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爱打开心灵的窗户——心理行为偏差案例辅导报告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62431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关爱打开心灵的窗户——心理行为偏差案例辅导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用关爱打开心灵的窗户——心理行为偏差案例辅导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用关爱打开心灵的窗户——心理行为偏差案例辅导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用关爱打开心灵的窗户——心理行为偏差案例辅导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用关爱打开心灵的窗户——心理行为偏差案例辅导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关爱打开心灵的窗户——心理行为偏差案例辅导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关爱打开心灵的窗户——心理行为偏差案例辅导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关爱打开心灵的窗户用关爱打开心灵的窗户心理行为偏差案例辅导报告心理行为偏差案例辅导报告用关爱打开心灵的窗户心理行为偏差案例辅导报告【摘要】存在偏差心理的学生,会在生活、学习、交往等表现出相应的偏差行为。本报告主要阐述对一例在学习、情绪、个性、交往等方面出现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心理探并论述如何有针对性的采用认知法、环境熏陶法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辅导,取得了良好效果的过程。【关键词】心理行为偏差 案例 辅导报告学校是培养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场所。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目标。初中是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总有一

2、些心理行为偏差学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辅导,将对学生的发展进步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排除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资本资料:(一)求助者基本情况:张佳佳,女,16 岁,汉族,临水中心学校九年级在读学生。身体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性格不稳定,娇气,有点偏激,在学校多次与其它女生闹矛盾,社会适应能力弱,学习成绩较好。 。其父母在外务工, ,家中有一个弟弟,弟弟常年留守,其本人在小学六年级之前,跟随父母,深受父母很家庭长辈的喜爱,可以说有溺爱现象。自从读中学七年级开

3、始,逐渐有偏差心理行为倾向,以后愈发突出。(二)求助者自述:求助者主诉:烦躁、情绪不稳定、猜疑、离群、不善于人际交往。个人陈述:我是个在任何地方都不收人欢迎的孩子,我的快乐只是我的外表。我没有朋友也怕别人知道我真实的想法。自从我转回老家读书后,我失去了我在外的,唯一的好朋友。当初我并不在乎,现在就快要毕业了,我想给大家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与同学开口言和,请老师帮帮我。(三)辅导员观察和他人反映:我在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中发现求助者的思维基本正常,情绪时低落时高涨,言语表达清晰,语速较快,在与人特别是老师交谈时眼睛不敢正视对方,有些撒娇的样子。求助者的父母说她在家里,不会与家里成员友

4、好相处,做事不主动, ,头脑灵活但是遇事容易钻牛角尖。班主任和授老师认为她上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发愣或做小动作,学习成绩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为此,班土任老师曾将她的座位调到最前面,但是效果不大。部分老师对她的印象较深,言谈中对她还是抱有希望得。许多同学认为她特怪,经常与人闹别扭,并老是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心理不正常, “顽固不化,无药可救”,不愿和她在一起,有的经常拿她开玩笑。二、问题评估:通过求助者的自述和一段时间的观察,可以判断她有较强的自闭和自负心理,这与她本人的个性特点有点偏激,以及从小在家里的娇惯有较大的关系;在家里的人缘不善和她在学校与人的交往能力缺乏以至人际不善也使她有严重的交往障碍

5、心理;缺乏朋友,使她很孤独,希望与人友好相处,但却不懂如何与人交往,常常碰壁和产生矛盾使她不断的封闭自己,逐渐表现出自闭的心理倾向;学习父母有情绪化,想学好但又坚持不长,考试临阵磨枪,从而引发了很多相应的偏差行为三、辅导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我邀请求助者的父母和班主任前商定心理辅导原则:将求助着者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学习放在第二位,必要时考虑请假休息一小段时问。意见达成一致后,确定辅导目标如下: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改善情绪状态和人际关系,端正学习态度,使其保持良好的心境,进而有相应的良好行为。终极目标和长远目标:帮助求助者提高认识,建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会正确归因,形成正确的

