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管理智慧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5547855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管理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国演义管理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国演义管理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国演义管理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国演义管理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管理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管理智慧(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国演义管理智慧三国演义管理智慧经济的全球化使市场竞争由战术性竞争演绎为战略性竞争,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也要从企业家的境界提升到企业战略家的境界。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称得上是战略家,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事件是战略家进行战略管理和战略策划的典范。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千古第一贤相”的美誉流芳百世 ,他一生不怕曹操,不怕孙权,当然更不怕周瑜,夏侯惇之流全不放在眼里,生平所害怕的唯独是司马懿。司马懿这个人在性格上是没有巨大缺陷的,虽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他也没有太大的缺点,因此以诸葛亮之神相之尊,碰上这种人都会觉得难以对付。同时诸葛亮本身在神相光环之下也存在致命战略失误,使其无法最终获得恢复汉室的结果。一、诸葛亮

2、的战略失误诸葛亮在中国来说名声太大,是一个智慧之神,谁要有预测能力、有办法,别人就会说你是小诸葛,三国演义里看这些出神入化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诸葛亮办的,他能预测未来,能够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在今天,我们从管理学上看诸葛亮这个人,他一生的事业有一些是成功的,但他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战术上,战略上他一辈子失误非常严重。我们讲在做事业这件事上,战略和战术,只有战略是起决定性因素,战术上的胜利都只能是局部、暂时的,战略如果不能成功,人的事业基本上是不能成功。从民国时期开始,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战略上有什么区别?蒋介石依靠大资产阶级、大官僚,虽然那个时候好像表面势力很强,他不如依靠中国农民。毛主席一辈子

3、战略胜利,六个字,他什么仗打败,最后都能够胜利,打土豪、分田地”,就因为这一句话得了中国农民的心,一切都胜利了。所以说三大战役如何用兵如神,那都是战术问题,真正的战略是这六个字,最得人心,最后得天下。诸葛亮一生有六大战略失误:第一,隆中对策,缺乏一个关键性的内容,也就是刘备三顾茅庐,最后一次跟刘备的一番谈话。谈话实际上就是第一个战略总决策,告诉刘备天下大事将来是三分,你这个情况只有联吴抗曹,将来得了四川之后,派一员大将守着荆州,然后我们从四川往北进发,越过汉中向陕西、山西、甘肃这一带打,收了西北高原,再往中原打,实际上第一怎么守着荆、湘这一带,也就是形成三分天下之后,他没有说明白。第二,收了四

4、川之后,再向北翻过大巴山和秦岭,后来的六次劈山都是不成功的,事实证明条件不允许。其次第二次战略失策,就是在赤壁大战之后,荆襄一带,刘表的地盘被诸葛亮占了,但是东吴认为这一仗是我打胜的,荆州应该归我。诸葛亮让刘备用了一个“借”字,说荆州算是借的,等我将来得了四川再还你。其实荆州本来是汉朝的荆州,东吴打败了曹操,荆州怎么就是你的地盘了呢?后来周瑜一次又一次和诸葛亮打仗,都是为了争荆州,你诸葛亮不是有这个本事把周瑜打败,何必用这个借字呢?因为你用了借字,人家以为是自己的,一定要你还,虽然把周瑜累死了,吕蒙接着干这件事,到最后关羽因此而丧命,荆襄因此而失去,都是因为有这个借字,形成另外一次战略失策。第

5、三,就是在西取巴蜀之后,刘备把四川拿回来了,已经当了皇帝,实际上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已经把湖北的西部和湖南的东部一大片土地占有了,贵阳等,这才是真正的军事战略要地,因为东边是面对东吴的,北边是曹操。那么如果把四川作为大后方,这里为战争前沿,不管是向东先灭了东吴,或者向北灭了曹操,都还有可能,但是你只让一个关羽一个人独挡两面,关羽是一个武将,并没有什么谋略可言,怎么能对付曹操和孙权这么两个人呢,所以荆州的失掉是必然的,在这个事情上主要是诸葛亮的战略决策有问题。第四,彝陵之战是更大的问题。因为刘备要给关羽报仇,倾全国之力发兵攻打东吴,诸葛亮、赵云等等一帮大臣都不愿意,但是刘备因为桃园结义问题,一定

