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结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541807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结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常州市丁堰小学常州市丁堰小学 张琴英张琴英一、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的提出灿烂的华夏五千年文明造就了厚重、浓郁地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艺术实践,所形成的意象和形象想结合的宝贵的艺术财富。作为传统民族音乐教育的五大类内容之一,她是独具魅力的。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她是高度综合化和艺术化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德育教育价值。我校在肯定戏曲艺术这一育人功能的同时,就如何将戏曲音乐教育融入学校基础教育活动中,为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的提

2、高与发展创造平台,为建设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开始思考。2007 年年初,我校有了“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的研究设想,这一课题应运而生。二、二、 课题概念界定课题概念界定“戏曲艺术特色文化”特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外在物质文化环境特色,如校园宣传橱窗、板报、广播站等;二是指内在精神文明育人特色,如师生戏曲文化内涵的积淀。三、研究方法与目标:三、研究方法与目标: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调查观察法、文献分析法和行动研究研究法。旨在创设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为辅,探索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戏曲艺术学习新方法,并逐步丰富现行基础音乐教学,形成校本音乐教学戏曲艺术补充性教学内容

3、。四、研究实施的理论依据四、研究实施的理论依据(一)国家教育部办公厅相关政策文件2008 年 2 月 2 日,教育部办公厅下达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并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了 15 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将215 首京剧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各年级。同时为进一步做好京剧进中小学课堂工作,决定 2008 年 3 月-2009 年 7 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 10 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

4、在全国推开。(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所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第 2 页重要阐述:“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研究过程五、研究过程(一)纵横细观课题切入点和总体思路,确保研究的有序可行。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的时间跨度较大,为期三年。为了保证在这一段较长过程中我们的研究行为有序减少盲目性,做好前期实情调查,理清课题的研究思路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步是设计申报阶段(2007 年 3 月-2007 年 4 月)该阶段我校成立了课

5、题组,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讨论“戏曲艺术进校园”的实践研究内涵和研究目标。第二步是论证学习阶段(2007 年 5 月2007 年 6 月)在我校教科室直接参与引领下,课题组一方面通过对教育教学论著、教育教学杂志及互联网上的资源进行检索,广泛收集、归纳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材料;另一方面集中讨论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研究方案。由于本课题实践性较强,概念界定也较有争议,我们曾多次邀请了区教研室的何运耿书记和梅坚勇老师来我校指导,对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方向等内容做了多次深入的分析,专家的悉心指导为我们的教育科研拓宽了视野,扩展了课

6、题研究的思路。经过大家多次讨论商量,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将“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学校戏曲艺术特色文化建设”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初步预构了“课内潜移默化渗透式课外因材施教强化式校园你我参与提高式”的逐层推进的研究思路。依据这一思路,将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分化为阶段式,每个学期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重点围绕一个方面展开具体的行为研究。课题组先在部分班级进行了调查问卷并作了详细的结果分析,了解到学生的学情获得了第一手的学情3资料,这一做法为课题开展研究提供最充实、最有效的实质性事实依据。问卷主要调查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目前音乐课的学习情绪、学生对戏曲艺术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否有兴趣学习戏曲方面的内容。通过调

7、查我们了解到学生对目前音乐课 63.3%是积极肯定接纳态度,6.8%是消极否定排斥态度,29.9%是中立态度,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呈积极、正面性反映。(图一)调查中还发现,43.3%的学生了解戏曲艺术方面的内容;38.2%的学生不了解;18.4%的学生是有点印象。(图二)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多渠道获取戏曲艺术知识内容,情感上对“戏曲音乐进课堂”这样的新模式乐于接受愿意尝试。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选择合适、有益的戏曲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戏曲艺术知识素养。图一: 图二:课题组研究教师与家长和社区多次交流沟通,挖掘学生家庭和社区京剧社中对戏曲教学有热心和爱心的力量,从而来共同帮助学生提升对

8、戏曲艺术文化的认知度,为下一步研究实施争取最大了社会支持率和关注度。如戚区东方京剧社请进我校,营造良好地戏曲艺术课堂氛围;再比如家长献计献策,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开拓了研究教师的思路等。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参阅了以下两类文献:一是公开发行的各种报刊杂志;二是已经出版的与本研究有关的著作。运用该方法的过程基本上是这样的:阅读整理归纳。相关书籍主要有:中国戏曲文化概论 郑传寅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 施旭升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 周柱铨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音乐美学 王次炤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音乐学科教育学 曹理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9.9%6.8%63.3

9、%18.4%43.3%38.2%4教师如何做研究郑金洲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草根化研究提升教师专业价值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实践结果证明,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操作思路,研究避免了随意性,确保了有序可行。(二)开展课内潜移默化渗透式教学新途径,让学生内在人文品质在学习体验中被熏陶。现行江苏少儿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戏曲音乐的内容占有一定的比例: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欣赏京剧锣鼓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唱大戏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欣赏黄梅戏打猪草选段对花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京腔京韵 。研究中,课题组力求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大胆尝试创设新的教学课型与基础音乐教学形

