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点检定修管理【非常好的一份(专业)资料】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5547382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PDF 页数:56 大小:29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备点检定修管理【非常好的一份(专业)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设备点检定修管理【非常好的一份(专业)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设备点检定修管理【非常好的一份(专业)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设备点检定修管理【非常好的一份(专业)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设备点检定修管理【非常好的一份(专业)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备点检定修管理【非常好的一份(专业)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备点检定修管理【非常好的一份(专业)资料】(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备点检定修管理第一章 设备管理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设备及设备管理的一般概念一、设备的定义设备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生产中能供长期使用并在使用中基本保持其实物形态的物质资料的总称。它是企业进行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企业生产效能的决定因素之一。当代设备的技术进步突飞猛进,朝着大型化、集成化、连续化、高速化、 精密化、自动化、流程化、计算机化、超小型化、技术集密化的方向不断提高,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二、设备管理的一般概念1) 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根据设备管理现代化的概念,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设备的一生全过程综合管理。它包括从设备的技术开发、编制规划、研究、方案论证

2、、定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试运行)、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废弃的全过程,也就是设备一生的管理。因此,设备管理就是以设备的一生为出发点,把这个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信息能力等,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实施对设备的高效管理,最终达到设备寿命周期最长、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的目的。当设备产出一定时,周期设备投人费用越少,设备综合效率就越高。当设备投人一定时,周期设备产出越大,设备综合效率也越高。如前所述,设备的一生管理基本上可分为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两大部分。 在我国,传统的设备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是分割的,设备的前期管理由规划设计部门和制造厂完成,设备的后期管理由使用单位实

3、施。这种管理体制,制造与使用脱节,约束机制很小,反馈速度缓慢,产品市场化步伐难以迈开,制约了设备一生效能的发挥与其不断创新、提高。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树立设备一生管理的全局观念,加强设备一生的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努力消除制造与使用脱节的弊端,无疑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2) 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1)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利用设备体系进行生产活动, 生产过程大型化、高参数化、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先进的生产设备多数是机电一体化,集光电技术、气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技术为一体而制成

4、的。2) 由于生产过程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生产已逐步转向由人操纵自动化控制设备、由控制设备操纵机器设备直接来完成,逐步完成由操作的技术含量逐渐下降而维修的技术含量却逐步提升的转化。3) 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即以最少投人获得最大产出,实现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而随着科技发展,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现代化企业生产主体已日渐由生产操作人员方面转向设备管理修方面。作为影响企业的产量、质量、成本、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因素,设备的突出作用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设备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管理也是生产力。4) 设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是由设备本身决定的

5、,另一方面又是由设备管理决定的。没有科学的设备管理,再好的设备也不能发挥好的作用。而前期不太好的设备交由生产企业使用后,经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实现设备完善化,对设备实施精心维修,逐步进行技术改造,进行设备更新,也完全可以使设备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达到高的综合效率。因此,加强科学的设备管理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是提高设备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也就是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之所在。第二节 设备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内容设备现代化管理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宏观的概念,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但同时又是相对稳定的,它是当时世界公认的先进水平, 为大多数国家所认同,但各国又都

6、有其特色。它是运用现代先进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的系统工程。设备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管理思想现代化树立系统管理观念,建立对设备一生的全系统、全过程、全员综合管理的思想。树立管理是生产力的思想。树立市场、经营、竞争、效益观念。树立信息观念。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管理目标现代化追求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综合效率最高,努力使设备一生各阶段的投人最低,产出最高。3管理方针现代化以安全为基础,坚持“安全第一方针”,消灭人身事故,使设备事故降低为零。努力做到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与经济性相统一。4管理组织现代化努力做到设备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

7、体制、劳动组织以及管理机制现代化。要以管理有效为原则,实现管理层次减少,管理职能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5管理制度现代化推行设备一生的全过程管理,推动制造与使用的结合。实行设备使用全过程的全员管理与社会大系统维修管理相结合,推进设备一生全过程管理。6管理标准现代化实行企业管理标准化作业,建立完善的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7管理方法现代化主要运用系统工程、可靠性、维修工程、价值工程、目标管理、全员维修、网络技术、决策技术、ABC 管理法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法,把定

8、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实浮施综合管理。8管理手段现代化采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设备状态监测、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实施设备倾向性管理,进行设备动态管理,做到设备受控。9管理人才现代化关键是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化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的现代化人才队伍。这是实施现代化管理的根本所在。10管理措施现代化建立完善的信息和反馈系统,实施设备管理体系的 P (计划)D (实施) C(检查)A (改进)循环,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第三节 设备维修管理方式的演变工业发展从手工业直至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随着科技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提高, 维修管理方式也在不断革新和发展。 尽管设备维修管理有许

9、多学派,有许多理论,也有不同的看法,但从设备管理发展史来看,它还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有以下基本方式:1 事后维修(故障维修)是指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下降到合格水平以下的非计划性维修。在 18 世纪1760 年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工业化生产开始以后长期以来, 设备维修主要是采取事后维修。这是比较原始的维修方式,一般是操作人员兼顾维修并凭经验进行,设备不坏不修,坏了就修,也称为“兼修”方式。它的特点是设备比较简单,科技水平不高,人员素质不高,设备管理意识薄弱,维修处于从属地位。在现代设备管理要求下,事后维修在以下两方面仍然存在:一是维修策略中对生产影响极小的非重点设备,有多余配置的设备或

