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下_互动_的现实处境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5562367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网融合下_互动_的现实处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网融合下_互动_的现实处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网融合下_互动_的现实处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网融合下_互动_的现实处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网融合下_互动_的现实处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ONTEMPORARY TV65C ontemporary TV 管理与产业刘 娜2010年6月6日, 国家三网融合协 调小组会议敲定三网融合试点方案。 6月30日, 第一批包括北京、 上海在内 的10个试点城市名单公布。 三网融合 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这份名为 三 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文件最终 明确之前, 相关利益部门争夺的核心 部分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 理由广电总局负责。 广电总局将负责 IPTV(网络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 管理, 包括EPG计费管理、 通过有线 网开展完整的互联网接入、 数据传送 和IP电话业务。一、 三网融合的技术路线 自从2001年3月15日通过的十五

2、 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 即促进电信、 电视、 计算机三网融合, 这项工作已经过去了9年。 2010年1月 13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 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加快推进电信 网、 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会议上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 根 据这张时间表, 三网融合的进程分为 两步: 第一步是从2010年至2012年, 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 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 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第二步 是从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 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 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 络产业格局。 三网融合通过技术改造,使电信

3、网、 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不仅能 实现技术层面上的一致,做到互联 互通、 无缝覆盖,而且能够提供包括 语音、 数据、 图像等综合内容层面上 的多媒体通信业务, 并最终走向行业 管制、 政策制定的一致。 由于三网融 合能有效地实现无限传输数据的共 享,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因此自提 出后被公认是大势所趋。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 和普及, 加上3G牌照发放的因素, 2008年5月2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 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联合 发布 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 告 , 鼓励中国6家基础电信运营商重组, 揭开了三网融合中基础电信运营 商的改革重组。 经过此次重组, 目前 国内形

4、成了三大电信运营商三足鼎立 的状态。 这意味着电信网和互联网已 经融合, 剩下的就是电信网和广电网 的融合。 但是, 电信网和广电网的融合进 展速度却是很缓慢, 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广电和电信在相互进入对方业务 的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 双方各自的 优势很明显, 广电的优势在于内容制 作, 而电信的优势在规模和市场化程 度。 这次的试点方案明确了广电总局 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 理, 同时还可以通过有线网开展完整三网融合下“互动” 的现实处境C ontemporary TV CONTEMPORARY TV66管理与产业的互联网接入、 数据传送和IP电话业 务, 使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开

5、始突 破传统的单向度、 点面传播的途径。 面对互联网的兴起带来的受众大量 流失, 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可以拥有 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三网融合下的 电视, 也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 视, 它将成为电视、 电脑和手机的混 合体。 作为传统传播媒介的代表, 电 视开始全面兼容新媒体的所有优势, 摆脱传统的点面单向传播的模式, 使 点对点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 即时互 动成为这种模式转变中亟待开发的 领域。 电视面临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 冲击, 是所有传统大众媒介共同面对 的一个问题。 借鉴互联网的长处弥补 传统大众媒介无法回避的缺乏信息 回路的短处, 互动成为几乎所有大众 媒介发展的新方向。 现在处于主

6、流地 位的电视, 除去维持传统节目内容制 作上的优势外, 增强互动性成为电视 面对互联网冲击的希望。 但是, 即便 是对于最先开始提供互动可能的互 联网来说, 互动这个双向传播途径的 开发也仍然处在探索阶段。 互动电视 要更好地找到发展的空间, 必须对电 视互动项目以及互联网互动项目的开 发现状做出深刻地分析, 三网融合下 的电视才可能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发展。二、 电视和互联网“互动”的 状况 目前, 具有一定互动特性的电视 产品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电 视的形态, 但是受众主动控制的体现 正在一步步地加强。 凭借数字机顶 盒, 握在受众手里的遥控器掌控着电 视的开关、 频道的选择, 并逐

