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555363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研究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研究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研究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研究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研究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研究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随笔: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研究及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随笔: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研究及对策教育随笔: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研究及对策教育随笔: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研究及对策一、研究背景本学期是我第一次到小班担任班主任,说实话压力真的很大。虽然知道小班幼儿有入园焦虑的问题,也做好了十足的心理准备,但刚踏入班级的我还是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此起彼伏的哭闹声和沾满鼻涕眼泪的小脸让我顿感手足无措。第一天的工作就在幼儿的哭声中度过,让我迫切的想要获得一些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的方法。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对入园焦虑这一问题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所以我决定把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的研究及对策作为研究题。二、入园焦虑的界定我将入园焦虑界定为:幼儿离开亲人时

2、感受到失去情感依托,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不理解的事物带的冲击和挑战,打乱了原有的依恋联系,因此出现的生理、心理及行为表现上的一些不正常反应。三、小班幼儿入园焦虑行为表现的观察我选择小班全体幼儿作为观察研究对象,通过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将所在班级幼儿的入园焦虑行为表现总结为以下几点:1、大声哭泣:哭的声音很大,影响到他人的正常活动,多发生在早晨入园和中午进餐时,持续时间较长。2、哭泣:几乎没有声音的哭,不影响他人,多发生在早晨入园时,持续时间不长。3、默坐:长时间的发呆、注视门窗方向,几乎不参与活动和与人交流。4、依恋老师:对某一老师表现出强烈的依恋,老师走到哪儿跟到哪儿,老师一旦离开就出现焦虑和

3、害怕情绪。、依恋自带物:对从家里带的某一物品(玩具、衣物、被子等)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带着。6、不正常进餐:不吃东西也不让人喂,少数伴随哭泣。7、不正常午睡:不愿睡觉或不能较快的进入睡眠,赖床或起床时伴随哭泣。8、重复句子:喜欢重复某一句话,如:妈妈什么时候接我、妈妈马上就接我了对吗、妈妈傍晚就接我了、我乖乖的妈妈就会接我等,重复的频率高,时间情境不定。四、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分析由幼儿的入园焦虑行为的观察结果,结合与幼儿的交流谈话,我对本班幼儿的入园焦虑产生的原因做出以下两方面的分析:一、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1)生理因素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理意识还处于初发展的的阶段,在幼儿

4、园里要求幼儿要学会自己吃饭、睡觉、穿衣服、上厕所等,这些问题需要幼儿在较快的时间内掌握,对幼儿说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给幼儿带极大的压力。比如班上一名幼儿每天入园的时候都会默默哭泣,分离焦虑情绪较为严重。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了解到,该幼儿上厕所时总是不小心把裤子尿湿,但由于羞于向老师求助,所以总是憋着尿,直到憋不住的时候才去上厕所,然后看着尿湿的裤子默默哭泣,这名幼儿就是典型的因为自理能力欠缺而导致的入园焦虑。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逐渐学会了如何在上厕所时避免尿在裤子上,几天之后,幼儿在入园时不再有哭泣的表现,焦虑情绪缓解。(2)心理因素幼儿园对幼儿说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环境,由此幼儿产生一种本

5、能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对新刺激比较敏感和适应能力较弱的幼儿就容易产生入园焦虑情绪。再加上小班幼儿的情感依恋对象都为父母或亲人,还未与教师建立起依恋关系,因此放大了幼儿的不安全感,表现在入园分离困难和时常哭闹要求寻找亲人。在班级中幼儿分离焦虑在早晨入园时表现最为强烈,多数幼儿在与亲人分离时表现出强烈不舍,部分幼儿还会哭闹抗拒入园,在幼儿园期间也会不定时的询问家人何时接园,焦虑情绪严重的幼儿还会突然哭泣,并表示想妈妈或想回家。二、家庭因素(1)父母教养方式我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学习中知道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在与本班幼儿家长的交流中,我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幼儿入园焦虑的产生也有很大的联系

6、。 【1】在访谈中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有更强的独立性,对父母的依赖较小,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强,一般不会有严重的入园焦虑情绪;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培养出的孩子独立性较差,情绪波动大,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多数会出现入园焦虑现象,且焦虑的程度较严重;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渴望得到关注与呵护,在得不到与期望值相等的关爱时,就容易产生焦虑,喜欢利用哭闹等方式取得教师的关注。(2)家长自身因素家长对幼儿入园焦虑的影响主要包括家长的入园准备、家长对教师的态度、家长本身的焦虑情绪这三个方面。首先,家长要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生理和心理准备,良好的自理能力和较强的环境适应力让幼儿能够更加自

7、信。其次,家长对教师的态度对幼儿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对教师的不信赖和不友善行为让幼儿感受到威胁和不安全感,加重幼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也不利幼儿完成依恋对象的转移,无法顺利与教师建立依恋关系,幼儿的入园焦虑很难得到缓解。五、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有效对策入园焦虑是幼儿离开亲人时感受到失去情感依托,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不理解的事物带的冲击和挑战,打乱了原有的依恋联系,因此出现的生理、心理及行为表现上的一些不正常反应,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帮助幼儿缓解入园焦虑,缩短适应期,较快地稳定情绪让幼儿能够愉快地上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一、家长工作(1)生活能力准备在

8、幼儿进入幼儿园前,家长就应该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做好初步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幼儿学习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等,给孩子更多的锻炼自我与服务自我的机会,这样既能够使幼儿提高自理能力,在教师无法面面俱到照顾每一个幼儿的时候保证幼儿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其次要让幼儿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在入园前,家长就可以先去了解或熟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和常规,根据幼儿园的生活节奏调整幼儿的作息,这样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就能较快的与幼儿园生活接轨,对幼儿园常规的要求也能快速适应。(2)心理准备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入园后需要具备的情感态度。比如家长可以提前带幼儿进入幼儿园参观,

9、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尽情的玩耍,与园中的幼儿共同游戏,观看园中幼儿学习本领,并告诉幼儿教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小朋友、爱小朋友,让幼儿能够在幼儿园体验到快乐和安全。带幼儿观看家长接园,让幼儿对家长“暂时的消失”有心理准备,并帮助明确爸爸妈妈还会接宝宝的。(3)交往准备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场所,交往能力是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很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员或外界事物,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较小,社会性不强,与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因此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焦虑。因此,在入园前,家长就要有意识地使幼儿扩大交往范围,引导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多带幼儿到游乐园、公园、小

10、区等公共场所,增加与其他幼儿的接触机会,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掌握与人沟通的技能。到了幼儿园,幼儿就能够很快的融入集体生活,入园焦虑自然得到缓解。二、教师工作(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因此教师在小班幼儿开学前就要做好幼儿的家访工作,了解每一名幼儿的家庭环境、幼儿父母的教养方式、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等,只有在充分了解每一名幼儿的基础上,才能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帮助。(2)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状况,及时为幼儿提供帮助,亲近关爱幼儿,让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无私的爱,尽快与幼儿建立依恋关系,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3)创设温馨的幼儿园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中也能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减轻幼儿的不安全感,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4)运用小班幼儿喜欢的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活动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让幼儿完全放松下投入到自由自在的玩耍中去,在自由、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在新环境中逐渐感受新的群体的吸引力与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