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下广电新闻评论的创新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5549784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4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网融合下广电新闻评论的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网融合下广电新闻评论的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网融合下广电新闻评论的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网融合下广电新闻评论的创新(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12 0 1 0年第1 2期三网融合不仅带来传播方式的全新转变, 而且也给广播电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广播电视惟有敞开胸怀, 积极主动地参与媒体融合, 吸纳整合新媒体资源, 不断创新评论节目理念和形态, 才能创造新的机遇, 从而开拓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 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理念之变1 、由侧重时政向注重民生的转变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之下, 舆论高地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三网融合时代, 随着网民队伍的壮大, 网民的声音越来越得到重视。 网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将成为广播电视评论节目主要的关注点之一, 而三网融合为广播电视评论与网民的沟通互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就要求广

2、播电视评论节目无论从选题还是话语表达方式上都应更多地彰显草根特色和平民情怀, 克服过去评论中内容单一、 语言刻板、说教色彩浓的缺点, 更加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更多关注社会热点、焦点、 民众的兴趣点, 由侧重时政向注重民生转变。同时, 根据新闻学的临近性原则, 地方台的广播电视评论节目必须坚守本土战略, 从本地视角出发, 评论本地的事, 表达本地民众的意愿和愿望, 力求做到百姓关注的在本地, 我们关注的在百姓心里。与本地化、 民生化选题相适应, 广播电视评论在表达上应多采用适合受众接受心理的软性表达方式。 在语言风格上, 或新鲜生动、 风趣幽默, 或朴实平易、 娓娓道来;或尖锐泼辣

3、、一针见血,或明褒暗贬、棉里藏针。广播电视评论平民化风格有利于将硬新闻软处理, 并赋予软新闻以硬道理, 在舆论监督的同时分析问题, 促进问题的解决。2 、从简单是非判断向多元表达的转变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多元判断的共存共容, 使得受众的价值判断从简单的是非判断一元论转向多元判断。 多元价值并存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事实上, 在是与非、 美与丑、 先进与落后之间还存在不小的中间地带, 并不是非此即彼,非好即坏。 人们在生活中有很多行为与观念, 只有差异,不存在正确与谬误之分。 对此, 媒体也要从简单导向转为宽容平和地展示。 温和的态度、 包容的情怀和建设性的理念, 是公民社会建设中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

4、一种新的态度和情怀。三网融合使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 广播电视正逐步失去其对传播渠道的垄断。 由于多种媒体、 多元评论的存在,广播电视多年来在受众中培育起来的权威性、 竞争力和影响力开始受到消减。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多侧面的特性。 因此, 广电媒体应尝试借用其他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特点, 使之较好地融合在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上。在新闻评论方面, 广播电视可借鉴网络传统媒体上才能实现的观点截然相反的持续互动式交锋模式。 中广中国之声的 新闻正反方 , 凤凰卫视的 一虎一席谈 等栏目,就是为多角度、 不同观点的交锋搭建了平台。 这种打破观点一元化单项传输, 实施多元化表

5、达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未来将可能成为广播电视评论主导形态之一。3 、由战斗性评论向建议型评论的延伸作为 “匕首、 投枪” 的战斗性评论, 在揭露丑恶、 抨击腐败方面,直捣死穴,急风暴雨,痛快淋漓,深受受众欢迎。 但好的评论不一定都要摆出战斗的姿态, 有理不在声高,摆事实讲道理,润物无声,平等交流,以理服人,照样能收到好的效果。当前, 传播艺术的缺失, 正使广播电视失去更多的注意力和受众。在社会转型时期, 公众更多面对的是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纠结、新困惑。解疑释惑、情绪疏导与安抚、娱乐身心、 减压宣泄、 开阔视野是新时期媒体评论工作的又一重要功能。在三网融合、 媒体融合的前提下, 新闻评论将向解

6、读性评论、 建议型评论、 娱乐性评论、 调侃式评论延伸。二、 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评论形态之变三网融合时代, 人们不再满足于接受观点, 开始越来越热衷于借助手机、 网络播客、 B B S 等发布新闻表达观点,他们既是传播者, 又是受众。 这些变化为多样化的评论形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为激活传统广播电视评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广播电视如何整合来自四面八方丰富繁杂的评论资源,创新评论形态, 实现舆论制胜, 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1 、打造特色名牌评论栏目相对于新媒体而言, 广播电视在专业人才、 传播经验和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公众对专业媒体诠释信息具有更多的依赖。 三网融合时代,