6、自我意识,完善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四、辅导方案:(一)辅导方法:1、认知法:针对求助者自负、人际障碍等情况,通过谈话法的交流过程使求助者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理解和包容,学会接纳自己和悦纳别人。2、宣泄法:启发求助者将自己内心的苦闷诉说出;建议她多主动参加学校的活动,自己多做活动,如跑步、听音乐,使自己心情轻松。3、环境熏陶法:要求班主任特别是家长尽量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创设融洽的心理交流环境,摒弃溺爱的做法。(二)基本原则:尊重信任,唤起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应当尊重、信任求助者,唤起她

7、的自尊心,培植自信心。对求助者的各种情感障碍要有充分的估计,深入分析成因,进行引导,以丰富的感情、坚强的毅力帮助求助者排遣和消除消极情绪,促使她走出认识的误区和盲区。(三)时间安排:时间初定为 16 周,辅导过程视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时间安排先密后疏,开始的 10 周内每周一次,后几周每两三周一次五、辅导过程:1 主要是面谈交流。初次见面我以朋友角色亲切出现在她的面前,要求她把自己想说的事情毫不顾忌的说出,而我是“热心听众”,让她在倾诉中尽情的倾泻感情,我不断给以理解、同情。在取得其信任后,告诉她对问题要进行正确归因,不要老把不良行为的发展归于外因,应多从自身找原因;要多阅读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

8、育的书籍,以“心药”治“心病”;正确对待同学的议论和教师的引导,敢于和善于面对问题,认识到“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逐步克服自负、焦躁、敌对的心理。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引导,她逐渐能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准备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问题。2 是取得其家长的积极配合。通过面谈和电话联系的方式,向家长通报辅导方案和进程,要求其家长与学校配合,保持步调一致,引导家长采取相应对策(营造良好氛围、给予充分关爱、满足合理要求) ,使其在家中找回自尊和自信,从而在学校和社会能推而广之。同时争取能够得到其他老师的配合。我与其班主任和有关老师交流求助者的具体情况,探讨教育转化方案,希望教师能多关心她,及时

9、肯定她的微小进步,为其创造在群体中展现自我的机会。再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协调同学与求助者的关系。让班主任教育班里同学伸出温暖的手扶她一把,克服讨厌、排斥她的情绪,并给予关心、理解、帮助,呼吁大家用高尚的人格使“离群孤雁”重回大集体,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教育她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启发求助者将自己内心的苦闷诉说出,如果想哭就哭出;建议她多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主动和同学交流,在参加活动中消除“负积累”、积累“正能量”,养成健康的情感。六、辅导效果评估: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求助者的偏差心理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很好的辅导效果,主要表现在:1端正了学习态度,成绩有一定的进步,学习信心增大了很多。

10、有的科目还取得较高的分数,虽然总体成绩还偏低,但求助者的考试焦虑感基本上消失了,自负现象不存在了,信心增大了很多。2交往能力明显提高,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明显改善。到了九年级下半学期,不再与同学有闹矛盾的现象,能主动与人交流交往,共同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也基本能接受她。3思维变得开阔,心态趋于平和。求助者现在看问题己不再老是钻“死胡同”,而是能从多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并以比较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和未,原有的猜疑心、自卑感、烦躁感减少了很多,整个人变得活泼开朗、自信得多。4在家里的地位能摆正。通过前阶段的配合教育,家长也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并相应改正一些错误做法,设法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

11、她很多的关心和爱护,让求助者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家庭温暖七、总结: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 ”从本例的实践中我认识到,育人的关键是“心灵感化”,以情感人、以事励人,才能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纠正学生的心理行为偏差,必须引导他们在家人、老师、同学的理解、尊重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发挥自身的潜能,逐渐消除自卑的心理,恢复自信心,让暂时落后的他们在美好的前景中抬起头。只有这样做,我们的教育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参考献】:1王旭飞,高岩著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辽宁: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p312p3202冯晓宪,肖建宗关爱与沟通:青年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p2p2643叶怀潮关爱与沟通:克服焦虑,完善自我心理辅导案例报告 考试周刊,2007,(49),p173p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