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的精选选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5531875 上传时间:2018-03-1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彼得原理的精选选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彼得原理的精选选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彼得原理的精选选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彼得原理的精选选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彼得原理的精选选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彼得原理的精选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彼得原理的精选选(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 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 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 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 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 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 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 机制,不能因某人在

2、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 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高效中层的高效中层的 1010 项修炼之提升领导力项修炼之提升领导力这里所讲的领导的九项行为艺术,具体包括自知、知人、用人、安人、纳言、治法、 处事、教化与修身。其中,自知、教化与修身属于领导者的自身修养,知人、用人、安人为领导者的用人 之道,纳言、治法与处事则是一名领导者的管理之道。通过这些,可以使领导者对自身的 素质、能力和责权得到充分的认知和提升,同时更能提高一名有着中国特色的领导者的个 人品位。自知自知老子曾说过: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知很重要,因为它是很多优良素质的基础,一 个人最可怕的就是没有自我认知。隋代思想家王通也说:“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只有自知,才能自胜,我们只有不断地 发现自己的弱点、缺点,才能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另外,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里我们往往强调知彼,其实,知彼也 是从知己的基础上做起的,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够静下心来去研究别人呢?意大利著名政治家马基亚维利,应该算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他曾经说过:“不先了解 自己就去领导别人,或者想去领导别人,可说是有勇无谋,必将招致不幸与失败。 ”这和老 子、王通、孙子的自知之说是一致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自

4、己的优势在哪里、弱点在哪里, 就去领导别人,即使是一支好的队伍也会被带得混乱不堪。TCL 集团的总裁是李东生,万明坚是其旗下 TCL 通讯公司的老总。可以说,他为 TCL 立下过汗马功劳。2003 年,TCL 集团净赚 16 亿元人民币,其中有 75来自电话和手 机,可见万明坚是整个集体的顶梁柱。但是在 2004 年年底,万明坚突然离开了 TCL 集团, 离职原因不为人知。万明坚只解释说,在 TCL 工作很累,应该以健康为重。尽管如此,大 家还是猜到一二,因为在万明坚辞职之前,曾与李东生发生多次冲突,而且矛盾相当深。曾有一篇访问稿描述过这一过程。当时李东生手下有两个人,一个是万明坚,另一个 是

5、杨伟强。杨伟强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EMBA 的学生,他掌管着 TCL 的电脑业务,万明坚 掌管的是电讯业务。两家公司都曾经出现过问题,但李东生给杨伟强的调整时间较多,而 给万明坚的时间较少,但调整不好,万明坚只能走人了,这好像不公平。因此记者就问李 东生:“为什么您给杨伟强比较多的时间调整,却不肯给万明坚时间调整呢?”李东生的回答也很简单,他说:“我愿意给杨伟强时间调整,是因为杨伟强知道他犯了 什么错,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我不愿意给万明坚过多时间,主要是他认为自己没有问题。 而这正是问题所在。如果公司认为你有问题,你却认为自己没有问题,那便是没有自知之 明,这就很难在一个企业中立足。 ”在此,我

6、们不是讨论万明坚辞职的真正原因,只是借助李东生访问稿的内容来说明一 个领导者自知的重要性。当你不承认自己有软肋的时候,上司是容不得你的,你也很难再去领导下属。每个人 都有软肋,所以没有什么值得隐瞒的,应该将自己的软肋交代出来,然后看看是否可以做 出互补。在管理过程中,我认为最难处理的人就是自我感觉太好的人,因为自高自大,很 难与他人合作。也许他有自己的逻辑,这种逻辑往往在多数人眼中是不对的,但他还是要 追求自我。所以,中外古今的先哲们都在强调自知的重要性。知人知人对于观人或知人,唐太宗所著的帝范中有一段经典论述:“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 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

7、其所不为。 ”即如何来认识一 个人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先看一个人富贵之后会做些什么事,如果富贵之后便贪图享受,不思进 取,那此人便不可重用。因此,富贵对人是一种考验,能看出一个人的心志高低。在管理 过程中,如果一名下属取得了某项成绩或得到了某种奖励,就看他日后是否有沾沾自喜、 飘飘然的习性,有此习性的人是心志不高、难以委以重任的人。其次,看一个人住的地方,大概就可以知道他喜欢什么东西。确实,通过某人的住所 是可以看出此人的生活习惯和平时喜好的。 “习则观其所言”,是指如果这个人最近在学习, 通过和他的谈论就可以看出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或者看他所写的文章,就可以得知 他学识的广

8、博程度和对问题的研究、认识深度。例如一般企业在面试时,经常对应聘者提 出“你最近在看什么书”或者“你最近有什么培训”等问题,通过应聘者的回答便可以看出他 的学识和口才。最后,当一个人穷困潦倒或者贫贱不堪之时,我们要看他还有什么事情是不愿意做的, 如果他有“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所以,有时一些人被逼到死 角时,才能看出他的真实品质和为人境界。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对可塑之材的培养便可 采用加压的方式,对其施加压力,将很多工作任务都交给他,对其施压、施压再施压,如 此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和胜任能力。另外,企业在经营中会碰到很多挫折,这时 也可以看出员工或领导对重担和压

9、力的承受能力,企业中的很多人才都是临危之时才得以显露出来。因此,企业发展遇到挫折也不一定是坏事,毕竟乱世出豪杰,这正是人才凸现 的绝好时机。明末大思想家吕坤的呻吟语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话:“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 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 ”“大事难事看担当”,例如公司中发生大事或难事, 我们就能够看出到底哪一位员工有担当重任的能力;“逆境顺境看襟度”是指我们要看一个人 在碰到顺境之时,是否张狂,是否亢奋,碰到逆境之时是否能够坚持;“临喜临怒看涵养”, 是指如果碰到喜事或令人发怒的事,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到底有没有涵养;最后“群行群止看 见识”,是指在一个团体或团队的行动中,可以看到

