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547383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论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课程设计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一、课程大作业一、课程大作业(1)(1)举例说明土力学中涉及的渗透问题、变形问题和强度问题,论述土体的变形理论、强度举例说明土力学中涉及的渗透问题、变形问题和强度问题,论述土体的变形理论、强度 理论和渗流理论的联系。理论和渗流理论的联系。 答:渗透问题:当水闸和土坝挡水后,上游的水就会通过坝体或坝基土体的孔隙渗到下 游。 变形问题:水利工程中的水闸或装有装有行车的厂房,如果闸门两侧的闸墩或行车两 侧的基础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将不能满足拦洪蓄水的要求,而不均匀沉降往往又会引 起土坝裂缝,导致集中渗漏,给工程带来很大危害。 强度问题:建

2、筑地基的失稳。 联系:土体的变形理论、强度理论和渗流理论为三大理论,土体的渗流问题可能会引 起强度的问题,而变形问题与强度问题又息息相关,总之,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2)结合渝西地区红层泥岩边坡风化现象,分析土的形成过程。说明土的碎散性、三相性、结合渝西地区红层泥岩边坡风化现象,分析土的形成过程。说明土的碎散性、三相性、 自然变异性的成因,分析论述土的碎散性、三相性、复杂性对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自然变异性的成因,分析论述土的碎散性、三相性、复杂性对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变形、破坏、渗透)(变形、破坏、渗透) 答:土的形成过程分析:红层泛指外观以红色为主色调的陆相碎屑岩沉积地

3、层。对于红 层泥岩边坡快速风化机理的研究可以分为 2 个方面,一是从红层矿物成分、含量、胶结物 成分及微观结构等内因人手研究其快速风化机理,另一则是侧重于外因对红层泥岩边坡快 速风化的作用。渝西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四川盆地红层泥岩快速风化的主要形式为碎 粒状、碎片状和碎块状,并间有块状剥落。风化堆积物坚硬扎手,很少有残积土存在,反 映出红层泥岩边坡以物理风化为主。对风化崩解物进行扫描电镜微观分析,发现堆积物微 观图像以颗粒形态为主。这也是物理风化产物的特征。目前对影响红层边坡风化的外因的 分析,主要集中于温度变化,不可否认。温度变化影响红层边坡的风化进程处于地下 l5 30 m 的恒温带以上

4、的红层坡体,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坡体中的温度场呈周期性变化,从 而导致坡体中热应力的生成当坡面处于高温状态时,边坡岩体中出现拉、压应力集中; 而当地面处于低温状态时,边坡岩体中的热应力均为拉应力。但是,仅靠气温变化产生的 热应力并不足以使红层快速风化崩解。根据野外观察及原位监测试验,红层泥岩边坡的快 速风化主要发生在表层约 10 cm 的范围内。此范围内风化裂隙密布,许多裂隙已全部贯通 ;挖开已快速风化的表层,岩体中虽有少量风化裂隙。但基本仍处于新鲜状态这说明, 虽然红层坡体处于不断风化的进程中,但快速的物理风化发生在表层约 10 cm 范围内。根 据红层泥岩边坡风化的原位监测结果,边坡在高温多

5、雨的夏季风化很快,说明水对红层泥 岩边坡风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水在岩石风化中所起的作用,除溶解、水化、氧化和碳酸化 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急剧的降温作用。它可以使表层处于高温状态的红层泥岩表面 在很短的时间内降至接近于温度较低的水温。因红层岩体均为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差, 所以其内部仍基本保持原来的高温状态。从而在岩体内外部产生很高的温差,导致热应力 的产生这种热应力远大于因气温周期性变化产生的热应力。 成因分析:土是地壳表层母岩经受强烈风化(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产物, 是各种矿物颗粒(土粒)的集合体。在自然界,土的形成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可概括为风 化、脱落、搬运和堆积四个过程,在这

6、四个过程中土的完整性会大大折减,因而会有碎散 性。 土是一种松散的颗粒堆积物,它由固相、液相、气相三部分组成。固相主要是土粒,有时 还有粒间胶结物和有机质,它们构成土的骨架;液相部分为水及其溶解物;气相部分为空 气和其他气体。由于土具有各向异性、结构性以及时空变异性的特点,所以形成了土的自然变异性。 影响:土的碎散性说明了土存在孔隙,而水在压力坡降作用下穿过土中连通孔隙发生流 动就会出现水的渗透。土的三相性说明了土中含有水,而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变小的性能 为土的压缩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孔隙中水和气体向外排出,土的孔隙体积减小。黏性土 都是松散颗粒的集合体,它们的破坏或表现为土粒之间联结的破坏,

