海鸥、樱桃园,静剧)1、小市民生活2、横断面式结构:不是围绕一个完整故事、一对主要冲突展开情节。而是同时描写5家故事,相互交织。杨彩玉、林志成、匡复3、很少表现人物直接、外在冲突,着重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四)战火中的兴盛抗战时期到建国前,中国现代话剧走向繁荣。当时有两大戏剧中心:上海和重庆,商业演剧都很兴盛(五)新中国戏剧(1949-1976) 高度政治化,请苏联专家指导。 普及,大中城市都有话剧院。 现实主义

9、话剧的巅峰之作:老舍的茶馆形式上:串珠式结构,三幕分别写清末、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发生在一个茶馆里社会图景。主题上:社会越来越黑暗,老百姓越来越生活困苦,只有新中国才可以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六)新时期戏剧 (1)揭露四人帮, 反思文革的现实主义戏剧:于无声处、报春花等。(2)探索戏剧:引进西方现代派戏剧的手法,学习戏曲,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打破长期以来的写实方式。北京:孟京辉80年代代表作:现实主义借鉴了现代主义A锦云的狗儿爷涅槃,理想是成为地主,分了地主家房子。左的思想对农民的伤害,社会变革对农民的思想冲击。B徐晓钟、陈子度的桑树坪纪事,农民的愚昧。80年代年代中期以后,小剧场

10、戏剧逐渐兴起,话剧进入多样化发展阶段。,戏剧小品中的喜剧小品一、戏剧小品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小品的定义没有达成共识。小品是从独幕剧中脱胎而来的,它是一个故事情节完整的片段的戏剧,一般由5、6个场面(不超过10个)组成,演出时间15分钟左右,字数四五千字。戏剧的构造:一级构造:全剧二级构造:幕三级构造:片段(场面构成的,场面是戏剧最基本的单位,随着人物上下场,时间推移、地点的变化,场面不断转化),二、小品产生背景和分期,产生背景:1、进入80带不久,人们厌倦了刻板的现实主义话剧,话剧出现危机。“观众退场,作者转行,演员改行”2、大众文化萌芽,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曲,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小说,欧美

11、摇滚、港台、西方电影进入国内,人们的审美观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话剧分化为两种形态: 一是小剧场化,即形成小剧场戏剧; 二是小品化,即形成戏剧小品。分期:萌芽:影视学院的教学小品(一)形成期:电视与小品结缘(1983年198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戏剧类刊物登载剧本。剧本一般没什么社会意义,以演员表演取胜。(二)繁荣期:戏剧小品的风格化和个性化(1987年2000年);各种小品大赛,成为春晚的重头戏。方言小品出现,东北、西北、天津、军队,多个黄金搭档(赵本山、宋丹丹、高秀敏、范伟;黄宏、宋丹丹;赵丽蓉、巩汉林;郭达、蔡明)(三)徘徊期:戏剧小品期待突破(2000年 至今)。,三、朱时茂、陈

12、佩斯时代(80年代)代表作品: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王爷与邮差 等。特点:1、情节比较简单,主要靠演员出色的表演取胜。他们的小品情节比较单纯,如吃面条讲述一个电影导演反复指导拍摄一个临时演员吃面的镜头,直到吃完一整桶面也没拍摄成功的故事。台词只有“你着什么急嘛!你等我一会嘛!”这么简单的两句。2、在角色设置上,根据演员的自身特点,往往设置两个极具反差的喜剧性人物。如导演/演员、小商贩/执法人员、主角/配角、警察/小偷、王爷/奴才、姐夫/小舅子。在人物形象上,陈佩斯一贯是狡猾、灵活、滑稽的反面形象,或是不入流的临时演员,或是光头小偷,或是自以为是的配角;朱时茂则一直是有身

13、份有地位、有文化有知识的正直、严肃、木讷形象。两个人在形象和性格上极富喜剧性。3、他们的小品大多不反映宏大的社会主题,喜欢对人性的某些缺点和生活中的不和谐进行温和的讽刺。4、从审美属性上讲,他们的戏剧小品属于极具闹剧风格的喜剧小品 ,极具滑稽和幽默。,四、赵本山时代 赵本山是原本是民间艺人,1990年登上了春晚舞台,除1994年以外,每年都上春晚。赵本山成为亿万观众对春晚最大的期。和他搭档的有宋丹丹、高秀敏、范伟、小沈阳等徒弟们。他的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卖拐”三部曲(卖拐、卖车、功夫),“实话实说”系列(说事、火炬手、昨天、今天、明天)、不差钱、同桌的你等。这些个小品都获得

14、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成为当代喜剧小品的典范之作。特点:1、农民形象塑造。他扮演的角色多是朴实幽默的农民或狡猾的小人物(包鱼塘的、征婚的、模特队领队、奥运观众代表、送水的),特别的服装(帽子、中山装)、动作(假摔),表现了下层人民原生态的生活。,2、个性化的语言:俏皮、机智、幽默、讽刺、夸张(对二人转的借鉴)风趣的俗语、熟语、歇后语:耗子给猫当三陪挣钱不要命了,“完了,你让我玩鱼塘行,让我说语言好比”高秀敏:“比啥呀?”赵本山:“蛤蟆蜍子去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岔根本劈不开腿;大马猴穿旗袍根本看不出美;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就够不着嘴。”惯用语:说他小舅子“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创造时尚

15、的流行语:红高粱模特队“猫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太有才了”、套用歌曲:拜年用彭丽媛的父老相亲;昨天、今天、明天那英、王菲的相约九八,3、突出喜剧“不协调”的特征(1)身份与行为的不协调,挖出可笑因素。赵本山善于利用人物的身份与行为的不谐调直接讽刺社会的不良现象,如小品办班中,赵本山饰演的木匠,根本不懂音乐,更谈不上拉小提琴,他居然心血来潮打出广告,办小提琴班。说事中农村老太太白云大妈自我吹嘘是名人,签名售书月子讽刺名人出书。(2)人物与人物之间不协调。红高粱模特队,农民与模特领队,行动语言都不协调,赵本山与范伟教练说的是俗、雅两套语言系统、做的是劳动和模特两套动作。产生笑料。(3)故事情节的不协调。经常运用故事情节的突转变化来造成喜剧效果,其中有许多“包袱”属于不协调的范畴,引人发笑。由怕干部到由长辈自居,上炕喝酒,叫人小名“二胖子”。知道乡长升迁为县长后,从炕上摔下来。说事黑土老是给白云拆台。当谈到月子(二)即将出版时,大爷顺着大妈说:“那这话是真,那憋得是相当难受啊。那村长天天上俺家等着去,说可别让你媳妇到处乱走了,赶紧写月子(二)吧。”直到这时,白云都以为这次黑土终于帮她“出名”了,配合得很默契,所以微笑而满意地频频点头,可这时话锋一转,黑土说“村头厕所可没纸了”,简短的几句台词就完成了设包袱、抖包袱的过程,收到狂欢的喜剧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