10、式相融合,课题组尝试分层次教学法,在不同年级段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新课型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使戏曲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课题组具体做法是:主要侧重于学习兴趣激发的培养。低年级(一、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戏曲元素,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体验的效果,培养好学习的良好兴趣。如咿咿呀呀学戏乐 、 小小脸谱学问大这两节课精心创设了“游戏互动学习”新课型,让学生通过唱、听、演等实践活动,多角度感受戏曲唱腔、脸谱的艺术魅力,同时学生在戏曲知识涵养、乐段学唱能力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逐渐的提高。主要侧重于学习能力提高的培养。中年级(三、四)在教学中强调戏曲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

11、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正确引导学生对戏曲音乐唱腔、舞台表演等方面的认知积累。如戏曲王国乐趣多 、 京剧锣鼓这两节课,创设了“情境体验学习”新课型,在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各感觉器官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戏曲艺术知识,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主要侧重于戏曲知识储备的培养。高年级(五、六)在教学中强调戏曲音乐的知识积累,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正确引导学生的认知。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 如国粹京剧 、 京腔京韵 这两节课,5创设了“文化知识学习”新课型,

12、由京剧梅派的代表人物 梅兰芳先生成长的三个经典小故事铺垫,逐步展开教学,学生对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这一艺术形态,有了较为全面的正确认知。(三)开展课外因材施教强化式活动新途径,让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活动体验中被提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的不同,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活动新途径中指向对象有面向全校学生得戏曲艺术周,也有面向部分学生得戏曲社团等等。课题组较为成功的将研究视角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合理有效利用学校广播站、橱窗、网站等已有重要资源,充分发挥这些校园精神文明窗口的功能,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戏曲艺术氛围,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特色熏陶中,综合实

13、践能力在活动体验中被提升。每周十分钟“快乐小戏迷”欣赏专栏。利用午间休息时间,播放一些朗朗上口的戏曲乐段,或者是学习一些戏曲文化知识,让每个学生感染校园氛围中戏曲艺术独特的魅力,充分发挥了校园雏鹰之声广播台的传媒功能;戏曲文化知识橱窗宣传日。以班级为单位,各班班主任辅导学生自己寻找宣传资料,宣传形式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文相结合。力求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审美认知规律。 建设完善“戏曲特色建设”的专题网页。以网络为传媒扩大信息化建设阵营,唱响戏曲艺术特色主旋律。戏曲音乐研讨教学课活动日。通过日常教学、研讨教学的逐步渗透、深化,学生不仅淡化了对戏

14、曲音乐的陌生感,还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渐渐产生了学习兴趣,尤其是不同的戏曲剧种所特有的音乐唱腔魅力,比如: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6校园“我和戏曲在一起”戏曲艺术周学习提升活动周。师生在戏曲艺术周活动中感受戏曲魅力,理解戏曲精髓,传承戏曲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及较高的艺术素养内涵而奠定基础,丰富师生校园艺术生活。 课题研究最初,学生学习戏曲的模式也局限于初步层次,无非就是听听、唱唱。本着创建学校艺术教育的新窗口这一出发点,课题组教师潜心专研,敢于尝试,勇于探索。2007 年 11 月底,我校策划、组织,成立了“快乐小戏迷”曲艺社团。经过面试、复赛和决赛三个环节的选拔,最终共有 32 名学

15、员(一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顺利成为首批社团学员。社团共有三个组别供学生选修:京剧组,越剧组,相声小品表演组。目前,京剧组学员 12 名;越剧组学员 10名;相声小品表演组学员 10 人。社团辅导员共 7 名,其中校内辅导员 5 名,校外特聘辅导员 2 名。各组均在专用的艺术教室和固定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社团自成立来,曾多次走进社区和群艺馆,进行校外实践学习活动。如:08 年 3月 7 日晚,我校“快乐小戏迷”社团小京班的小学员和家长们,在课题组张琴英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戚区文化馆四楼多功能厅,与来自全区的京剧爱好者,一起观看了由戚区教育文体局主办、文化馆承办的“戚区东方京剧社庆三八京剧专场演出”

16、。 如:08 年 4 月 27 日,我们又来到戚区文化馆四楼多功能厅,与来自全区的京剧爱好者,一起观看了由戚区文化馆承办的“迎奥运京剧演唱会”活动。家长也表示,这样的活动孩子有机会参加,对于孩子自身的艺术素养也是一种熏陶和提高。2009 年 9 月初,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在丁堰小学调整重新组建了“丁香花”戏曲社团,学生组员共为十二名,每周三下午 3:30 至 4:30 一个小时的固定活动时间及活动地点,辅导员为课题组组长张琴英老师。10 月 22日,戏曲小花蕾初次亮相丁堰政府的敬老爱幼献温暖活动,学员们得到了锻炼,也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学校戏曲社团学习活动日,面向部分学生,重点加强指导,调动这部分具有艺术潜力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戏曲文化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实践结果显示,这些戏曲学习活动新途径的探索,较全面得构建了学校外在物质文化戏曲环境特色,有效地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