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导学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61346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导学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导学案导学案三大段 一中心 五环节 高效堂导学案制作人: 修改人: 审核人:班级: 姓名: 组名: 题第二第 1 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法,掌握胶体的概念、重要性质及应用,掌握 Fe(H)3 胶体的制备方法。3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复习有关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法,掌握胶体的概念、重要性质及应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

2、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总结能力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基本概念。学法指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学 习 过 程一自主探究问题发现自我检测:问题:你存在的问题:二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知识点的学习第二第 1 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解读 1 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 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法,掌握胶体的概念、重要性质及应用,掌握 Fe(H)3 胶体的制备方法。3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

3、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_、_或_构成的。(2)元素:具有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 的纯净物。化合物: 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元素以_形式存在的状态。 化合态:元素以_形式存在的状态。()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同素异形体( 1)_ _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原子个数不同,如 2 和 3;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_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_变化。3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_。(2)混合物:_。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出理由。元素在自然界

4、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质量几乎相等。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 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粒子。2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吗?考点二 物质的分类思想1简单分类法概述(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2)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_”进行, “_”不同,分类方法也不相同。2分类法 常用的两种是_法和_法。由于物质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

5、准,也就是说对某一物质而言就可以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对于下列几种盐:Na2S4、Na23、Nal、2S4、23、l,你认为可怎样进行分类?(1)对物质分类时必须指明分类的依据,如(2)熟记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4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 按反应中 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 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 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 注意 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 n27 为酸性氧化物、Al23 为两性氧化物、Na22 为过氧化物)。

6、(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 n2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 Si2、Fe23)。3判 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Na2 和 Na22 均能与 H2 反应生成 NaH,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4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H2、HH、

7、u2(H)23 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BHl、H2S4(浓)、HN3 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HF、H3H、H3H2H 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DHH、H23、H2S4 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下表中每组均有 4 个选项,请从中挑选出 1 个选项,它跟另 3个选项属于不同的分类,请将挑选出的选项的序号及挑选依据填入下表:组别备选项挑出选项序号挑选依据(1)AS2 BI Fe DS24(2)AHl B2 NH3 Da(3)A 蒸馏 B分液蒸发 D中和6(1)如果按照某种标准能将 FeS4、Na2S3、N 划归为同一类物质,则下列物质中也能划归为此类物质的是_。An4 BAl2(S4)

8、3l3D2HP4(2)现有下列五种气体:H2、2、N、NH3、N2,以上气体的制备反应中,有一反应在原理上与其他反应都不能归为同一类型,请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_。考点三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转化关系特别提醒 物质之间是否反应,不仅与物质结构、性质有关,而且与物质所在环境有关,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要注意通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在每条通性之外都存在个性。备考时,注意掌握化学中Na、g、Al、Fe、u、 、Si、N、S、l 等常见元素的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每一步关系中各种可能的变化方式和方法,归纳总结物质之间不能转化的情形。7根据 Na、S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类别

9、,完成下列标号的化学方程式。上述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_8下列各组物质依次满足如图所示转化关系的是(图中箭头表示一步转化)( )AbdSiSi2H2Si3Na2Si3AlAll3NaAl2Al(H)3uuu(H)2uS4NaNaHNa23NaH3A B D9下表有三组物质,每组均有甲、乙、丙三种物质(酸、碱、盐均为溶液)。第组第组第组甲 Bal2Feu(N3)2乙 Fe232S4H2S4丙 gNaHgl2根据该表回答问题:(1)第组中有一种物质能与第_组中的所有物质反应,这种物质是_。(2)不跟第组任何物质发生反应的第_组物质中的_,但能与第组中所有物质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

10、考点四 胶体、分散系1分散系(1)概念:_所得到的体系。(2)分类:2胶体的性质:shulihuanetshulihuanet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的侧面可看见胶体中有_,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这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在实验室里可利用该性质鉴别胶体和溶液。3Fe(H)3 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停止加热,即制得 Fe(H)3 胶体,化学方程式为_。特别提醒 (1)胶体分类液溶胶(分散剂为液体)固溶胶(分散剂为固体)气溶胶(分散剂为气体)(2)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胶体粒子的直径在 1100 n 之间,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

11、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10胶体是否一定是液态?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1根据所学内容填写下表空白: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分散质微粒成分离子或小分子大分子或分子集合体大量分子集合体外观特征稳定性较稳定不稳定,静置有沉淀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分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悬浊液、乳浊液实例食盐水、蔗糖溶液 Fe(H)3 胶体泥水12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 1100 n 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是溶液 是胶体 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能透过滤纸 不能透过滤纸 静置后,会析

12、出黑色沉淀A B D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应注意: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吸附、盐析、金属导电、焰色反应、电离等都归为物理变化,脱水、蛋白质变性、水解、同素异形体互变、电解、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等都归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点内容如下图所示。特别提醒 (1)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金属熔化、Nal 溶于水、Nal 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 Hl 气体等中虽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但仍属于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3)化学变化研究的前提是原子核不变。核裂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不属于化学变化。【例 1】 物质的变化千奇百怪,但概括起就两大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化学键破坏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B发生了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有气泡产生或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