6、要发兵,果然是失败了。作为诸葛亮这样一个有军事才能和智慧的人,又是蜀国的丞相,你这个时候在不能劝皇帝,回心转意,不去攻打东吴的条件下,为什么不改变自己的主意,随着刘备一起去出征,即使打不胜,也有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但是你住在成都不动,造成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知道了刘备把他四十多个大营扎在长江边上,就想到人家要用火烧了,但自己为什么不去,这让人费解的一个问题。第五,七擒孟获是一个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人力,造成的结果是滥杀无辜,毫无用处,现在讲那时是打的野蛮人,孟获这些人,我们讲是原始社会的一些人。如果以当时的文明程度,诸葛亮是具有高度文明程度的人,其实打那些原始人,一般智力

7、的人都可以,还用你诸葛亮去打吗?关键是七擒孟获的战略意义有多大,你让他服你了,如此而已。那些地方因为它是半原始社会,打了之后既不能供应兵源,又不能供应粮草,所以这一仗完全可以不打,这也是一个战略决策问题,你不打起码可以养精蓄锐向北进攻,主要的敌人在北方。所以当时蜀国有一个不起眼的臣叫王良,告诉诸葛亮不用打,派一个将军守着那个山口他就过不来了,但是诸葛亮要打,打的结果是什么呢?兀突骨把三万藤甲兵一火烧尽,诸葛亮捋着胡子说我这回烧死了这么多人,因此我要减寿了,反而在自己的心理上造成这么一个阴影。实际上这是一个战略决策的失误。第六,六出祁山。六出祁山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打的六次战役,实际上这六次都是感

8、情用事,就是前后出师表上写的,他为了报恩于刘备,才去做这些事,兴复汉室已经不可能,但是我尽力了,最后只是自己浪得一个忠臣良将的虚名,把自己累死在路上。路径不对,当时的军事实力实际上根本已经不可能,每次要发二三十万兵去打,蜀中有多少老百姓因此而家破人亡亲子散,就因为你要报那一个人的恩。所以诸葛亮因为有这六次重大的战略失误,汉朝要想兴复根本就没有可能性,只不过是诸葛亮自己得了一个美名而已。二、亮懿对决,持久者胜诸葛亮是智者,毫无疑问,但是司马懿同样以胜利成果说明了其在管理战略运用上的卓著才能。(一)牛皮糖战术作为对手,最让诸葛亮头疼的就是司马懿的软磨硬抗的劲。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

9、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的输。司马懿不停的在和诸葛亮“磨”,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牛皮糖”战术:打你赢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没商量。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比如,诸葛亮三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坚持守寨不出,持了半个月,一直不跟诸葛亮交兵。司马懿熬的住,诸葛亮可熬不住,因为他粮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战速决。于是诸葛亮使了一个计谋,佯装拔寨退

10、兵,以此引诱魏军。第一次蜀军退出三十里下寨,张郃等将领提出追赶上去。司马懿认为诸葛亮退兵,绝对是诱兵之计,切不可上当。他说:“孔明必有谋也,不可轻动。”十天以后,诸葛亮见魏兵按兵不动,又退出三十里下寨。这时候司马懿仍然不主张追击,他亲自到前线察看诸葛亮退军势头,断定说:“此乃孔明之计也。”结果又过了十天,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这时魏军将领们沉不住气了,他们认为诸葛亮是使诈谋,用“缓兵之计,渐退入汉中”,因怕被别人耻笑,急于交战。所以张郃坚持要率兵追击,司马懿出了一招,说你率兵打头阵去进攻,我带部队在后头支援你,万一打败了,我还能帮你顶着。由于张郃等率兵追击诸葛亮,事实证明司马懿是智者,结

11、果魏兵大败。退兵后,司马懿下了死命令,说:“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他坚持自己的这套软磨硬抗的战术,毫不动摇。(二)多疑与谨慎主导思想当然,这种性格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的多疑,特别多疑,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尤其是碰上了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虑。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它已成为一个优点,前提条件是多疑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了解自己的长处,也了解自己的短处。同时我也看得到对方的长处和对方的短处。这样以我之长攻人之短,这是可以的;而守住我

