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中国哲学史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557395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立文中国哲学史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张立文中国哲学史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张立文中国哲学史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张立文中国哲学史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张立文中国哲学史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立文中国哲学史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立文中国哲学史笔记(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创新的三大标志:核心话题的转变,人文语境的转变,哲学创新的三大标志:核心话题的转变,人文语境的转变,诠释文本的转换。诠释文本的转换。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精神:1 1)张立文: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张立文:忧患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人本精神,笃行精神。笃行精神。2 2)宋志明:自强不息,辩证思维,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宋志明:自强不息,辩证思维,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内在超越,有容乃大3)向世陵(传统):辩证思维向世陵(传统):辩证思维(物生有二和一分为二和合与中庸,整体与有序,变化和发展),浓郁的社会情节,浓郁的社会情节(论道经邦,人道伦理本为,内

2、圣外王,发现寓于解释和温故而知新,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忧患意识),独特的哲学基本问题独特的哲学基本问题(天范畴的含义,天人之际的两大命题,天人分和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的阶段:中国哲学的阶段:1 1)张立文:先秦百家哲学,汉唐三教哲学,宋元明清哲学,张立文:先秦百家哲学,汉唐三教哲学,宋元明清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2 2)向世陵:先秦诸子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向世陵:先秦诸子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近代新学。近代新学。先秦百家哲学先秦百家哲学1 1天道自然天道自然老子老子1.1.道之为物道之为物 老子认为,天地之上更有其所至,其所至者,既是所谓道

3、。老子认为,天地之上更有其所至,其所至者,既是所谓道。 1 1)道是万物之本源,本根,道为万物之宗,天地根,不是谁之子。道是万物之本源,本根,道为万物之宗,天地根,不是谁之子。 “道生万物,道生一,道生万物,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2 2)道只是一种在,一种纯粹的存有,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抽象。说他无,是指他无名,不是道只是一种在,一种纯粹的存有,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抽象。说他无,是指他无名,不是 任何具体的存在,说他有,是指他不虚无,是实实在在的,确然不虚的在。任何具体的存在,说他有,是指他不虚无,是实

4、实在在的,确然不虚的在。 3 3)道不断运动变化,周行而不殆道不断运动变化,周行而不殆 4 4)道是万物的存在根据,是事物的共同本质,同时又是事物的主宰。道是万物的存在根据,是事物的共同本质,同时又是事物的主宰。2.2.道法自然道法自然 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完全无意作为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完全无意作为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自然” 1)1)自然只不过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之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叫自然。自然只不过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之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叫自然。 2)2)道成就万物,完全自然而然,自然无为道成就万物,

5、完全自然而然,自然无为 3)3)道之本性就是自然无为道之本性就是自然无为 4)4)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3.3.辩证思想辩证思想 1 1)世间万物相互依存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2 2)道所生万物,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道所生万物,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 3 3)物极必反,事物由小到大,到一定程度,必然向相反方向发展物极必反,事物由小到大,到一定程度,必然向相反方向发展 4 4)反者道之动,老子倡导贵柔反者道之动,老子倡导贵柔庄子庄子1.1.自然之性自然之性 1 1)人之本性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在自然状态,人的本性获得最充分的体现)人之本性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在自然状态,人的本性获得最充分的体

6、现 2 2)圣人降世,制礼作乐,标榜仁义,人的自然本性遭到破坏,仁义实际就是残害道德之工)圣人降世,制礼作乐,标榜仁义,人的自然本性遭到破坏,仁义实际就是残害道德之工 具具 3 3)丧失自然本性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好恶之心。)丧失自然本性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好恶之心。 4 4)人之行为的善与恶关键在于其是)人之行为的善与恶关键在于其是“ “自得自得“ “之行,还是之行,还是“ “得彼得彼“ “之行之行2.2.死生为昼夜死生为昼夜 1)1)昼夜的交替是自然而然,生与死的变更也像昼夜一样,完全是自然现象昼夜的交替是自然而然,生与死的变

7、更也像昼夜一样,完全是自然现象 2)2)人对于死,关键应该有一种能够放得下的情怀,死生即为昼夜,人又何必悦生而恶死人对于死,关键应该有一种能够放得下的情怀,死生即为昼夜,人又何必悦生而恶死 3)3)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所以反对用厉害来对待一切,而厉害之中最大者莫过于生死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所以反对用厉害来对待一切,而厉害之中最大者莫过于生死3.3.齐物论齐物论 彼此俱无,无以为对,无可无不可,就是所谓的彼此俱无,无以为对,无可无不可,就是所谓的“齐物齐物” 1 1)以道观之,天下万物莫不玄同,故无贵贱;以物观之,每一物皆自以为贵,以道观之,天下万物莫不玄同,故无贵贱;以物观之,每一物皆自以为贵

8、, 而以他物为贱,物皆自贵而相贱,而事物本身并无贵贱。而以他物为贱,物皆自贵而相贱,而事物本身并无贵贱。 2 2)以道观之,天下万物皆归于一以道观之,天下万物皆归于一 3 3)齐万物,齐生死,并非为奇而齐,齐与不齐,是人本身的一种态度,物本身齐万物,齐生死,并非为奇而齐,齐与不齐,是人本身的一种态度,物本身 并不受此影响。并不受此影响。 4 4) “心斋心斋” (保守心灵的虚静空灵,剔除物欲)与(保守心灵的虚静空灵,剔除物欲)与“坐忘坐忘” (离形去知)(离形去知) 5 5)齐物,心斋,坐忘,最后所达到的境界,就是齐物,心斋,坐忘,最后所达到的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天地与我并生,

