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55289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摘 要: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单一的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学习的需要。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多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一些误区和缺陷。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应该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发,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达到最有效的“现代”与“传统”结合效果。关 键 词:多媒体 传统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

2、都是模糊概念,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我们认为,使用黑板、粉笔、教科书、挂图、模型、教具等称为传统教学媒体,通过教师的语言形式以及学生的回答等形式相结合而形成的教学方式,统称为“传统教学”。其优点是直观、易懂,师生间的互动性强。但是存在有些实物很难找到、挂图图片太小等诸多问题。对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活动影像等多种媒体进行编辑、存储、播放并能同时对它们进行综合处理的多功能教学媒体,属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图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资丰富,能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

3、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师讲授的新知, “省时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特点和热点,有效的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使教学脱离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开了一个轻松、生动、富有朝气的崭新世界,使学生能更好地感知知识,走进化背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了很大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如果运用不当,也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负面影响。如果仅仅运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我认为在目前教育教学中采

4、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它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只有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贯彻新程新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现代教育中多媒体应用的误区1、 “多”而不“精”。教育者往往不能控制好传递信息的量,只求大量的演示,从而造成信息污染,让学生眼花燎乱,无法提取有效信息。 2、 “快”而不“实”。教育者不能控制好信息传递的速度,只求信息传递的高速性而使学生措手不及,把握不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遗漏了实效性。3、 “杂”而不“顺”。教育者因为多媒体信息的繁杂而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整个教学的流程不清晰,知识不成系统,不利于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4、以“演”代“动”。

5、教育者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信息技术的演示而忽视师生互动作用的倾向,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出。 、喧宾夺“彩”。教育者在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存在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色彩,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图片等事物的美观上或者心不在焉,思绪乱飞等现象,重心就不在学习上了,这样就让学生脱离了本,忽视了教学内容。6、费时费力。一节好的多媒体教学,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及精力,而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再加上个人计算机水平的不同,导致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严格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明显是不现实的。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 传统教学方

6、法经历了几千年的磨洗锤炼,自然也蕴含着无数的精华,毫无疑问其中有它的许多可取之处,其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应该得到肯定,不能一概否定。1、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这正是传统教学最大的优势所在。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直接面对学生,教师的手势、表情、语言、语调等肢体语言,具有不可抗拒的亲和力,还有教师那因人而异的独特风度和个人涵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学生的欣赏、表扬等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有利于教学流程清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板书与讲解同步,传统的板书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教学手段。

7、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用精要而醒目的字或图形,提纲挈领地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呈现出,通过知识的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使知识条理清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样有利于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步,产生的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步,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同时也便于学生将重要内容及时记录下,笔记有堂再现、查漏补缺、释疑解惑等三大功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记好笔记、用好笔记,不仅能便利学生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更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另外,黑板上优美、规范的字,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多媒体手段所不具备的。三、现代教

8、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1、求“适合”,出“实际”。 适合,就是要根据客观实际、型特点和教学需求选择教学手段,要讲求客观实际,不能滥用。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强调声音、图像等现代媒体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有可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受到压抑。因为再精美的画面,也只能是景致,而非神韵。恰当运用直观的、富有感染力的现代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语言字的情景,拓展学生的视野,是实际需要,是富有实际意义的。老师可以就地取材,恰当运用传统手段,不一定费时、费事去准备复杂的现代媒体,这更符合教学资的实际,也更符合学生触手可及的心理实际。无论是传统手段,还是现代媒体,不在于花哨,而在于

9、适合,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四、求“适时”,出“实用”适时,就是在教学中,无论是运用什么手段,教师都要把握应用时机,不早也不晚,讲求应用的艺术性,突出实用性。如果,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显得教学手段单一,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劳,抑制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因此,教学时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适时地应用,太早或滞后应用,都会冲淡堂教学气氛,会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打乱学生思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会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例如,在引入新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特点,选取具有感官刺激的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可以根据

10、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想象、朗读;在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欢快活泼的音乐中表演读。同时为了避免单一性,可以将多种手段交错使用,但要恰到好处,避免眼花缭乱。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的幽默、生动的表情、适宜的手势、惟妙惟肖的描摹、有情味有品味的语言,更能生动地再现语言情景,灵活地把握教学时机,及时地反馈信息,巧妙地调整预设,智慧地生成精彩。在这些实实在在的传统手段中,适时穿插着适宜、实用的现代媒体,真可谓是锦上添花、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五、求“适度”,出“实效”适度,就是在应用媒体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数量合适,容量适度,不太多也不太少,既不堆砌

11、,也不空洞,讲求实效性。这就关系到堂容量和堂节奏的问题。教学论认为,堂容量的安排、堂节奏的把握,都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为了知识的全面性而堆砌信息,加大密度;也不能因为活动的多样性而不断变换手段,加快节奏,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堂上看起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由于媒体变换的频率,占有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媒体出示的内容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媒体的复杂操作,冲淡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过多的媒体涉入、过频的节奏变换,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情感的冷漠,丧失了语言字滋养心灵的魅力。我们应坚持“符合实际,讲求实用,追求实

12、效”的原则,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适合、适时、适度地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共同辅助教学,达到相得益彰、取长补短的理想境界。多媒体教学只是现代教师的授手段之一,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在改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同时,也要冷静,不能盲目,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所具有的优点是不能用多媒体完全替代的。我们应该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寻求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