7、渐开始 掌握播放的进程、 调动相关的文字 资料, 甚至开始影响节目的走向与决 定最终的结局 (比如 超级女声 最 后的胜负取决于场外支持短信的数 量) 。 选择机会的增多, 无疑给受众 带来了更多的控制自由, 将受众从单一的接受地位中解脱出来。 然而这种 解放程度相比于互动可能提供的空 间而言也才刚刚开始。三、 VOD与视频网站 目前, 有线电视公司及卫星广播 业者提供的新型视频解码器, 已经具 备最起码的一些互动功能。 如在节目 播出中观众视需要可随时显示节目指 南; 观众可点播想看的电影, 并且在 观赏中可以暂停、 倒退、 快进及重放; 在对体育比赛和文娱演出直播时, 观众可随时调阅球星、

8、 明星的相关 信息等互动功能。 这些功能在已经非 常普及的VCDDVD上早就得到了实 现。 在影碟提供的菜单中, 可以选择 从哪一段开始观看, 在观看时可以选 择快进、 慢放等功能, 实现对播放进 度的控制。 现在最吸引人的视频点播 (VOD) 相比于这些视频播放工具, 其意义并没有超出, VOD可以做到 的, 这些视频播放工具都可以做到, 而且可以用更廉价的投入方式做到。 从总体而言, 视频点播主要构成一个 巨大的节目资源库和一个方便的选择 工具。 相比于传统电视, 它最大的优 势就是在于由观众自己而不是由传者 (电视台) 决定在什么时候看什么节 目, 打破了电视的线性传播。 但是就 所看的

9、内容而言, 观众仍然只是一个 被动的接收者, 以往电视存在的所有 无法解决的问题依然如故。 观众只是 有了接受一定信息的时间选择权, 其 参与性刚刚涉及到。 电视台所提供的 互动节目内容和传统的电视节目并没 有多大的区别, 依然是以信息成品的 形式传递给观众。 现在所有的以互动 名义提供给观众的电视节目, 从本质 上而言依然是传统的节目内容。 目前, 互联网最火的视频点播 网站虽然也没有摆脱上述问题, 但是 它的迅速发展说明它们在既有模式 上已经比电视视频点播 (VOD) 做得 更好。 在有效解决版权、 带宽等问题 后, 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看电影、 电 视剧的第一选择不再是电视, 而是视频网站

10、。 2009年, 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 研究报告显示, 截止到2009年底, 中 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4亿, 其 中近4000万用户为只在网上看视频, 成为网络视频独占用户。 66.8%的网 络视频用户表示与以往相比, 观看 电视的时间明显减少, 23.7%的用户 表示基本不通过使用电视收看电视 台的节目。 超过半数的视频网站用户 认同对互联网的依赖要超过电视。 电 影、 电视剧是网络视频用户最为喜爱 的内容类型, 分别以77%和70.5%的 比例位居前列。 73%的受访者在获知 热播影视剧的信息后, 会选择去网上 寻找相关视频观看。 自主性更强, 成 为用户选择网络视频而不是电视的 主

11、要原因。 目前,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 呈现出年轻化、 城镇化和高学历的特 征, 而且男性用户高于女性用户。 关于中国网络视频用户的调查 数据说明, 在依靠数字机顶盒实现的 视频点播, 无论是在便捷性和性价比 上都无法与网络视频相比。 原因在于 在视频点播中, 互联网给予了用户更 多的主动、 便利而且廉价的选择性。 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准确快捷地 找到相对应的视频资源, 而且这种资 源绝大多数还是免费的。 正是因为看到了网络视频业务 的巨大潜力, 各大电视台开始通过打 包自己的节目资源开设网络电视台。 如中央电视台打造的CNTV (中国网 络电视台) , 就是电视台开始发展视 频网站的重要标志。

