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缺点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542061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缺点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缺点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缺点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缺点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缺点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缺点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缺点分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基本概述1.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顾名思义,是指在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事先达到的过渡性目标。它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中介指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央行依靠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等金融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使得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密切,它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基本途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央行必须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变量,编制贯彻货币政策的指标体系,以便确定具体的政策操作和检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而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得以实

2、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包括数量型指标和价格型指标两大类:数量型指标包括信贷规模、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等;价格型指标包括长短期利率、公司债利率、汇率等。1.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意义根据货币政策相关理论分析,货币政策在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四个层次的经济变量,包括: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央行通过调节政策工具变量并不能够直接影响最终目标变量,而要借助既受政策工具调控变化又与最终目标变量密切相关的中介金融变量,才能实现对最终目标变量的直接影响。在这些中介金融变量中,有的距离最终目标近而距离政策工具远,央行运用政策工具并不能够有效的调控这些中介金融变量,因而很难传递货币政

3、策的意志,实现最终目标。所以,必须找寻这样一种中介金融变量,它既满足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的要求,又能够被政策工具有效调控,这样的金融变量便是我们所说的中介目标。 在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框架中,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中介目标可以有效测度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和预计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由于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目标,从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通过设定短期的、数量化的中介目标变量则可以在短期内测度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第二、中介目标能够对宏观经济起到缓冲的作用,央行根据经济反应出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政策工具及其操作力度,避免经济的剧

4、烈波动。第三、避免了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中介目标便是为货币当局设定的一个名义锚,以便社会公众观察和判断货币当局的言行是否一致。1.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服务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所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至少需要坚持三个标准:(1)可测性。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选择的中介目标的定义要有明确、稳定的内涵和外延,中央银行能够据此作出分析,社会其他成员也能够据此作出预测和判断;第二、央行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中介目标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可测性最终的结果是为了保证可控性。(2)可控性。它是指中介目标的

5、具体变量能否被央行有效的驾驭和控制。可控性要求央行通过运用政策工具将中介目标的具体变量控制在一定的目标范围内。(3)相关性。它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最终目标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即中介目标具体变量的变动能够引起最终目标变量的大幅变动。除此之外,中介目标的选择还需要与特定时期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在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中介目标的选择也不同。2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演变二战后,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50 到 60 年代,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70 到 80 年代,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

6、对其目标范围或货币层次的选择进行调整;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中介目标的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化程度也日益加深,借鉴国外的先进、成熟经验显得很有必要。2.1 美国1951 年,美国财政部同意结束对美联储的管制,至此美联储正式独立于财政部,货币政策才开始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二战后到 20 世纪六十年代末,美联储一直将利率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遵循了凯恩斯主义的思想,即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居于关键地位,利率的变动能够引起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较大变动,最终达到货币政策目标。事实上,到了 60 年代中期,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开始凸显,且日益严重,以利率作为

7、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面临挑战。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受到越南战争,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等事件的冲击,通货膨胀便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而此时美国的经济增长也陷于停滞。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凯恩斯主义对治理“通胀”问题却作用不大,凯恩斯主义失效。美联储便将目光转向了货币主义理论,并逐步将中介目标转移到货币供应量上。1970 年,美联储主席阿瑟伯恩斯宣布使用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971 年,确定 M1、M2、M3货币总量指标,并以 M1作为中介目标。然而,美联储更关心的是减少失业和保证利率稳定,所以 M1的增长远远高于目标值,这就导致了失业率虽有所下降,通胀率却很高的局面。到了

8、70 年代末,美国便陷入持续滞胀,通胀率很高的境地,M1大幅增长以致难以控制。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79 年美联储直接盯住非借入储备,将 M1保持在目标范围内,并让利率自由变动。1979 年到 1982 年,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将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强化,通胀率从 1980 年的 12%回落到 1982 年的 4%,美联储的信誉得到了提高。然而,消除通胀所带来的结果是高水平的利率、经济的急剧收缩和高失业率。1982年,美联储终止通过设定非借入储备的增长率来控制 M1的做法。接着 NOW 账户的广泛运用使得 M1与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可控性和相关性逐渐下降,美联储便于 1987 年放弃M1,而采用 M

9、2作为中介目标。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许多具有替代性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M2与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也逐渐减弱,加上其本身的不易测性,M2作为中介目标也不再适用。1993 年,M2持续低于目标区。美联储宣布不再使用任何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而是建立起以真实利率为中心的综合目标体系。至此,美联储调控的不再是单一中介目标变量,而是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等在内的多项目标变量,利率是调控的主要目标。美国在通胀率和失业率达到双低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的持续增长,用实践证明了“泰勒规则”的实施效果。2.2 英国二战后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和美国一样,英国深受凯恩斯主义