7、 广播电视要提升核三网融合下广电新闻评论的创新0 2 业务研究 业务探求曹溪月62总2 3 7期心竞争力, 首先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 选择受众关心的内容设置议题, 深入开掘, 多方解读, 做精做深做透; 其次要实现形式多样化, 互动常态化, 积极吸收融合网络、 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主持人、 嘉宾评论员、 场外专家、受众短信、网络互动、视频互动等形式,构筑强势舆论场,使背景介绍、专家评析、公众观点、媒体观点在一个平台上交流, 形成巨大舆论磁场效应。 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1 1 、央广中国之声的新闻观潮栏目,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可喜的探索。 相比之下, 地方广播电视在选题的贴近性、 参与形

8、式的灵活性、 主持风格的亲民性等方面有更大的运作空间, 只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本土优势, 同样可以把广播电视评论节目做得风生水起。打造特色拳头产品与培养具有评论生产能力的个性化主持人密不可分。 优秀的主持人不仅应提出话题, 具有概括总结嘉宾观点、 梳理公众观点的能力, 还应有代表媒体或个人发表观点的能力。 只有这样, 主持人才能成为体现媒体个性化风格的亮丽标识性符号, 成为媒体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2 、推进广播电视评论的即时性即时评论是广播电视媒体适应信息传播的即时化趋势设立的新闻信息随报随评的节目形态。 即时互动性和言论讨论的持续性, 是网络留言板跟帖和论坛评论区别于传统媒体评论的鲜明特

9、征之一, 也是网络媒体在评论形式上最主要的创新。三网融合时代, 谁先发出声音, 谁就可能是最大的赢家。 因此, 快报快评成为广播电视最方便的即时评论模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增加的正点、 半点新闻观察员的连线评论,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新闻播报行进过程中增加的嘉宾评论员点评, 都是在第一时间对所报道的新闻进行梳理评论。不求长,不求深,但求快。短平快成为即时评论的美学特征。3 、跨媒体评论的应用当下, 读报评论、 读播评论等作为媒体融合产生的新的节目形态异军突起。 作为跨媒体的变种评论, 运用报纸、网络资源,边说边评,资源丰富,运作成本较低,加上强烈的个性化表达和关照民生大众的情怀, 以及互动参与模

10、式的嵌入, 这类节目已经在各地广播电视声屏上生长得枝繁叶茂, 呈现勃勃生机。 比如, 中央电视台的 清晨读博 ,凤凰卫视的天天读报 ,江西电视台的传奇故事 、山东电视台的 说事拉里 、 沈阳电视台的 大麦说新闻 等,它们在创造了较高收视率的同时, 让人们看到了媒体间渗透融合的良好前景。4 、音频、漫画、视频评论的融合三网融合催生了全媒体的诞生,也使音频、漫画、视频、 文字小评论开始活跃。 这些评论小品将活跃在多媒体的终端,给受众带来启迪与快乐。 信息化浪潮, 改变了公众接受信息的方式, 碎片化趋势日益明显。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节目制作者不仅给传统的广播电视提供产品, 而且还应根据不同的新媒体

11、接收终端, 提供不同类型的评论产品。通过手机、网络、户外显示屏、移动阅读器等媒介终端实现一对多或一对一的信息触达。考虑到手机电池容量和屏幕限制, 以及移动人群的收视特点, 在这类节目的内容上必须提供小而精的评论小品。音频评论、漫画评论、视频评论,一句话的口头评论、三言两语的文字评论将成为新媒介最受欢迎的言论形态。 风格或活泼幽默调侃, 或新鲜泼辣一针见血, 尽量做到让人眼(耳)前一亮。比如,漫画评论洋无赖对美国干预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的嘴脸, 通过漫画加文字进行了嘲讽,夸张的漫画形象, 生动的语言文字, 给网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单位:香港城市大学)(本文编辑:武新芳)0 2 业务研究 业务

12、探求“我与人民广播”征文评选结果揭晓为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7 0 周年, 丰富人民广播史料收藏与研究, 总结历史, 继往开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联合举办了 “我与人民广播” 征文活动, 由中广协会广播电视史研究委员会具体承办。 本次活动从今年3 月中旬开始, 历时5 个多月, 共收到全国各地1 7 0 余位作者报送的作品1 7 0 篇。 经评委会研究, 决定对原来设定的奖项数作适当调整,将二、三等奖的名额适当增加。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 篇,二等奖7 篇,三等奖1 5 篇,鼓励奖2 1 篇。评委们认为, 本次征文活动呈现了几个特点 : 一是影响大。 不仅吸引了业界同仁的积极参与, 而且也得到了众多热心听众的积极响应。二是作者年龄跨度大,涵盖老中青三代。据统计,作者年龄最大的超过8 5 岁,最小的仅有2 3 岁。三是作品水平高。 不少资深的编辑、 记者投来稿件 ;四是作品选题丰富, 数量较多。 这也造成了评委们在评选时出现难以取舍的情况, 每篇获奖作品都要经过几轮投票才能产生。获奖者奖金及证书将于近期发放, 本次征文活动的部分获奖作品将在明年上半年结集出版。 (中广协会史研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