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有效情致课堂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44441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眼中的有效情致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眼中的有效情致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眼中的有效情致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眼中的有效情致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眼中的有效情致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眼中的有效情致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眼中的有效情致课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眼中的有效情致课堂 镇江市南门小学 江雯 【内容提要】一个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 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为了 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也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 迪思维,更重要的是为了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使师生 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 起来”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 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关键词】课堂提问 课程内涵 策略 原则 设计方法“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教

2、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 且要导。 ”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 。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 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 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手段、方式、 方法的更新,使得更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在认识上有所深化, 在实践中讲求实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我的粗浅认识。一、实效课堂提问的课程内涵语文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教学目标,在师生共 同探讨语文问题的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重点提

3、出问题,激励和启发学 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或提出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 识,促使其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根据课程论的观点,促使课程形成的核心因素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 容的选择和组织,它要解决的是课程“应该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这些”的问 题。因此,语文课堂提问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行为和手 段,必然要关注教学中“应该提问什么”以及“为什么提问这些”的问题。这 是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对它提出的本质要求。“提问什么”是教师在提问前必须仔细恩考和慎重考虑的问题,它所涉及 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问题选择和组织教学内 容。

4、安排教学程序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提问什么”的实质是选择和组织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的问题。课程论告诉我们,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是编制课程 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和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是形成课程的重要基础。 由于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由选文构成、具有明显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 , 在课堂教学前认真考虑和审慎思考“提问什么”的问题,对于语文课程精选教 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尤为突出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提问这些”是为“提问什么”找到合理的课程依据,使提出的问 题更符合课程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所作出的考虑。它所涉及的是为语文课程确立 符合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依据这些目标设置问题以及检验所设计的问题是

5、否 合理的问题。因此, “为什么提问这些”的实质是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以及为教2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合理的依据。从课程的整体角度看,课程对教学目标 和教学内容有其特定的理念和原则要求,课程的特定功能和培养目标必然要求 提问要贯彻和执行课程对它的这种要求,而不可忽视和背离课程对它的这种要 求。因此,课程对课堂教学提问有特殊的定向和指引作用,它明确地引导着提 问向着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培养功能的正确轨道顺利前进。用“为什么提问这些” 的课程观点检视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可以使课堂教学中的提 问有着明确的课程指引和正确的内容支撑,有利于克服教学中那种“满堂问” 和“不知所问”的不良倾向。二、

6、实效课堂提问应把握的策略1.提问“三维”有底数。 语文新课程目标由三个维度的目标组成,总目 标必须通过分类目标来实现。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 的放矢。切忌盲目随意、信口开河,无意识地随意提问,结果是一节课上下来, 提问了什么问题连自己也不知道。因此,提问要把握教学的分类目标,即课堂 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当然,三个目标的提问权重不能一样,要 有侧重。2.提问对象观神态。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心理状态、行为状态) ,进 行有选择性地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为什么 呢?因为一些非语言的形态可以告诉老师,此时此刻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如何: 学生举

7、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嘴巴微张,身体前倾, “眼睛渴望着眼睛的 重逢” ,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托腮挠首, “举头望明月” ,表明他正在思考, 但一时还难以回答;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 , 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问答。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象 回答。比方说这节课你想锻炼几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那么,你就可以注意 观察学生的神态,及时捕捉你需要的对象。3.提问时效看评价。 教师提问学生后,有一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那就是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指点。一句“坐下” ,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 推向“爱与痛的边缘” ,积极性荡

8、然无存。心理学上有一条基本规律,即人的活 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这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所提出过的“效果律” 。 一个人对他的活动知道与不知道结果,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当然,评价绝不是 简单地说“很好” 、 “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 中给予纠正。如,你可以说:“你的问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再多考虑一 步或再多转一个弯或某某地方你能再做进一步分析,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非 常好了。 ”等等。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用不着发火,可以说:“好, 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其实回答错了也没关系,下面我让其他同 学来回答,请你注意听一听好吗?”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

9、须通过有效评价, 使其有所收获。要让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走,而不要让他们走“迷茫的 小路” 。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 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三、实效课堂提问应把握的原则1.科学性。 科学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3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教材内容要熟练掌握,理解其深刻内涵,老师问题 的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问之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 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 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10、。2.启发性。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 轻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 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不应该急促地 迈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能引发出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 ”鼓励学生自己去 揭示问题、探索语文知识、发现语言规律,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 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3.创造性。 指关注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 面的反应。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造性应是有效性中含金量最高 的指标,是培养学

11、生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灵魂。问题是开放的,不是封闭性的, 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最浓的学科,最好的问题大概是没有 完全明显的答案的。这样的问题常常带有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 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他们保持对语文的喜爱,对问 题的兴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多方面地思考,提出自 己独特的见解。同时通过对发散出来的想法的分析、比较、综合,又可实现思 维的优化,求得思维的共鸣。4.适度性。 包括适度、适时、适量。一适度,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 有启发性的关键。要根据具体课文内容,提问难易适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 语文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可面对

12、中、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优、 良生。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记中说: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问题过易或过 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止心理。那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位教育 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 ”这个比喻 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 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 摘得到” 。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 过努力取得的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

13、的信心,保持对 语文的兴趣。二适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当学生处于“愤悱” 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 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 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 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 慰。三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 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有效地 思考,反而破坏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每一个提问 后,要有一定的

14、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 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的全面周到。5.双向性。 课堂提问也要有互动,高质量的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 追问、深问。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 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4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 题、发现问题。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类似这样的课堂提问是传统课堂提 问的转型,从课堂的反映中看出这种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 这种提问应该成为课堂提问的发展趋向。四、实效性课堂提问设计方法“疑为思之始” 。

15、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课堂问题设计的 前提是“疑” 。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 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 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 “疑”人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 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1.在关键处设点。 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 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 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 谓

16、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思维,产生认 知的兴趣。如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开“精神的虐杀”所反 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为此,可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对小弟 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他为什么敢于以小弟那样? 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 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 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他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 弟不会反抗。在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便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 兄如父等封建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 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了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了 突破在讲孔乙己时,针对课文的难点,问学生: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不 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之。想一想:为什么那些人对孔乙己这样 一个不幸者嘲笑、取乐呢?学生答:“他们缺少起码的同情心。 ”学生这样答, 反映他们的思路是从现代人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