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审美素质考题及答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540012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教师审美素质考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年教师审美素质考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年教师审美素质考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年教师审美素质考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年教师审美素质考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教师审美素质考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教师审美素质考题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4 教师审美素质考题 总分:100 分 学员:杜玉萍 答题情况:共(50 题)对(40 题)错(10 题) 得分:80 分 第 1 题 (2 分) 公关意识、礼仪意识是提高教师审美素质的两个重要意识。 对错答题正确 第 2 题 (2 分) 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高雅的情趣才代表着真正的审美素质。 对错答题错误 正确答案是:对 第 3 题 (2 分) 情趣美,即情趣高雅,是审美的高品位,更是构成审美素质的重要因素 对错答题正确 第 4 题 (2 分) 自然之物与自然之美同样,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 对错答题正确 第 5 题 (2 分) 有人说琴棋书画才是高雅情趣,是高水平审美素质的表现,那些花

2、鸟鱼虫只能算是民间爱 好。 对错答题正确 第 6 题 (2 分) 礼仪的实质内容,就是调节、修饰的作用。 对错答题正确 第 7 题 (2 分) 高雅情趣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它更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科学、 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享受。 对错答题正确 第 8 题 (2 分) 科学美仅存在于科学研究的成果中,特别是科学理论和公式中。 对错答题正确 第 9 题 (2 分) 形象的评价是主观的,是本人的自我感觉。 对错答题正确 第 10 题 (2 分) 色彩纯度越高,给人感觉越硬。 对错答题正确 第 11 题 (2 分) 审美素质高的人一定是具有较高美术知识的人。 对错答题正确 第

3、12 题 (2 分) 要想使生活富有情趣,使人审美素质提高,必须具有一定经济基础。 对错答题正确 第 13 题 (2 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古人的审美情趣表现,所以说只有摒弃富有,恪守勤俭才 会具备审美素质。 对错答题正确 第 14 题 (2 分) 审美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教师审美素质高低的最主要标准。 对错答题错误 正确答案是:错 第 15 题 (2 分) 审美素质高低取决于一个人拥有知识的多少。 对错答题正确 第 16 题 (2 分) 生活中有浓郁的兴趣爱好,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一定审美素质。 对错答题错误 正确答案是:错 第 17 题 (2 分) 教师的审美修养,就是指教师的艺术修

4、养。 对错答题正确 第 18 题 (2 分) 下列属于人的内在美的因素包括( )等方面。 A 生活情趣B 言谈举止C 人生理想D 道德情操答题错误 正确答案是:C,D 第 19 题 (2 分) 艺术家选取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为艺术创作的母题,说明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处于 A 联想阶段B 认识阶段C 畅神阶段D 比德阶段答题错误 正确答案是:D 第 20 题 (2 分) 美学研究的问题是 A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B 美的规律的问题C 美感问题D 美的本质问题答题错误 正确答案是:D 第 21 题 (2 分) 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中,与审美活动关系较为密切的是() 。 A 视觉和味觉B 嗅觉和触觉C 听觉

5、和触觉D 视觉和听觉答题错误 正确答案是:D 第 22 题 (2 分) 要培养情趣美,就要培养高尚的情感、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好奇心、培养探究欲望;还 要 A 坚持锻炼,保证身体健B 注意积累,在实践中摸索C 拓宽视野,培养广泛兴趣D 勤俭节约,有持久的经济保障答题正确 第 23 题 (2 分) 一般会议中语速应保持中等语速,十分钟的发言稿应控制在( )字左右。 A 1500B 2000C 2500D 3000答题正确 第 24 题 (2 分) 西装产生于欧洲,已有 150 多年的历史,传入我国的时期是: A 民国B 明朝C 清朝末年D 清朝中期答题正确 第 25 题 (2 分) 教师的审美素

6、质有其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教师应具备( ) 。 A 正确的审美观和较高的审美能力B 传递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C 美化生活的能力D 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能力答题正确 第 26 题 (2 分)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毛泽东赋诗一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 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说明毛泽东同志有 A 强烈的好奇心B 极高的文学底蕴与高雅的审美情趣C 丰富的生活阅历D 乐观的生活态度答题正确 第 27 题 (2 分) 悲剧的特点是悲,但并不只是悲痛哀伤,悲剧的本质与( )相通。 A 优美B 崇高C 滑稽D 忧伤答题错误 正确答案是:B 第 28 题 (2 分) 注视位置在对方唇心到

