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560326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上)摘要: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火爆,是 2006 年最引人瞩目的新闻事件之一。郭德纲打着传统相声的旗号,调用了各种“传统”的手段,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声发展史上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传统,传统是动态的不是僵化的,传统是在适应中生存的。聪明的商家总是善于利用流行话语的市场效应进行商业包装,郭德纲所谓的传统相声本质上是一种迎合流行话语的市场策略传统话语的流行,有其民俗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背景,当传统的弘扬与民族情绪结盟的时候,许多想像的民族传统就被挖掘、被修正、被发明了。当下的传统话语只是一种轮回的流行话语,回归传统不是必然的济世良药;郭

2、德纲的成功只是个人的成功,而不是相声的成功,相声“回归剧场”不是草根阶层的胜利,而是愤青和有闲阶层的胜利。2006 年 11 月 4 日凌晨 2 时 45 分,随着长达 7 个多小时“相声接力跑”的结束,持续了 6 天的德云社 10 周年庆典也终于在北京民族宫剧场落下帷幕。演出结束时,德云社班主郭德纲紧抱双拳,在台上来来去去走了好几个回合,整个谢幕过程持续了 20 多分钟,直到凌晨 3 点,还有近千名观众磨磨蹭蹭不肯散去。事后,有网友使用了“空前绝后”来形容这一相声专场的火爆。网友“北京的秋天”说:“很久没有因为一场演出感动过了,很久没有因为感动而掉过泪了。但是昨晚,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最后

3、的 20 分钟,是在泪水、硬咽、欢笑与热烈的掌声中度过的。7 个半小时,德云社 7 个半小时的演出,创造了一个历史的神话。这在相声界,不,岂止是相声界,应该是整个文艺界体育界等等等等演出中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交口称赞郭德纲复兴了传统相声。如果用“郭德纲”加“传统相声”在百度搜索一下,可以在 0.01 秒之内搜出相关网页约 95 500篇(截止德云社 10 周年大庆日),各种媒体充斥着这样的文章标题:郭德纲相声:传统的胜利、草根名角儿郭德纲火爆京城,致力复兴传统相声、贫嘴郭德纲惹火传统相声、久违的感动和欢笑郭德纲的传统相声任何存在,都是多种“必然因素”作用之下的“偶然现

4、象”。分析郭德纲的走红,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原因,比如“歌颂相声”与“教育相声”等主流相声的没落,“草根文化”的崛起、审美风潮的转向、郭德纲本人的不懈努力及其相声基本功的扎实、郭德纲营销策略的成功,等等。应该说,每一种分析都有其道理,正如一辆汽车之所以能跑起来,既使用了发动机,也使用了连动装置,还使用了轴承与车轮。本文所讨论的是,郭德纲如何巧妙地利用“传统”这一方兴未艾的主流话语,为自己的剧场相声争取主流地位。一、“从前”与“现在”的 PK2006 年的中秋节,有一条原创自刘宗迪的“短信”在手机用户中广为流传:中秋节了,别忘了给孩子们讲讲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事那时候天还是蓝的水也是绿的庄稼是长在地

5、里的猪肉是可以放心吃的耗子还是怕猫的法庭是讲理的结婚是要先谈恋爱的理发店是只管理发的药是可以治病的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这是一首非常漂亮的浪漫主义现代诗。诗中先验地预设了一对“从前”和“现在”的矛盾。“从前”是传统的、浪漫的、美丽的,而“现在”则是浮躁的、世俗的、丑陋的。这种预设本身就可以视为一种“传统”。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不是今天才生产出来的新概念。借助“从前”来发泄对于“现在”的不满,是从孔老夫子以来就屡试不爽的针贬时弊的重要手段。如此推算下来,尧舜以降,人心每况愈下,社会日益恶化,一路恶化到今天,世界应该早成一堆烂泥了。当郭德纲高举着“传统相声”这面大旗的时候,他显然使用了“颂古非今

6、”的策略来结盟大众。郭德纲的代表作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中有这么一段:有人说了:抛弃传统相声。这就值左右开弓一千四百个大嘴巴!(观众笑声)真的。(观众鼓掌)有相声大腕儿说过:“我们宁要不完善的新,也不要完善的旧。”这是糊涂。无知者无畏。由打清末到现在一百多年,这么多老先生把中国语言里边能够构成包袱笑料的技巧都提炼出来摆在这了,你无论说什么笑话,这里边能给你找出来,你用的是这个方法,你用的是那个方法。有现成的你不用,你非得抛开了,单凭你一个人,你干得过一百多年这么些老前辈的智慧吗?你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好比说厨师炒菜,你可以发明新的菜,但最起码你得知道什么叫炒勺哪个叫漏勺,你拿着痰桶炒菜说是革新,那他