7、或表现为粒与粒之间 产生的相对位移;对于某一种土来说,其抗剪强度随剪切面上所受发向应力而变,它不仅 与土粒大小、形状、级配、矿物成分、土体密度和含水率等因素有关,这些都是属于土的 复杂性。(3)何为假黏聚力?非饱和土中,为什么毛细压力会导致何为假黏聚力?非饱和土中,为什么毛细压力会导致“假黏聚力假黏聚力”? 答:当无黏性土被水完全浸没或完全干燥时,弯液面消失,毛细压力变为零,这种黏聚 力也就不存在。因而把这种黏聚力成为假黏聚力。 在非饱和区的湿土中,空隙中的水仅存在于土粒接触点周围,彼此是不连续的。由 T2rcos+ur=0 知,弯液面下面的孔隙水产生了小于大气压力的负压,这种负压称为 负孔隙

8、水压力或孔隙水吸力。负孔隙水压力引起土粒互相靠拢的结合力,该力称为毛细压 力,毛细压力的存在,增加了土粒间错动的摩擦阻力。这种摩擦阻力犹如给无粘性土以某 些黏聚力,以致在潮湿的砂土中能开外一定高度的直立坑壁。当无黏性土被水完全浸没或 完全干燥时,弯液面消失,毛细压力变为零,这种黏聚力也就不存在。(4)(4)谈谈你对粘性土、非粘性土物理力学性质区别的认识。谈谈你对粘性土、非粘性土物理力学性质区别的认识。 答:工程上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塑性指数大于 10,且小于等于 17 的土, 应定名为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 17 的土应定名为粘土。粘性土是具有粒间连结的细粒 土。颗粒细,孔隙小而

9、多,透水性弱,具膨胀、收缩特性,力学性质随含水量大小而变化。 一般按粘粒(粒径小于 0005 毫米)含量多少分为三类:(1)粘土,粘粒含量大于 30%;(2) 亚粘土(亦称“粉质粘土”),粘粒含量在 10%30%之间;(3)亚砂土,牯粒含量 3%10%。 按塑性指数划分:(1)粘土,塑性指数大于 17;(2)亚牯土,塑性指数为 1017;(3)轻亚粘 土(亦称亚砂土),塑性指数为 310。常作为建筑物地基或用作堤坝、路堤填土材料。以 粒径小于 0.074 毫米的土粒为主体所组成具有塑性的细粒土。又称塑性土。次生粘土矿物 对塑性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粘性土随含水率大小可处于液体、塑体、固体等稠度状态

10、,各 稠度状态间的含水率界限称稠度界限。液限和塑限是塑体稠度的上、下限。粘性土处于塑 体状态时,具有在外力作用下可塑成任意形状而不破坏其整体性,外力去除后能保持所得 形状的塑性性质。塑性的大小可通过液限与塑限之差,即塑性指数定量表示。塑性指数愈 大,塑性愈强。塑性指数曾是粘性土分类的主要依据,据这种指数分为粘土、亚粘土、亚 砂土。粘土是粘性土的典型代表,具强塑性、吸水性、膨胀性、收缩性、吸附性、冻胀性、 烧结性、耐火性等特殊性质。作为建筑物地基,粘性土的承载力取决于它的天然稠度状态。 粘性土是烧制砖瓦的材料,也是重要矿产。粘性土的地质成因多种多样,在地壳上广为分 布,约占沉积岩土的 50%以上

11、。 粘性土与非粘性土的区别:砂土的孔隙比为 0.40.8;粘土的孔隙比为 0.61.5 或 2.0;粘 土若含有大量有机质,孔隙比可达到 4 或 5。 砂粒的平均相对密度为 2.65;粘粒的相对密度介于 2.672.74 之间,平均相对密度为 2.70。 一般粘土的湿密度为 1.72.0g/cm;砂土的湿密度为 1.62.0g/cm。 砂土的组成颗粒较粗,其结构以单粒结构为主,天然条件下砂土可处于从疏松到密实的 不同状态,孔隙比的变动范围大致在 0.331.0 之间。试验表明,一般粗粒砂土多处于密实状态,而细粒砂特别是含片状云母颗粒的砂则多处于疏松状态。砂土的密实状态与其工程 性质有着密切的关