7、双眼之间的三角区域的凝视是: A 公务凝视B 社交凝视C 亲密凝视D 自然凝视答题正确 第 29 题 (2 分) 终极审美理想的突出特征是 A 秩序B 和谐C 自由D 完满答题正确 第 30 题 (2 分) 仪态是人们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具有( )的特点。 A 传统性B 习惯性C 长期性D 答题正确 第 31 题 (2 分) 教室中整齐摆放的课桌椅,学生们齐声清晰地朗读古诗词,均属于美的形式法则中的( ) 。A 整齐一律B 调和对比C 节奏韵律D 对称均衡答题正确 第 32 题 (2 分) 人们在面对残缺的审美对象时,本能的在脑海中对其进行弥补,使之完美,这是人的( )在起作用

8、。 A 审美理解力B 审美想象力C 审美判断力D 审美领悟力答题正确 第 33 题 (2 分) 教师审美创造力的主要培养途径是(B ) 。 A 涉猎书本知识B 技能技巧训练C 鉴赏艺术品D 细心观察感悟生活答题正确 第 34 题 (2 分) 常用做“请往前走”的手势是: A 横摆式B 直臂式C 曲臂式D 斜摆式答题正确 第 35 题 (2 分) 情趣美的本质特征是 A 高雅、健康、持久、稳定B 健康、科学、文明、向上C 持久、向上、健康、稳定D 高雅、稳定、健康、科学答题正确 第 36 题 (2 分) 教师必须要具有情趣美,因为 A 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B 审美素质是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9、。C 教师有义务导引、传播情趣美,是一种职业责任。D 审美素质是课程开发的需要。答题正确 第 37 题 (2 分) 在多人交谈场合,应遵循称呼顺序为: A 先下后上B 先长后幼C 先女后男D 先疏后亲答题正确 第 38 题 (2 分) 教师着装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与个体协调这其中包括: A 年龄B 体型C 肤色D 个性答题正确 第 39 题 (2 分) 自我介绍的形式有: A 应酬式B 社交式C 礼仪式D 吃饭式答题正确 第 40 题 (2 分) 标准的套装色彩是: A 蓝色B 灰色C 棕色D 黑色答题正确 第 41 题 (2 分) 容易与其它色彩搭配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安全色是: A 黑B 白C

10、 灰D 红答题正确 第 42 题 (2 分) 肤色依据明度的高低可分为: A 白色肌肤B 黑色肌肤C 淡褐色肌肤D 黄色肌肤答题正确 第 43 题 (2 分)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雕塑与故宫建筑群分别属于艺术美中的 A 造型艺术美 实用艺术美B 造型艺术美 综合艺术美C 综合艺术美 多媒体艺术美D 综合艺术美 实用艺术美答题错误 正确答案是:A 第 44 题 (2 分) 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所表 现出的风格是 A 优美B 悲壮C 滑稽D 崇高答题正确 第 45 题 (2 分) 幽默作为情趣的重要因素,表现了对生活的潇洒态度,它犹如控制阀,可以 A

11、调节一个人的情绪B 聚集良好情绪C 使人们的关系变得疏远、不自然D 能尖锐指出别人存在的问题答题正确 第 46 题 (2 分) 选择正装色彩的基本原则是: A 三色B 二色C 四色D 多色答题正确 第 47 题 (2 分) 晋朝“书圣”王羲之自小爱鹅,成年后嗜好养鹅。每当写字劳累时,到鹅池边观察鹅的划 水动作和神态,渐渐悟出其中的书法神韵,他的字也越写越流畅、潇洒。王羲之还分析了 鹅划水时收腿、屈肢、缩趾、伸腿、张趾、划动等动作,再融汇大鹅行走、亮翅、觅食等 姿势,编成“鹅掌戏” ,每日操练,不仅活动身躯四肢,增强体力,而且锻炼了臂力和腕 力,书艺因此日精。凡到过绍兴兰亭,看到过“鹅”字碑的人

12、,不难从中悟出王羲之善于 在娱乐中锻炼书艺的妙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 高雅情趣有益于身心健康B 高雅情趣有利于开拓眼界和开发潜力C 高雅情趣会形成独特的个性、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会改变心理状态D 只要培养了一定的高雅情趣,事业就一定会成功答题正确 第 48 题 (2 分) 教师要“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强调教师要努力培养( ) 。 A 审美感知力B 审美想象力C 审美判断力D 审美创造力答题正确 第 49 题 (2 分) 情趣的基本特性是 A 持久性、稳定性B 科学性、独特性C 长效性、健康性D 健康性、唯一性答题错误 正确答案是:A 第 50 题 (2 分) 提升教师审美素质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 A 审美能力B 审美观念C 审美趣味D 审美理想答题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