12、之短,防备敌之长,这种多疑是应该的。因为我应该更充分地估计你的长处,以便做好更充分的防备。“空城计”这一战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的“空城计”是一个很高的绝招。有人认为是司马懿的失误,因为司马懿多疑,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以致贻误了战机,使蜀军得以安全脱险。蜀军在大败的情况下,以“空城计”的计策安全脱险,这是不容易的。京剧空城计把司马懿大大的调侃了一番。剧中,诸葛亮从容不迫的摇着鹅毛扇,坐在城头唱道:“我正在城头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当时司马懿已经兵临城下,诸葛亮却如此闲雅自在,足见他是何等聪明、自信!但是,古人说:“料事者先料人。”要预料

13、一件事情,首先要预料一个人,要充分吃透一个人。“能料愚者,必不能料知;能料知者,必不能料愚。”聪明人只有跟聪明人一起,才能够知己知彼。聪明人若遇上一个愚蠢人就无法猜透他。你可以明白的去琢磨一个聪明人的所作所为,却无法估计一个愚蠢的人,他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诸葛亮才能神机妙算,算定司马懿不敢贸然破城。如果诸葛亮赶上的是张飞或者是曹仁、曹真之流,他们没准不管有没有埋伏,先冲进城去再说,反正输就输了,输了也就打个痛快,那就真把诸葛亮给活捉了,这个“空城计”就完不成了。所以,“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亮的智高和胆大,也不仅表现出司马懿的多疑

14、与谨慎,同时也表现出司马懿的过人智慧。(三)持久并非“恐亮”有人认为司马懿得了“恐亮症”,一遇到诸葛亮就吓得胆战心惊,怎么也不敢跟诸葛亮打。实质上并不这样。试猜想,一个得了“恐亮症”的人,能在“六出祁山”长时间的对抗当中,一股劲的跟诸葛亮的打,坚持抗争到底吗?显然,司马懿内心中并不是害怕诸葛亮,而是非常看中诸葛亮。他只不过是知己知彼,知道自己决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不和诸葛亮硬碰硬的对着干罢了。还是三出祁山时,司马懿算计诸葛亮必然袭取武都、阳平两城,便派郭淮、孙礼偷袭蜀兵之后。但是诸葛亮早就料到司马懿必有此举,便亲自率兵马从后面包抄郭淮、孙礼,前后夹攻,魏兵大败。司马懿输地服服帖帖,赞叹说:“孔明

15、智在吾先。”诸葛亮的智谋从来是算在我的前头的,所以“吾智不如孔明也”,这点他心里非常清楚。这一战以后,司马懿又算计诸葛亮必然亲自去武都、平阳两城安抚百姓,不在营中,便派张郃、戴陵引一万精兵,去夺取蜀寨。没相到诸葛亮并未离寨,早就设下包围圈,等待魏兵来偷袭,结果将魏兵杀得丢盔弃甲。司马懿不得不惊叹道:“孔明真乃神人也!”遇到像司马懿这样的敌人,有着开阔的胸怀和坦然的心态,能够在失败的时候还由衷地佩服对手,令诸葛亮不得不另眼相看。司马懿就是这个特点,再怎么失败,他也决不倒了自己的旗枪,不垮了自己的斗志。司马懿无畏无惧的面对诸葛亮这个神话般的人物,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勇者精神,诸葛亮的对手

16、的确非他莫属。当然,司马懿屡战屡败,这只是小说家言。在历史记载中,司马懿和诸葛亮还是有得一拼的,至少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蜀、魏两军在渭南一带进行“拉锯战”的时候,互有输赢,诸葛亮也有过多次被打得溃不成军的经历。只是小说家为了神话诸葛亮,把司马懿写的几乎不堪一击,只能乖乖地当“缩头乌龟”。最主要的是,司马懿总能够在败中求胜,这是很高的招数。当诸葛亮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六出祁山,好象一直在打胜仗,把司马懿打得焦头烂额。这是大伙都不看好司马懿,甚至连他身边的将领都不看好,传到朝廷里也有好多人不支持他。当然皇帝这时候还是支持他的,因为他认定司马懿这个战术是可行的。因为诸葛亮几次出祁山,最后都是无功而返,这个事实已经说明司马懿这套持久战、拉锯战的战术还是行得通的。在战场上,司马懿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点也不动摇,坚持既定的战略方针,打不垮诸葛亮,愣是把他拖垮了事,决不在乎别人是不是把自己看作“缩头乌龟”。六出祁山时,诸葛亮在上方谷取得胜利,差点儿把司马懿父子烧死。这时候应该是天意,下了一场大雨,司马懿父子安然退出。司马懿逃此大劫以后,心里明白,自己一时头脑发热,冒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