9、万物与我同 一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稷下道家稷下道家1.1.精气说(本体论)精气说(本体论) 1 1)继承老子道为万物之本源之思想,同时认为道就是气或者精气继承老子道为万物之本源之思想,同时认为道就是气或者精气 2 2)精气不但是人得以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材料精气不但是人得以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材料 3 3)用精气解释人的意思起源和人的精神活动用精气解释人的意思起源和人的精神活动 4 4)一切事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但气在这些变化之中,其本身却不变一切事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但气在这些变化之中,其本身却不变 5 5)气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

10、的意志为转移。气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2.静因之道(认识论)静因之道(认识论) 1 1)正名,以形(客观存在)务名,名行相符,强调实事名的基础正名,以形(客观存在)务名,名行相符,强调实事名的基础 2 2)认识两方面因素: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认识主体分思维器官(九窍)和感认识两方面因素: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认识主体分思维器官(九窍)和感 觉器官(心)觉器官(心) 3 3)心灵修养的两个方面:排除主观色彩和涤除物欲。前者为心灵修养的两个方面:排除主观色彩和涤除物欲。前者为“因因” ,后者为,后者为 “静静” 4 4) “因因”的要求是的要求是“无益无损无益无损” ,即是,即是“

11、舍己以物为法舍己以物为法” ;“静静”就是保守心灵就是保守心灵 的清净灵虚;所谓的清净灵虚;所谓“虚虚”就是涤除人的物欲之心;就是涤除人的物欲之心;“一一”就是心志的专一,就是心志的专一, “专专 于一,一于心,耳目端,知远若近于一,一于心,耳目端,知远若近”2 2人道有为人道有为孔子孔子1.1.仁学仁学 1 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孝悌为仁之本孝悌为仁之本 2 2) “爱人爱人”是是“仁之本仁之本”的推演与泛化。的推演与泛化。 3 3)孔子主张的孔子主张的“爱爱”是是“差等之爱差等之爱” ,差等的标准就是,差等的

12、标准就是“礼礼” 4 4)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为仁在于靠自己,克己复礼为仁。,为仁在于靠自己,克己复礼为仁。 5 5)仁还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仁还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 “仁者乐山仁者乐山” “仁者安仁仁者安仁” “仁者静仁者静” “仁者寿仁者寿”2.2.天命论天命论 1 1)孔子所谓天命,已不是西周的那种发号施令,人们可以用德行来取悦的有人孔子所谓天命,已不是西周的那种发号施令,人们可以用德行来取悦的有人 格的至上神,而是不能说话,而人又不能够改变他的命运之天格的至上神,而是不能说话,而人又不能够改变他的命运之天 2 2)到孔子这里,命与人分离了,人只能接受,无力干涉

13、天命到孔子这里,命与人分离了,人只能接受,无力干涉天命 3 3) “知天命知天命”是孔子人生修养的和人生自觉的一个重要步骤,统一于主体自觉是孔子人生修养的和人生自觉的一个重要步骤,统一于主体自觉 与命运支配的关系,知道自己的命运,实际上就是知道自己,与命运支配的关系,知道自己的命运,实际上就是知道自己, “知天命知天命”实际就实际就 是认识自己的一种特殊方式,一种积极的对待命运的方式。是认识自己的一种特殊方式,一种积极的对待命运的方式。3.3.中庸中庸 1 1)中庸是知天命的一个方法原则,孔子常常告诫人们要合乎中道,孔子自己也中庸是知天命的一个方法原则,孔子常常告诫人们要合乎中道,孔子自己也

14、是以中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是以中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故,毋我” 。 2 2) “时时”与与“中中”联系起来,形成联系起来,形成“时中时中”的观念,所谓的观念,所谓“君子之中庸也,君君子之中庸也,君 子而时中子而时中” 。 3 3)时中即变通趋时,但是这个变并非没有标准,其标准就是礼,礼是孔子中庸时中即变通趋时,但是这个变并非没有标准,其标准就是礼,礼是孔子中庸 思想的规范原则。思想的规范原则。 4 4)从中的层面理解礼,则礼的实质可以谓之和。从中的层面理解礼,则礼的实质可以谓之和。孟子孟子1.1.孟子之前的人性讨论孟子之前

15、的人性讨论 1 1)孔子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习相远”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2 2)孔子弟子:世硕,人之本性,对于一个主体而言既可以为善,也可为为恶,孔子弟子:世硕,人之本性,对于一个主体而言既可以为善,也可为为恶, 关键在于统治者的引导;宓子贱,性有善有恶,有些人本性善良,有些人本性关键在于统治者的引导;宓子贱,性有善有恶,有些人本性善良,有些人本性 不善良。不善良。 3 3)告子,告子, “生之谓性生之谓性”无所谓善恶,无所谓善恶, “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强调强调 客观引导的作用;客观引导的作用;

16、“仁内义外仁内义外” “生之谓性生之谓性” , “食色,性也;仁,内也食色,性也;仁,内也” 4 4)孟子对告子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孟子对告子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生之谓性生之谓性”和和“仁内义外仁内义外” 。性是事物特。性是事物特 有的性质,不能混淆人性和兽性。有的性质,不能混淆人性和兽性。2.2.孟子性善论孟子性善论 1 1)孟子通过思维器官孟子通过思维器官“心心”的作用,把的作用,把“天生之德天生之德”与与“为仁由己为仁由己”统一起来,统一起来, 构建自己的性善论。构建自己的性善论。 2 2)人的行为体现道德之天的意志,人的行为由人所固有的善端(仁义礼智,非人的行为体现道德之天的意志,人的行为由人所固有的善端(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也,我故有之)发显出来由外铄也,我故有之)发显出来, ,所以仁义礼智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