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554819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源头活水,生意长流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从生活中取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写同样道理。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的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不应当是“做”出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心坎里的清泉自何方?自五光十色的生活,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须懂得:生活中头活水流淌,笔下的就生意长流。心絮语“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这是德国大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泉。任何体裁的,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

2、,也就是写生活,学写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要身入生活,心入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在生活,心却游离,再有特点的事物,再有价值的细节,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二者比较,关键在是不是“身

3、入”、“心入”。 “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鲁迅先生社戏中月下行舟的几段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生活汲取生动材料的典范。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

4、都陪我坐地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

5、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稍加分析,我们就可从这几段字中获得以下启示:一、调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认真观察,材料就入目、入耳、入心。 “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朦胧”的月色、 “淡黑的起伏的连”等等景物用眼观察所得;“说笑”、 “嚷”、 “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歌吹”、 “宛转”、 “悠扬”的笛声等等是用耳观察,通过听觉而采集的;“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这个材料靠嗅觉所获;“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的材料又借助于触觉。而“忽而轻松”、 “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心也沉静”、 “自失起”、 “弥散”在“夜气”里等等的内心感受又与对景物观

6、察所得胶合在一起,使入目、入耳的材料更有份量。通过感觉器官去获取材料无不需要用心思考,把心扑上去。观察包含着思维,渗透着思维,思维能力决定观察的深浅与正误。二、观察忌笼统,忌大而化之,要拆开看,拆穿看。 “拆开看,拆穿看”是朱自清先生在野掇拾中的经验之谈。对描写的对象不能只看整体,要善于一部分一部分拆开“看”,还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看”。如月下开船情景,正因为拆开看,所以材料十分具体。先写“跳下船”,再分开说“拔前篙”、 “拔后篙”,又把“坐在舱中”和“聚在船尾”分别述说。这是一层意思,写开船前的准备。第二层意思是开船。 “点”、 “磕”、 “退”、 “上前”、 “出了桥”。如果不拆开看,

7、不把一个一个动作、一个一个细节收入眼底,就不可能有如此具体、生动的材料。因此,分析的方法是观察中的重要方法。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 ,不知全貌,不会概括。 ”观察如只注意一鳞半爪,那就只会在记忆中留下破碎不全的事实,难以形成质地优良的写作材料。观察事物,不管是观察环境还是观察人物,都要既注意整体,又注意局部,还要注意细部;都要捕捉特征,按一定的顺序;都要既观其静态,又了解其变化。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就能采集到丰富的写作材料,把握全貌。冰心观舞记中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拉克希曼舞蹈的场景可作生动的说明。“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

8、;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衷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显然,这里描绘的是飞动的美,而这种飞动的

9、美如此活灵活现,除高超的语言修养外,基础是扎实的观察本领。一、观察有序。从头部的长眉、妙目到手指到腰肢,自上而下。衣服、装饰,从髻上到腰间,也是自上而下。二、观察细致而全面。 “双眉颦蹙”、 “笑颊粲然”、 “侧身垂睫”、 “张目嗔视”、 “点额抚臂”、 “画眼描眉”、 “挺身屹立”、“按箭引弓”,种种情态尽收眼底,而这些情态又在瞬息之间变化,六个“忽而”准确地传,递了这方面的信息。如果没有敏锐的目光和敏捷的思维,要看得那么全面,辨别得那么细微,是不可能的。三、观察有独特的发现。一般说,观看舞蹈,多注意舞姿、舞步,四肢的舞动是重点。而这儿不仅写“四肢”,更写“五官”,是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讲

10、说优美的诗歌故事。 “无限的哀愁”、 “无边的喜乐”、 “低回宛转的娇羞”、 “叱咤风云的盛怒”等等都是通过面部表情的观察,作者独特的发现。而“花朵”、 “褶裙”、 “铃声”和“四肢五官”揉成为美妙的整体,刻画出诗句里的悲欢离合。正因为有这些独特的发现,因而材料充实,形象丰满,构成了飞动的美。独特的发现不会送到你的身边,而是靠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与体验。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有限,因而,除了观察自己的所见、所闻外,还要注意主动寻觅。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他告诉我们老百姓当中必有可采集的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11、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他曾背着席子到乡间道路旁边摆设茶摊,遇到野老村夫,便请他们说古道今,讲述各种故事,他一边听,一边记录,广为采撷。老舍先生创作骆驼祥子时就是花许多功夫去寻觅有关素材。他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一中说:“记得在民国二十三年春天吧,大的一位朋友跟我闲谈,随便的谈到他在北平时曾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自己买了车,又卖掉,如此者三起三落,到未了还是受穷。听了这几句简单的叙述,我当时就说:这颇可以写一篇小说。 紧跟着,朋友又说:有一个车夫被军队抓了去,哪知道,转祸为福,他趁着军队转移之际,偷偷的牵回三匹骆驼。我只记住了车夫与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的故事的心核。 ”十分明白,单凭这故事的心核是不可能