12、系。呈密实状态时,结构稳定,强度大,压缩变形小,是良好的天然地 基;反之,呈疏松状态时,特别是饱和的细砂,结构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对工程建设不利。砂土的密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其孔隙比来反映。但砂土的孔隙比受颗粒的形状及 级配影响较大。即使两种砂土具有相同的孔隙比,但它们在自然界的存在状态也不一定相 同。故孔隙比不能表明某一砂土的松密。工程上常用砂土的相对密度 Dr=(emax-e0)/(emax- emin); 无黏性土的最大和最小干密度可直接由试验测定。 黏性土的稠度是指黏性土在某一含水率下对外力引起的变形或破坏的抵抗能力,其实质 是土粒间的联结强弱或土粒相对移动的难易程度。 黏性土的含水

13、率发生变化时,它的稠度亦随之而改变,这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其实质是与黏粒周围吸着水膜的厚度变化有直接关系。当土的含水率很大时,土粒被自由 水隔开,粒间联结能力消失,土可在自重作用下流动,呈现流动状态;当水分减少到多数 土粒为弱吸着水隔开时,土粒在外力作用下相互错动时而颗粒间的联结能力并不丧失,土 处于可塑态,此时土被认为具有可塑性。 黏性土由某一状态过渡到另一状态的分界含水率称为黏性土的界限含水率,可塑态与流 动状态的界限含水率叫液限,用 L 表示;可塑态与半固态的界限含水率叫塑限,用 p 表示;半固态与固态的界限含水率叫缩限,用 s 表示。 可塑性是区分黏性土和砂土的重要特征之一。黏

14、性土可塑性大小,是以土处在可塑状态 的界限含水率变化范围来衡量的。这个范围就是液限和塑限的差值,称为塑性指数(Ip) , 即Ip=(L-p)*100(5) 推证推证“有效应力原理有效应力原理” 。答:有效应力原理的基本概念阐明了碎散颗粒材料与连续固体材料在应力-应变关系上的重大区别,从而使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这是土力学区别于其他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我们知道土是三相体系,对饱和土来说,是二相体系。外荷载作用后,土中应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气共同承担,但是只有通过土颗粒传递的有效应力才会使土产生变形,具有抗剪强度。而通过孔隙中的水气传递的孔隙压力对土的强度和变形没有贡献。这可以通过一个

15、试验理解:比如有两土试样,一个加水超过土表面若干,我们会发现土样没有压缩;另一个表面放重物,很明显土样被压缩了。尽管这两个试样表面都有荷载,但是结果不同。原因就是前一个是孔隙水压,后一个是通过颗粒传递的,为有效应力。就是饱和土的压缩有个排水过程(孔隙水压力消散的过程),只有排完水土才压缩稳定.再者在外荷载作用下,土中应力被土骨架和土中的水气共同承担,水是没有摩擦力的,只有土粒间的压力(有效应力)产生摩擦力(摩擦力是土抗剪强度的一部分)。有效应力原理表示研究平面上的总应力、有效应力与孔隙水压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总应力保持不变时,孔隙水压力与有效应力可以相互转化,即:有效孔隙水压力减小等于有效应力

16、的等量增加。 推证:设饱和土体内某一研究平面(如水平面)的总面积为 A,其中粒间接触面积之和为 As,则该平面内由孔隙水所占的面积为 Aw=A-As。若由外荷和/或自重压力在该研究平面上 所引起的法向总应力为 ,那么它必将由该面上的孔隙水和粒间接触面共同来分担,即该 面上的总法相力等于孔隙水所承担的力和粒间所承担的力之和,于是可以写成:A=Ns+(A-As)u 或 =Ns/A+(1-As/A)u (2-26)把 =Ns/A 代入(2-26)可得:=+(1-)u (2-27) 试验研究表明,粒间接触面积甚微, 仅为百分之几,实用上可忽略不计。于是,式 (2-27)可简化为: =+ u (2-28) 式(2-28)即为著名的有效应力原理,它表示研究平面上的总应力、有效应力与孔隙 水应力三者之间的关系。(6)(6)论述流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