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555601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幼儿园指导纲要解读一、问题提出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思维创造性是指创造主体在创造冲动的激励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创造成果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核心,支配着创造者所进行的创造活动。在幼儿素质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正在成为一项实实在在开展着的幼儿教育研究工作,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谈及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幼儿尚不懂事,只知道玩、淘气,何来创新!其实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会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每个孩子都有创新的需求;每个孩子都潜存着极大的创造潜能

2、。幼儿期正处在创新心理的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渴望和憧憬,特别是 46 岁的幼儿,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束缚,敢想、敢说、敢为,这些都为他们的创新奠定了心理基础。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创新思维活跃阶段的起跑线,因此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他们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去关注、尊重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言与思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教学既是训练幼儿思维能力的目的,又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手段,幼儿期处于人生求知欲最强的启蒙阶段。幼儿园语言教学应通过多种教育手段,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使幼儿的思维更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幼儿文学作品是专门以幼儿为对象的语言艺术,作

3、为早期艺术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儿童文学,除了具备教育,认知和审美教育功能以外,尤其不能忽视其作品所表现的创造精神给予孩子的灵性、熏陶、智慧的启迪。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到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倘若能紧紧抓住幼儿好奇、好问、爱好美的事物等心理年龄特征,不失时机的运用文学作品教学,启迪幼儿创造的心灵、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运用语言,并培养幼儿的艺术想象力,这对于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案例描述:大班上学期文学教学活动云彩和风儿诗歌云彩和风儿中的语言片断:天上的

4、云彩,真有趣,天上的风儿,真能干,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小船,吹呀吹,云彩变成大狮子,吹呀吹,云彩变成胖娃娃教师教学策略:教师用棉花制成各种云彩形象的教具,通过欣赏、游戏、肢体语言等帮助幼儿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及意境美,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和对大自然的爱。教学片断实录:教师请幼儿做能干的风儿,学说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言。当老师请到谁时,谁就说云彩变成了什么?在干什么?当有一个幼儿说“云彩变成了一辆汽车”,小朋友都说“不对,没有说变成汽车”,该幼儿说“我看见过的”。教师马上说“变成汽车也有的,不过,我们今天的诗歌里是没有的,你再想想看诗歌里说变成了什么?”该幼儿很茫然的坐了下来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作为语言教

5、育活动的一种类型,我们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发现,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将它作为一般的故事、诗歌来看待。如何在文学作品教学中,通过具体某一个文学作品,让幼儿在理解体验作品的基础上迁移经验、扩散和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如何扩大幼儿自主活动的范围,让幼儿在讨论、表演、编构中创造性的建构经验和运用语言?最重要的是要在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奠定幼儿个体对幼儿文学作品的一种积极态度。所以,在文学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去思索;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感悟、去寻求理论的支撑点;需要在行动中去研究、去解决以上一些问题。二、理论依据1、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

6、,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便是设疑,它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在他看来,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师,是孩子追求真理、进行创造的内驱力。幼儿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在文学作品教学中也是如此,鼓励幼儿进行质疑能有效的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例如,大班的文学语言烟斗萨克斯,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也很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关键是如何让幼儿在自主中学习作品,在自我的探索中学习。为此,教师大胆的鼓励幼儿进行质疑,教师只出示了作品的四幅图,然后让幼儿通过“看”来质疑。幼儿会说“老爷爷怎么了?”“小老鼠为什么和爷爷在一起?”“

7、人们出来干什么?”面对幼儿的问题,教师并不急欲解答,而是让幼儿自己进行猜测性的回答。幼儿在这种善于质疑的学习氛围中,更会学习思考,在同伴榜样的学习中激发创造性想象的欲望。2、个体心理发展学。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童年时期想象占了主要地位,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增多,理性的抽象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克拉帕雷德曾经用织布机来打比方:儿童心理是在两架不同的织布机上编织出来的,而这两架织布机好像是上下二层安放着的。儿童头几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下面一层完成的,这种工作是儿童自己做的,它在混乱状态中吸引着儿童,而且一切看来会满足儿童的需要的东西都聚结在这些需要的前面了,这就是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

8、层。幼儿首先懂得物品通常习惯的使用方法,然后不断的在熟悉的物品上发现新的特性和功能,“发明”出新的使用方法,甚至创造出新的产品。例如,小朋友先是利用塑料杯来喝水,接着他会发现可以用来玩沙、在周围进行装饰就变成了漂亮的笔筒,当幼儿看见玩具架上的望远镜时会讲杯子做成望远镜就这样幼儿每发现一次杯子新的特性,并根据新的特性得出塑料杯的新用途,这是幼儿对塑料杯原有固定功能的解脱,从而发展了幼儿的想象思维、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创造之才,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帮助孩子获得创造的机会,支持、鼓励孩子的创造性行为,使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样幼儿文学作品是孩子语言世界的一块

9、瑰宝,我们要充分挖掘它的创造精神,让孩子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获得审美、认知、创造的多从发展。3、皮亚杰式提问理论。这种提问依据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为幼儿创设一个他们自己学习和发现的环境,一改过去为幼儿提供现成知识和现成答案的做法,皮亚杰式提问以开放性问题和思考性问题为核心,它的发现性、反逆性的提问可以使孩子思考时产生非平衡状态,从而在顺应和同化新信息的同时获得认知的发展。这样的提问孩子回答得多了易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且皮亚杰式提问没有现成的答案,要由孩子进一步去想象思维才能完成,为孩子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多角度多方位展开的想象,对孩子思维灵活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十分有益。在幼儿文学活