10、一个人是否有明确的见识和自主的判断 力。用人用人有了自知与知人,怎样来用人呢?“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 ”这句话出自吕氏春 秋 ,是指英明的君主一般都要花很多时间去寻找贤才,而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在一些小事 上。如果你花很多时间用于管理事务,而不去设法寻求贤才,那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例 如刘玄德三顾茅庐,终于得到诸葛孔明辅佐,孔明上任之后,整个蜀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因此,求得一贤能够比得上领导者的亲治。曹操也有一句话说得好:“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当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应该崇 尚各种德行,但是当国家或企业处于多事之秋,我们就应该论功行赏,谁的功劳大,谁就 可以做大官,此时不宜再讲究德行

11、了。也就说,太平盛世,我们应该用儒家,多事之秋, 我们就应该用法家;一方面赏功劳,一方面尚德行,就是要懂得用人之道。国家太平之时, 需要任用一些能够管理国家的人,等到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就要任用那些能够解决问题的 人。因此,不同的时候,要用不同的人才。就具体任用什么样的人才而言,曾子有一句话最为经典:“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 者亡。 ”“师”代表老师,或者代表能力比我们强的人,重用这种人,那就可以称王;“用友者 霸”,是指能够团结我们的同辈,就可以称霸一方;“徒”就是唯唯诺诺、阿谀奉承之徒,如 果起用这种人,那必亡无疑。因为世上没有全才,所以用人一定要用在某一方面比自己能力强的人。下面是根据中

12、 国的一些古语古训总结出来的用人四项基本原则:第一,亦师亦友。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够任用亦师亦友之人,不但能够帮你建功立业, 还能从他身上学到知识,而且双方又能彼此平等对话。刘备用诸葛亮便是亦师亦友的方式;第二,水至清则无鱼。既然要用人,就要容忍对方的一些瑕疵,人无完人,对任何事 物都不要从最理想的角度去看。如果某位下属已经是 80 分了,你还不满意,那就是苛求。 应该让他人来弥补这位下属的 20 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团队合作的最大效益;第三,适才适所。应该把人才放在适合他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其强项,体现出此人最 大的价值;第四,用人不疑。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实这有些太过理想化了,在现

13、实中 不一定如此。用人也应该疑,但不是怀疑他的人格,而是要注意他到底有没有这项能力, 所以要不断地对其进行检验。 安人安人安人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人才能够安定下来。也就是说,企业不但要用人, 重要的是能留住人。对此, 素书中有一首诗写得好: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意思是指如果我们的企业环境不好,就不可能引进好的人才。如果我们想要找到大物、 大鱼、大禽和大兽,必须使得我们的地厚、水深、树茂和林密。将地、水、树、林做好, 也就是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那么这些大物或者是人才才会被吸引过来。而良好的 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理念、制度、对人才的管理等多方面

14、因素。具体到怎样来安人,西方的观点比较注重实效:让部下工作于鼓励之中,就会使其充满 自信;让部下工作于容忍之中,就会使其学会有耐心;让部下工作于赞美之中,就会使其学 会感谢他人等等。领导者应该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些宽容,少些指责;多些信任,少些猜疑等等。当然,这些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但是只要领导者能够多达到其中一项,部属就 会多高兴一分,也会多乐于工作一分。纳言纳言纳言就是要求领导者广开言路,博采众议。姜子牙所著的六韬中有这样一句话: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也。 ”作 为一个领导者,我们不要只用自己一个人的眼睛,也不要只用自己一个人的

15、耳朵或者头脑, 我们应该善用天下人的智慧。只有用天下人的眼睛帮我们看,我们才会将所有的东西都看 到。同样,用天下人的耳朵和头脑,我们就能够听到更多、想到更多。其实这句话的意思 就是要我们广听他人的意见,即纳言。“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 ”这句话出自东汉的潜夫 论 ,是指要管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单位、企业,我们就应该广泛接受大家的意见,同时 也应该大胆地向上级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真正的谏言。 “宣之使言”,如果我们要做广泛的 宣传,那就一定要形成文字,形成一种言论来推而广之。 “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如果能 够这样做,作为君主的人将会明察秋毫,因为上下之间信息的传

16、达已很通畅。对于纳言,荀子也有一句话:“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 ”什么是“利明不利幽”? 明即透明,幽即幽暗。也就是说,做事情就应该透明化,应该光明正大,不应幽幽暗暗,有所隐讳。 “利宣不利周”,是指领导者应该广泛地推广其言论和宣传,而不只是在小范围内 流传。例如,领导的一些思想不能只灌输给中、高层领导,而是要将其扩散开来,要让每 一个人认识到,要深人人心,如此上下才能共同行动起来,促使企业进步、发展。治法治法治法一般都是法家与兵家的思想,儒家基本上不讲究治法。例如孙子有云:“令之以文, 齐之以武。 ”“令之以文”是指我们要颁布法令的时候,一定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齐之 以武”就是如果对方不听从的话,我们就可以用武力使他屈服。当然,用到企业当中, “文” 代表规章制度, “武”则代表处罚条例。六韬中姜子牙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 赏之。 ”如果我们杀一个人,三军会为之鼓舞、震动,那么这个人就应该杀;如果我们赏一个 人,万人都会因此而感到欣慰,我们就应该赏他。所以,该杀该赏,就看是否能够使三军 为之一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原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