7、娘的谁敢吃啊?(观众笑声/喝彩/掌声)这样一批无知的相声演员,无能的艺术家们,应该对今天相声尴尬的处境负最大的责任!不是我咬牙切齿声嘶力竭,我愿意相声好!茶馆里有这么句话:“我爱大清国,我怕他完了!”我同样用这句话:我爱相声,我怕他完了!我爱他,谁爱我啊?(观众喝彩/鼓掌)这话说得很精彩,也很有煽动性。可是,同样这些话如果放在 20 年前,恐怕更多是讥讽而不是掌声。大众的价值观念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着的,在那个举国上下汹涌着改革浪潮的年代,谁要是翻唱传统的颂歌,同时还想获得满堂喝彩,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毕竟时代不同了,改革开放的新鲜劲己经过去,当今社会的思想潮流己经转向了对传统的怀念。那些荒诞岁

8、月中的陈词滥调、旋律古板的革命老歌尚且被当作时髦小曲翻唱如新,更何况传统相声这种“体现了民族文化草根性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德纲选择了以“传统”作为自己的营销策略。他高举“传统”的大旗,身披“非著名相声演员”的坚韧铠甲,摆出一副破釜沉舟的英勇姿态,毅然决然地向主流相 声界提出了挑战。他以一种反主流、反权威的草根姿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源自传统的、来自民间的“正宗相声”监护人。这一“非著名”的、“传统”的草根形象 热烈地迎合了时代的主流话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借助于“从前”的号召力,郭德纲周围迅速聚集起一个庞大的“钢丝”(郭德纲 fans 的自称)群。二、相声界族谱既然要拿“从前”与“

9、现在”进行 PK,那还是从“从前”说起吧,看看“从前”到底都有些什么样的相声传统。许多学者考证相声乃是由宋代“像生”发展而来,经历了“像生像声相声”的发展变化过程;有些学者则因为宋代前己经有了些许曲艺表演,因而“把唐代与六 代都归入相声的萌芽期”;还有些学者追得更远,认为相声源自于东汉时期具有诙谐调笑性质的“偶语”。这种无边界的溯源考证大多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可以滥用 这种“相关性”作为学术溯源的出发点,我还可以把相声起源追溯到人类开始张口说话的史前社会,这比前述学者的考证结果都要早得多。如果相声史真有如学者们所说的那么久远,从汉唐的长安到两宋的开封和杭州,随着文化中心的转移和辐射,相声早该流播

10、全国了。可事实上,直到民国结束,相声 艺人的主要活动领域只是在京津两地的下层集市。其他城市如南京、济南、重庆等地,个别娱乐场所零星有相声表演,表演者也大都是从北京天桥流落出去的相声艺 人。正是因为市场太小、圈子太小,所以竞争特别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因而更需要严格的行业潜规则,由此显得相声行业的江湖气特别重。相声界把东方 朔尊为自己的祖师爷,并以祖师爷的名义互相约束。“解放前的相声界对师承辈份非常看重,没有拜过师的演员在行内被叫做海青,这和梨园界里不允许没有正 式师承的演员搭班唱戏是一样的。解放后,曲艺行经历了诸多变革,但拜师收徒的规矩却一直保留下来,甚至还有不少组织上安排拜师收徒的

11、先例。”侯宝林以降的相声演员们,作为党和政府的艺术家,都很忌讳在公众场合流露业内的江湖气息;而郭德纲则以“传统”和“草根性”为标榜,所以他往往反其道而行 之,处处表现其特“爷们”的江湖气,说起自己的学生时,张口闭口称“孩子”,对上则一律以“爷”以“奶”来称呼,至于砸挂(取笑)同行、当着空码儿(外 行)湍春(说行话),那更是家常便饭。京津两地相声界,上上下下几乎全部笼罩在门派和师承的关系网络之中。我们可以随机抽取若干相声大腕,看看他们的师承关系(名字后的数字为辈数):(1)郭德纲 7侯耀文 6赵宝琛 5焦寿海 4范瑞亭 3富有根 2朱绍文 1。(或:郭德纲 7杨志刚 6白全福 5于俊波 4焦德海