10、从经营(费用)上采用其他维修方式不经济的设备,可以实行事后维修;二是突发事故,设备强迫停用,实行故障维修。2 预防维修从 19 世纪后期(1870 年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应用为代表)开始,重工业系统逐步形成,发展到流水线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从 20 世纪 4O 年代起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开始,科技突飞猛进, 设备逐步实现自动化。 相应地设备维修管理也逐步推行预防维修管理。这个时期,操作与维修有了专业分工,步人“专修”阶段。在我国设备预防维修管理中,又分为:( l )计划预维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萧条,当时的设备

11、维修管理基本上是照搬当时西方国家的方式。 建国后,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我国学习和实行前苏联的计划预防维修制,这是一种以设备结构复杂程度为依据的一套定额标准,规定了设备修理周期,按计划周期表对设备进行维修。严格地说,设备一出厂,维修周期就基本上定下来了。它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维修,是一种强制性维修手段。我国电力企业的维修体制,长期以来执行这种传统方式,有的企业沿用至今。在这种维修体制下,发电企业保持了庞大的维修队伍,大分场、小分场全套配备,加上企业办社会,一个电厂容量不大,但职工动辄上千人,几千人,劳动生产率低下。特别是,采用这种维修方法已充分暴露了存在大量过维修现象, 维修费用高,综合效

12、率低。当然,也会发生欠维修。( 2 )全员设备维修。预防维修首先在美国推行,日本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引进后,吸取了英国综合工程学,中国鞍纲宪法的设备群众路线管理,并结合本国实际,创新和发展为全员设备维修管理。全员设备维修是以点检为基础的维修。它制定了严格的点检流程,依据点检发现的设备问题,及时编制和修订检修计划,适时对设备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有效地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经过国内部分发电厂的推行和实践,认为这种维修方式是与状态检修相适应的,比较适合我国国情。推行这种维修方式的要求是:设备制造质量较高,自动化水平较高,单机和系统联动,发电企业的机、电、炉、仪、自控等多专业综合,实行企业

13、内部系统专业性管理。目前,我国的发电企业(特别是新建电厂)基本上都具备了以上条件, 并积极实施这种维修方式。3预知维修(状态检修)从 20 世纪 so 年代起(第四次产业革命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代表),生产向集约化发展,向大容量,高参数发展,实现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并向智能化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发展, 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并向巨型、 微型、 网络、智能化方向发展,设备发生事故,其损失和影响重大,设备的状态检修也就应运而生。预知维修即状态检修是以设备状态为基础的维修。 采用这种维修方式不仅要有多种管理理论为指导,而且要有可靠的监测和诊断技术手段为后盾。设备管理也朝着社会化、专业化乃至国际化方向

14、发展,并出现运行人员参与维修的趋势。实行这种维修方式的要求是,设备在设计上广泛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实行在线监测。在维修上采取了高级诊断技术,实行离线监测,根据状态监测和技术诊断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设备异常, 预知设备故障, 在故障发生前选择适当时机进行维修。这是一种最合理的维修方式。但是,进行状态监测和设备诊断,所需投人费用较大,常用于关键设备、重点部位。应当指出:全员设备维修和预知维修是一脉相承的,点检是为了确定运行中设备的状态,点检基础上的定修也可以说是在实施状态检修。两者在性质卜士分接近,无非是对状态的掌握程度,后者具备更准确的检测手段,对设备状态的确定更有把握而已。因此,很多学者把点检定修视

15、作状态检修的初级阶段。4 社会大系统设备维修社会大系统设备维修是基于设备的一生管理理念为基础, 它跳出企业内部专业维修的圈子,重点研究从设备技术开发研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 改造、 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维修管理。 把设备生产过程、安装过程、使用维修过程、社会支援过程、更新废弃过程有机结合,形成了新的社会大系统维修体系。如果说在上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设备维修体系,基本上做到技术和备件依靠本系统或自身可以解决,而进人 21 世纪,特别是引进国际上的先进设备以后,单靠企业自有维修体系,不但是不经济的,而且也是难以继续

16、维持和发展其装备的先进水平,并朝着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实行社会大系统维修无疑是维修管理改革的方向,是维修实行市场化的长远目标。5 维修预防维修预防就是设备在设计制造阶段就认真改进其可靠性和维修性,从设计、制造上提高质量,从根本上防止故障和事故的发生,又称为无维修设计。也有采用等寿命设计。使用这类设备,其维修概率趋近于零。采用维修预防,设备可靠性特别高,但费用也特别高。目前,比较多的是用在航天器等设备上。在发电设备中,也用在一部分先进设备的关键部位、关键设备和重要控制设备上。建国以来,我国电力工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国外先进发电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已经建成了一批大容量、高参数、高自动化的发电企业, 综合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总的看, 设备维修管理大部分仍沿用传统模式,特别是老电厂,鱼需进行维修体制的改革。目前新建或引进国外设备的电厂, 已实施或正在实施预防维修体系。从 20 世纪 oo 年代起逐步推广宝钢电厂的全员设备维修管理(点检定修制)以来,国内已有近 80 家发电企业组织实施或正在实施,向状态检修迈进了一大步。第四节 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