10、动中,幼儿总是为故事的角色形象及其命运所吸引感性的融进情节中,成人即使是在想象情景时也会受到知识经验的约束,幼儿则不以为然,他们从某一情感愿望出发,大胆无拘的展开想象。幼儿文学活动中,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同样要考虑到幼儿想象的特点和对文学作品想象的规律,从而使预设的问题不至于会约制幼儿的思维。如:同样是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在安排时也要考虑问题放在什么环节,诗歌欣赏线条的梦,欣赏前让幼儿摆弄线条,问“你变了什么?”然后再来欣赏诗歌,这和先欣赏后问“线条还可以变什么?”有着质的区别。三、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及实施(一)选择作品,启迪智慧,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

11、会,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包含了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过程。文学作品的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需要创造精神,需要教育意义,同时它也需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经典故事:经典故事是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如司马光砸缸,是古往今来的经典故事,人们不仅用来教育孩子要临危不惧,更重要的是人们找到了人类创造精神的闪光点:幼小天真无邪的司马光,面对小伙伴落水,生命垂危的那一刻,他没有象其他小伙伴那样惊慌失措,果断的用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从司马光的身上反映出创造精神是摆脱“拉人离水方能获救”这一定向思维的束缚,而从“水离缸人即离水获救”这一逆向思维去应变生活中的突

12、发事件。又如,儿童诗圆圆和圈圈,有个圆圆爱画圈圈,大圈象太阳小圈象雨点。晚上,大圈睡了圈圈很想圆圆悄悄的、慢慢的滚进了圆圆的梦里一会儿变摇鼓逗着圆圆玩一会儿变气球,围着圆圆转圆圆睡醒了圈圈眨眨眼睛变成大苹果躲在枕头边。教师选择这首儿童诗首先是因为它的形象优美、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把圈圈做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赋予了圈圈生命,引发幼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重要的是该诗能给予幼儿较大的扩散性思维空间,幼儿可以在儿童诗的原作上得到启迪,把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加以运用,把圈圈和圆圆想象成更多生活中的事物,仿编出自己的儿童诗,仿编、续编、改编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因为幼儿的创造想象力是

13、在模仿、模拟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独具慧眼”,发现具有创造精神的儿童诗,运用文学作品引导幼儿去发现它的创意,启发幼儿去认识、再思考、直至联想、经验的迁移。这正是启迪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潜移默化过程,是开发幼儿创造力的最佳方式。实践证明,具有创造精神的幼儿文学作品,能抓住幼儿的好奇心,贯穿从直觉到幻觉,再从幻觉到直觉的思维过程,能促使幼儿开阔思路,帮助他们冲破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要让幼儿在文学作品的感受中得到创造的启迪,教师选择怎样的文学作品是至关重要的。捕捉“关注”: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关注、去探索。注重幼儿兴趣的激发,通过为幼

14、儿选取他们正关注、正感兴趣的内容和教材,激发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例如:假如我是孙悟空、黑猫警长等故事材料,幼儿颇感兴趣。但是有了思维上的兴趣不等于就是创造性思维,以幼儿来说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是以丰富的广泛的知识依托的。所以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教师也注重开阔幼儿的眼界,帮助他们提炼生活中的经验,概括事物间的联系,以便利于他们一旦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能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想象,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思维上的创新。又如:在小蚂蚁上天的系列活动中孩子们认识了小蚂蚁,在感受和欣赏的基础上,知道小蚂蚁虽然没有翅膀,却有许多飞上天的方法。也将飞机、热气球、飞碟等可以飞上天的物体迁移到了文学作品中,在

15、活动中孩子们受到了日常生活经验的启示,产生了积极的迁移和想象,引发了思维上的创新。(二)激发兴趣,快乐参与,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儿童文学作品中鲜活而有趣的角色是幼儿爱模仿的对象,虽语言简单、重复,动作零碎,幼儿对参与表演却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在组织以角色语言(反复、流畅)见长、情节不太复杂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时,应根据作品内容,提供给幼儿角色表演所需的场地、道具和指导,让幼儿在扮演中走入角色,在角色中体验、感受理解作品1、创设情境、在感受中激发创造幼儿的心理活动活动较多的处于主观性欲望、游戏、幻想的层面,他们的想象更多的是从心灵需求、情感愿望出发的,较少受到知识经验、社会观念、现实规范

16、等心理因素的制约。因此,幼儿的想象显得更加随心所欲、大胆自由。在文学作品教学活动中,幼儿总是为角色形象及其命运所吸引,感性的沉浸于艺术情景和艺术氛围之中,正因为他们的想象没有受到约制,才会更加大胆无拘的展开想象。依据幼儿想象的这一特征,教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景,让幼儿的创造想象在感受中得到激发。(1)情境性的音乐辅助。案例回放:中班文学作品散文欣赏春笋(一)引出活动1、听音乐做小兔的动作进入活动室,当音乐中出现下雨的声音时幼儿做躲雨状坐下来。2、师:春天到了,小朋友去过花园吗?你看到了什么?(评析:活动开始让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可以让幼儿对音乐有初步的感知,为后面的表演做一个铺垫;同时也可以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二)欣赏感受散文1、欣赏配乐散文:从开始小兔说:“帽子长高了,帽子长高了。”a) 小兔在花园里看到了什么?b) 玩累了,小兔做了一件什么事?2、第二遍欣赏配乐散文:从开始小兔说:“帽子长高了,帽子长高了。”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