12、写成小说的,于是,老舍先生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寻觅有关人力车夫的各种材料,不仅自己搜集,而且请朋友了解、记述。由于材料十分丰厚,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学生写作虽不是进行学创作,但同样应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开阔视野。趁假日之闲、余空隙,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访问,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可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要求初学写作的莫泊桑, “首先要练练你的眼睛”,要把眼睛练得明亮,把耳朵练得敏锐。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 ”无数成功的作家都把观察看作学习写作的头等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初学写作的学生当然应借鉴这些经

13、验,锻炼观察的本领,兴味盎然的从生活中汲取材料。佳作借鉴泰一片月泰月,是很美的。那空明澄碧的月色,令人想起潺潺的清泉。坐在泰极顶的观月峰上赏月,云淡风轻,玉盏般的圆月,悄无声息地悬在空中,那样的清,那样的静, ,洽似一泓蓄满琼浆的晶亮亮的湖,恍如一伸手,就可以掬下一杯清冽冽的甘露哩!我见过西子湖畔的平湖秋月。十里荷花,一派烟云。月儿刚露脸,漫天就抖下迷迷蒙蒙的雾,那月色总是潮润润的,妩媚中颇有几丝缠绵。泰月的韵致,却迥然不同。万里平畴,独尊一岳。那月光,明朗得很,干净得很。上了南天门,便是“天街”,凡尘淘尽,一碧如洗。 “天街”两侧,庙宇,古道,高楼,绿树,剔透玲珑,纤尘不染,全浸润在脉脉的月

14、色里。极远的地方,有一缕洁白的云霓,轻盈而扶摇直上,欲乘风飘云,那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么?游月骋怀,你不得不赞叹古人创造的“月华如水”的妙喻。泰一片月,消融了的险峻,树的苍凉,消融了古庙的寂寞,峡谷的幽深。白日里, “云端挂天梯”的“十八盘”,此刻,也完全失却了峭拔和威严,而幻成泛着银晕的飘带,宁静而温柔地飘浮着、飘浮着。万籁俱寂。泰腰的柏洞,月景又是另一番韵味。这里是古松古柏的世界。涧水清清,滋润着满森森的古树林。二三百年的老树,只能屈居小字辈。莽莽苍苍的树林中,极少野草和杂生的小树。勤快的风,就像是不辞辛苦的清洁工人,洒扫庭除。月光遍地,树影婆娑。细细看去,斑驳陆离的坡地上,仿佛还有扫帚

15、留下的痕迹,给人一种如返古朴故园的暖融融的感觉。从上俯视,月下松林,一派素装,高洁,雅致;从下仰望,浓墨如泼,虚实相间,恰似一幅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泰的月亮,也贪恋这块净土,从浩渺遥远的天庭中,竟忘情地落在那剪影似的逶迤的脊上。走着、走着,仿佛只要紧走几步,就可以走进明镜般的月亮里去。泰脚,有一座普照寺,曾是冯玉祥先生隐居过的地方。当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值国家民族危亡之秋,冯先生深明大义,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力挽狂澜,不幸屡遭暗算,失败以后,便到这里。一页悲壮苦涩的历史,永远镌刻在这块土地上了。寺中筛月亭,是赏月的佳处。逝者如斯夫,只有一轮明月,深情而依恋地辉映着一片琼楼玉宇。一棵相传是六朝

16、老僧种植的千年松,虬枝弯曲如盘龙,英气逼人,枝枝丫丫,旁逸斜出,令人肃然起敬。月行中天,丝丝缕缕的月光,从枝繁叶茂的缝隙中筛落而下,骤然间,掠过几丝晚风,树梢一阵沙沙地颤动,摇落的月光,似片片雪花,使人通体生凉。待定神看时,杳无踪迹,树影又恰似凝住了。那一棵棵历经沧桑劫难的古树,竟看不到一丝枯枝败叶,它们抖擞精神,悄然屹立着,是独享这圣洁的佛国之乡的清幽恬静,还是悉心期待着那日出东方、普照大地的气势恢宏的一幕?曾听一位青年散家说过: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月亮的时代。乍听起,新奇之中未免有点茫然。上了泰,才真正理解这话中的诗味和哲理:月亮是美的,美化着,美化着水,美化着严峻的历史和人人向往的未,也美化着一颗颗纯真不泯的心哩!这篇选自 1984 年 9 月 14 日羊城晚报 ,作者沈世豪。古往今,名字描写泰日出壮丽景象的佳作不少,写泰美妙月色的却不多见。而这篇把月下的泰描绘得画意浓郁、诗意盎然,令人心醉。且不说其选择角度的别出心裁,单是在生活中观察景物、择取写作材料的功力就值得学习、借鉴。作者着力描绘了三个月下景点,一是泰极顶月景,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