12、 3徐有禄 2朱绍文 1)。(2)姜昆、冯巩、笑林 7马季 6侯宝林 5朱阔泉 4焦德海 3徐有禄 2朱绍文 1。(3)巩汉林 7唐杰忠 6刘宝瑞 5张寿臣 4焦德海 3徐有禄 2朱绍文 1(4)李金斗 7赵振铎 6王长发 5赵霭如 4卢德俊 3徐有禄 2朱绍文 1。(5)牛群 6常宝华 5马三立 4周德山 3范有缘 2朱绍文 1。可以看出,当今相声界各色红人,无论风格如何各异,几乎无一例外地可以追溯到朱绍文这个习惯被人称作“穷不怕”的相声大师门下。朱绍文是半路出家,在从事相声这一行业之前,并没有上承前辈的技艺。据说与朱绍文同时还有阿彦涛、沈春和两人与朱齐名,但这两人也是朱绍文的“代拉师弟”,

13、与朱绍文名为兄弟,实为师徒。由此可见,朱绍文就是相声界的开山祖师。不管朱绍文前面有过多少相声艺人,也不管那些艺人有过什么天才的创造,他们既没有留下任何文本,也没有留下任何传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己经永远地消失在历 史的大漠之中了。有,也等于无。如果我们把相声发展史看作一条长河,那么,即使从前曾经有过这样一条河(如传说中的张三禄之流),河水到了朱绍文这里也己 经断流了。现在的河水,正是朱绍文这口泉眼里流出来的。传统只能从朱绍文开始谈起。三、传统的源头朱绍文(一说朱少文)生平没有正史记载,全凭口口相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前朱绍文时代有没有相声表演活动,但至少没有成为一个行业。传说朱绍文(约

14、18291903)祖籍浙江,幼年曾学唱京剧丑角,后来改为架子花脸,擅长编写武戏,主要靠演戏、教戏维持生计,走上相声表演这条道路也是事出偶然。一说因为咸丰皇帝去世,曾勒令天下 100 天内不许演戏、动乐,戏园子关了门,朱绍文生活无着,就来到天桥一带撂地卖艺,改演剧为说唱滑稽故事。一说因为朱 绍文唱京剧时喜欢自作主张,加添一些台词,虽然很得观众喝彩,但受到了同行的排挤,因愤而改行,卖艺于长安市上。天桥是当时一个繁华的平民市场,三教九流云集。朱绍文随身只带一把笤帚、一副竹板、一袋白沙。他用白沙往地上撒出几个数尺大字,以此占领地盘。一边撒字一 边唱着太平歌词,一切科浑笑话也均由字义上生发,令人拍案叫绝

15、。如此逐渐吸引听众,看看人差不多了,便开始讲古论今,嬉笑怒骂,直到甩出几个响亮的“包 袱”,才在观众的笑声中伸手要钱。朱绍文最早是自说自唱,后来收了徒弟就开始搞点配合,两人一捧一逗,互相问答,逐渐演变成今天常见的对口相声。传说朱绍文因为相声说得好,得到恭亲王奕诉 的召见,“恭亲王十分赞赏,拨给他一份钱粮。蒙古族罗王也很赏识朱绍文的技艺,聘他每天进王府献艺,按月发给钱粮。后来,朱绍文用积蓄买了房屋,定居在地 安门外毡子房”。草根艺人一旦领上了国家工资,就等于从精神上被招安了。再后来,传说朱绍文领着一班天桥艺人,在慈禧太后的 60 岁寿辰上紧做文章。慈禧太后一时高兴,信口封了他们一个“天桥八大怪”

16、的名头。这班草根艺人得此口彩欣喜若狂,把慈禧的一句随口的玩笑话当作了无上荣耀,成天挂在嘴上,代代相传。借助统治者以获取话语权力,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避免的俗套。朱绍文和他的追随者当然也不例外。也许“慈禧之封”只是一段虚构的“传闻”,无论是真是假,这些草根艺人借助了慈禧之封的传说,以哄抬自己的行业身份是无疑的。据相声界内部传说,作为主事者,朱绍文得了一个“天桥八大怪之首”的名头(其他行业的天桥艺人一般不会把朱排在首位)。这一传说大大地提升了朱绍文的江湖地位,为他建立相声行业奠定了必要的话语权威。有关朱绍文的传说也许本来只是一种行业内部的、有目的的、“类型化”的虚拟叙事,但是,通过把传说附会在朱绍文这样一个真实的“专名”之上,传说的真实性就通过专名的使用而形成业内的普遍认知。朱绍文之后,据说还曾有一对以“怪”著称的“老少万人迷”。老万人迷李广义,据说长相丑陋怪异,表演时喜欢惟妙惟肖地摹拟妇女纳鞋、贴饼子、抱孩子以及梳 头、洗脸、擦脂粉等日常生活的动作,能说会唱,有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