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题2014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548337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2014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2014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2014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2014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2014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20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复习题2014(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绪论绪论简答题简答题1、 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2、 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第一章第一章 地球地球名词名词1、 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2、 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

2、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3、 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简答题简答题1、 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1)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3)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4)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5)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2、 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2) 地球自转决定

3、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3) 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4) 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5) 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6) 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3、 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力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逐渐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

4、,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2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其熔点而以液态出现。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首先形成地核。压缩功转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而物质的对流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地球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在圈层分化过程中,内部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大气圈。地球原始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微生物出现后,即开始破坏岩石中的含氮化合物,并将氮释放到大气中。待到绿色植物出现,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对原始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作用,使一氧化碳变为二氧化碳,甲烷变为

5、水汽和二氧化碳,氨变为水汽和氮。光合作用持续进行,氧气又从二氧化碳中逐渐分离出来,最终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要成分的现代大气。地球上的水主要是从大气中分化出来的。早期大气含有大量水汽。由于温度逐渐降低以及大气中含有大量尘埃微粒,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到地面,然后汇聚在洼地中,形成原始水圈。彗星的冰物质陨落在地球表面,也成为水的来源之一。后来,由于水量增加和地表形态变化,原始水圈逐渐演变成为海洋、河流、湖泊、沼泽与冰川形成的水圈。在原始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造就存在着碳氢化合物。后来,原始生物出现并逐渐扩展到海洋、陆地和地层大气中,形成了生物圈。第二章第二章 地壳地壳名词名词1、 地壳:地球硬

6、表面以下到莫霍界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2、 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3、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几何而成的地质体。4、 岩浆岩: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冷凝结晶或喷出地面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5、 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6、 层理: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的成层性。7、 成岩过程:风化、剥蚀与搬运、沉积、成岩。8、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域构造的变化。9、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

7、体经结构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10、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11、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断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12、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申。13、地震: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14、地质年代: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结构、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事件可以清晰地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与顺序。简答题简答题1、 沉积岩是怎样形

8、成的?有什么基本特征?1) 形成过程: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3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为岩石。若埋藏很深,还可产生压熔、交代与重结晶作用,使晶体变粗和岩体进一步压固。2) 基本特征: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

9、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2、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基本方式。1) 一般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2) 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即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垂直运动,即块体的升降运动。3、 简述地质构造的类型。1) 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2) 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3) 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4) 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断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4、 火山

10、活动和地震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1) 火山的影响:火山喷发有时引起地震、山崩和海啸,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一方面形成火岩浆岩,一方面还使一些元素富集形成矿床。熔岩流可阻塞河谷,使河水泛滥、河流改道或形成堰塞湖。火山灰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可发展种植业。火山喷发对气温有明显的影响。2) 地震的影响:破坏建筑物,使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改变地表形态,使地面隆起或凹陷,并产生地裂缝,使地面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在陡峭山区,地震可导致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并阻塞喝到,形成堰塞湖。发生在海底的地震可引起海啸,对沿岸产生巨大冲击,加速对海岸的侵蚀过程和对海岸建筑设施的破坏。第三章第三章

11、 大气和气候大气和气候名词名词1、 大气:连续包围地球的气态物质。2、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因而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3、 水平温度梯度:在等温线图上垂直于等温线方向的单位距离内温度的变化值。4、 辐射逆温:近地面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的逆温层。5、 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到饱和的温度。6、 雾: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7、 霾:空气中烟尘等微粒较多导致能见度变坏的现象。8、 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10、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形式。411、季风:大陆和海洋间

12、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12、焚风: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13、天气系统: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14、气团: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15、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16、气旋: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17、气候: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18、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简述题简述题1、

13、简述大气的组成。1) 干结空气。指除水汽和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2) 水汽。3) 固、液体杂质。指大气中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4)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而进入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2、 试论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征。1) 对流层。大气的最底层,空气垂直运动旺盛。平均高度 11km。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此层,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2)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 55km 左右,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随高度上升温度不便或微升,大气透明度良好。3)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 85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有相当强烈的空气垂直运动。

14、4) 暖层:中间层顶到 800km。空气密度很小,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很快增加,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常出现极光。5) 散逸层。暖层顶以上,上界为 3000km 左右。空气极其稀薄,温度随高度升高,地球引力很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挣脱地球引力束缚而逃逸到宇宙空间。3、 简述季风的成因。季风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其他因素如海陆分布的相对位置、形状和大小,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南北半球相互作用和大地形,尤其是青藏高原的作用对亚洲季风的形成均起着关键性作用。4、 局地环流主要有哪些类型?各

15、有何特点?1) 海陆风。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影响范围仅限于沿海,风向转换以一天为周期。2) 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底吹向山坡,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3) 焚风。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形成的相对干热的风。无论冬夏与昼夜,山区都可出现。5、 简述什么是锋?有哪几种类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51)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2)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3) 准静止锋。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锋。4) 锢囚锋。锋面相遇、合并后的锋。6、 影

16、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有哪几个,各有何特点?影响我国的气团多属变性气团。包括西伯利亚冷高压(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热带海洋气团) 。冬季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仅影响华南、华东、云南等地。夏季极地大陆气团退居长城以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我国大部。这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交绥是形成夏季降水的主要原因。热带大陆气团影响西南地区,形成酷暑天气。论述题论述题1、 试述全球辐射平衡。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又依据本身的温度向外发射长波辐射,由此形成了整个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的能量交换。在地气系统内部,地面大气也不断以辐射和热量输送形式交换能量。从全球长时间角度而言,地气系统的辐射能收入与支出相等,地气系统的温度多年基本不变,所以全球是处于辐射平衡的。2、 何谓三圈环流与行星风系?图解说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成为行星风系。依据全球气压系统分布状况和风压关系,可以判断盛行风的情况。全球地面行星风系主要包括三个盛行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三圈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且表面均匀,由于迟到和两极受热不均,赤道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