12、2010年5月7日, CNTV获得了第一张互联网电视牌 照, 之后上海万广 、 杭州华数相继获 得该种牌照。 这既是开拓互联网试点 市场的前奏, 也是广电总局通过持牌 的厂商对互联网内容传输实现有效 控制的手段。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视 频网站之所以得到迅速扩张, 除了依 靠电影、 电视剧视频点播以外, 原创 的视频作品分享也是一个重要的组CONTEMPORARY TV67C ontemporary TV 管理与产业成部分。 随着手机等移动便携影像记 录工具的普及, 视频拍摄的门槛大 幅降低, 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地进行影 像记录。 宽带的普及使得影像传播变 得十分简单, 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

13、以 成为影像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由于 互联网将大众传播和通过聊天工具 等形成的人际传播进行效果叠加, 使 得原创视频的分享成为网络视频用 户的一个重要选择。 原创视频可能更 具时效性(如许多灾难发生现场的 视频多来源于此) 、 娱乐性。 同时, 它 完全打破了原来电视台在视频采集 和传播上的垄断, 并且能够迅速根据 网络跟贴的方式收到及时的反馈, 创 作上的互动参与性大大强于传统的 电视节目。四、 传统电视节目和新媒体艺 术的开发 传统的电视节目也在互动性的 开发上进行摸索。 事实证明, 观众对 于电视节目参与性的每一次加强, 带 来的都是收视率的提升。 例如 超级 女声 , 观众不仅仅处于观

14、的地位, 他 们还可以成为节目的主角, 并能够控 制比赛的最终结果。 除此之外, 电视 节目在尝试让受众参加节目制作方面 也有试水。 如 讲述 等DV制作的栏 目, 鼓励非专业人士拿非专业摄像机 拍摄节目, 但参与者的作品还必须通 过电视台的审查。 这与互联网上普通 民众用手机拍摄并上传的视频比较, 无疑受限条件更多, 互动性更差。 现在, 电视在互动性的开拓上并 没有走得太远, 观众主动选择的范围 仍然被牢牢地限定在决定播放时间、 播放进程等方面。 有限的参与性使观 众不可能获得平等的交流地位; 观众 的选择虽然可能得到立刻反馈, 但是 由于选择范围极其有限, 所以实时反 馈并不可能带来交流

15、的快感; 自身的 信息需求也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 现 在, 互动电视提供的主动参与程度无 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不高, 无法 激起人们的参与欲望, 缺乏吸引力,仍然属于比较低层次的互动, 还有很 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实验, 并不是没有人对传统 电视节目进行互动性的探索, 我们很 容易在网上或一些交流会上看到这 些作品的展示。 虽然这种形式的作品 还处于实验的阶段, 并常常被人们打 上 “新媒体艺术” 的标签, 但是对于 何为新媒体艺术的问题, 我们无法得 到言之确凿的定义。 我们所期待的新媒体艺术应该 是相对于传统的电视节目更具有主 动参与性, 也就是更具有互动性和连 结性。 在互动的层次上,

16、 它不仅仅提 供可以对整个传播时间、 传播进程进 行控制, 同时还能使受众的参与性扩 展到传播的各个环节, 也就是 “让观 者参与了新影像、 新经验以及新思维 的创造” , 形成高层次的互动。 但从目 前我们能看到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看 来,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作品都没有出 现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这关键还是 在于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者不能摆脱 传统创作模式的限定, 无法给受众提 供一个开放的便于参与的方式或结 构。 同时对于互动性的认识还没有深 入到平等交流的层次, 所以原则上受 众的参与仍然是在设计者的引导下 进行的。 受众的参与也无法起到改变 作品的影像、 造型甚至意义的作用。 新媒体艺术以其广阔的包容性 而造就了它强大的可塑性, 然而它本 身提供的太多的可能性在现有实践 中表现不多, 这不仅存在技术上的限 制, 更多的是原有创作观念的藩篱还 没有被打破。 这种束缚表现在对于 互动性的开发上。 原有观念中对于 观者地位、 作用的定位, 使新媒体艺 术作品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参与 机会和参与余地, 他们仍然仅仅作为 “观” 者而存在, 这有悖于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