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554881 上传时间:2017-08-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 必修 荷塘月色朱自清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 探讨、鉴赏、领悟、揣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1. 通感手法的运用。 2. 对本文语言技巧的鉴赏。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可能在我

2、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属于我们的一块宁静的地方。高兴的时候去那里走走,神清气爽;不高兴的时候去那里走走,所有的不快也将随风而去。在朱自清先生的心里,荷塘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吧。今天,我们就和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他的荷塘。 二、文本解析 1. 关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

3、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 关于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更为人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写下这篇散文的,我们一起来探讨。 三、名家评说 那么美丽活泼的文字,在新文学创作上, 实在是一种稀

4、有的收获。 王哲甫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 语的基 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 的遣词用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 带 一道一二点等等,都生 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华 几乎众口一词,对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倍加推崇。 四、自读感知 1. 掌握字音 蓊(wng)郁(y) 弥(m)望 袅(nio)娜(nu) 脉(m)脉 梵(fn)婀()玲 2.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

5、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46段)描写荷塘月色。为全篇重点。 第四部分(第78段)回忆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内容分析 1. 鉴赏第4、5、6自然段。 (1)第4、5、6 段分别描写什么? 明确:第4段写月下荷塘,第5段写塘上月色,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2)第4段写了荷的哪些景物?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3)这些段中描写景物都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叠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缕缕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弯弯的杨柳,隐隐约约的远” “田田”、“层层”写出荷叶的茂盛;

6、“亭亭”写出了荷花的轻盈;“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 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使诵读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A.“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的明亮、繁多、新美。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写风之快捷。 这两个比喻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的浑圆舒展,形态优美。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痛快淋漓,比喻月光无遮拦的朗照;小睡

7、迷迷糊糊,比喻朦朦胧胧的月光,这个比喻传神、生动。 E.“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景象很美,“笼着轻纱”,突出了月光下飘渺的朦胧之美。 通感的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嗅觉转化为听觉,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远处高楼上的歌声,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转化为听觉。逼真的描摹出荷塘上的月色虽然浓淡不一却很和谐的特点,就像小提琴名曲的乐音高低起伏却旋律优美一样。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袅娜”写出花

8、的姿态之美,“羞涩”写出花的神态之美。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将水无声而似含情的微妙神态写出。 2.阅读第5段,思考本段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注意动词的使用) 明确: 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作者为何想到了采莲赋和西洲曲?目的是什么? 答案:借采莲赋和西洲曲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志,怀念那热闹的场景、无拘无束的心境、自由舒展的理想之地。 六、作业 背诵第4、 5自然段。 提示: 第4段 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第5段 荷塘月色:月光月影月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