10、影响,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在这一时期,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很高,到了 70 年代以后通货膨胀更加严重。1971 年英格兰银行实行信用控制,并逐步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从最初的宽口径改为后来的窄口径。1973 年,英格兰银行将 M3作为非正式目标,直到1976 年国内通胀率达到最高峰才正式对外公布。然而,从 1976 年到 1979 年,英格兰银行并没有很好地完成 M3目标。1980 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达 20%之高,英格兰银行便力图减少 M3增长。1983 年以后,英格兰银行发现 M3与 GDP 之间的相关性在减弱,于是便开始淡化 M3而较多地关注基础货币 M0。19

11、82 年到 1985 年,英格兰银行尝试使用 M1作为中介目标,但是效果不佳。于是,从 1985 年到 1987 年,英格兰银行放弃 M1而使用M0和 M3作为中介目标。其实,M3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已经很小了,最终于 1987 年被彻底终止。在随后的两年内,英格兰银行更多关注的是 M0,以期阻止英镑升值。1990 年 10 月,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RM) ,至此便开始进入到汇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维持很久,1992 年,英国遭遇 ERM 危机并退出ERM,在面临国内要求抑制通货膨胀和国外竞争积聚的双重压力下,英格兰银行于 1992年 9 月宣布结束汇率目标。在利率、货币供

12、应量和汇率等单一中介目标都被英国实际国情否定掉后,英格兰银行最终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即通货膨胀目标制。1992 年到 1997 年,英格兰银行将通货膨胀率目标设定在 1%3%,1997 年则设定点目标 2.5%。1997 年以后,英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失业率也有所下降。可见,通货膨胀目标制是适应英国经济发展状况的。2.3 其他代表性国家2.3.1 德国德国是成功执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典范。战后到 1973 年,为了控制银行信贷和调整货币供应量,德国央行使用自由流动储备作为中介目标。1974 年,德国央行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基础货币,通过对这一中介指标的调控,德国央行成功抑制住了通货膨胀

13、。1986 年到 1988 年,由于德国马克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出口贸易受到影响,为了防止马克继续升值,德国央行及时采取措施,实行低利率政策。从这里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制定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层不变,而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1988 年,德国央行正式宣布 M3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且在以后年份总体完成效果较好。在德国,货币供应量目标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它一方面向公众表明了央行货币政策的长期取向,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央行对通胀的控制程度。德国央行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达到“言行一致” ,在德国民众心里获得了较高信誉。1998 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以后,欧洲央行仍沿用 M3作为主要中介

14、目标,同时兼顾利率和汇率,对调控宏观经济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3.2 日本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因为利率遭到严格管制,日本并没有像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采取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而是采取民间金融机构的贷款增加额作为其中介目标。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日本经历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价格上涨,通货膨胀问题尤为严峻。在此背景下,日本央行一如美国、英国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来应对通货膨胀。初期具体确定为 M1,后期由于引入了大额定期存单,便调整为 M2+CD。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由于金融创新的发展和利率管制的放松,M2+CD 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逐渐降低。到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央

15、行放弃了对 M2+CD 的监测,日益重视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价格型变量。这一时期,日本央行一再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此来增加银行贷款和带动投资,达到刺激日本经济增长的目的,但效果并不如意。1992 年,日本被迫采取“零利率政策” ,日本的中介目标由此体现为利率,而其目标值则设定为 0。该货币政策实施一年半,日本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然而,“零利率政策”作为一种暂时性政策,并不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将利率设定为 0,使得利率失去灵活性,货币政策也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2000 年,日本央行宣布解除“零利率政策” 。2001 年 3 月,日本央行开始实行“数量宽松货币政策” ,

16、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确定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并保持至今。 2.3.3 加拿大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加拿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过程相对简单。1950 到 1955年,中介目标为注册银行的信用总额;1956 年到 1961 年,则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1961年到 1975 年,中介目标转向利率;1975 年以后,加拿大的通货膨胀问题也日益严重,加拿大同样转向货币供应量以解决现时问题,并以 M1为中介目标;由于汇率波动的影响,之后 M1与 GDP 的关系越来越不稳定,加拿大银行最终于 1982 年 11 月取消 M1;1988年 1 月,加拿大开始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2.4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规律通过对以上几个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