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55KB
约23页
文档ID:35524492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_第1页
1/23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编辑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文名中文名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外文名外文名the big 4 colleges in China主要学者主要学者范仲淹、范成大、朱熹等所属地所属地中国目录1书院各说2应天书院▪ 书院简介▪ 创办原因▪ 书院简史▪ 书院地位3岳麓书院▪ 书院简介▪ 历史变迁▪ 湖湘学派▪ 千年学府4嵩阳书院▪ 书院简介▪ 书院学制▪ 名家辈出▪ 书院珍宝▪ 千年道场5白鹿洞书院▪ 书院简介▪ 书院的变迁▪ 白鹿洞风光6石鼓书院▪ 简介▪ 山长们▪ 石鼓书院概貌▪ 中国创建最早的书院之一▪ 石鼓书院七贤▪ 石鼓书院八景7徂徕书院▪ 北宋书院之徂徕书院▪ 泰山学派,毓毓文风▪ 大师鼎立、交辉相应:孙复、石介、胡瑗▪ 铁肩担道义·徂徕之风,流传千载▪ 民族的沉思、国民的反省1书院各说编辑中国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但是究竟哪四所书院可以称得上“四大”,则各有各的见解[1]普遍认可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2]1、宋末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学校考》宋朝四大书院四大书院说: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徂徕书院。

[3]此说法没有争议范成大《骖鸾录》和清代全祖望均赞同,朱熹《石鼓书院记》:“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天下四大书院的来源最早是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47,并指出嵩阳后来无闻,后来的历史学家皆以《文献通考》为据2、北宋六大书院六大书院说: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中华民国时期盛朗西、陈登原《中国书院制度》)3、北宋八大书院八大书院说: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龙门书院,徂徕书院(南宋诗人范成大推举,民国陈登原《国史旧闻》)2应天书院编辑书院简介应天书院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居古代四大书院之首所以,《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1998年国家邮电部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4]应天府书院即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

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创办原因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应天府书院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佛教出于僻世遁俗、潜心修行的宗旨,多选择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建立寺庙,五代及宋初的书院也大多建于山林名胜之中佛教禅林集藏经、讲经、研经于一体,也对书院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书院的讲会制度就是借鉴了佛教僧讲和俗讲的讲经方式,书院教学的讲义和语录等形式,也是来源于佛教禅林制度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

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书院简史后晋始创后晋始创唐哀宗天佑四年(907)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府书院由此而生书院历史最早追溯到五代的后晋,杨悫书院鸟瞰图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后来他的学生戚同文继续办学,应天府书院的前身就是当时归德军的南都学舍赵直为其筑室聚徒北宋立国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睢阳学舍的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远千里而至宋州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一度关闭北宋盛世北宋盛世宋真宗时,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开创宋朝,1005年将其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改名应天府1008年,当地人曹诚“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杨悫)之庐”,在其旧址建筑院舍150间,藏书1500卷,并愿以学舍入官,并请令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主院,以曹诚为助教,经由应天府知府上报朝廷,受到宋真宗赞赏,翌年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学化书院学化书院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时人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经应天知府、文学家晏殊等人加以扩展范仲淹曾受教于此,及后曾在书院任教,盛极一时,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合称中国四大书院应天府的办学模式,令当地书院风气大盛李觏先在南城创办了盱江书院,求学人数曾达1000多人;杜子野在宜黄兴办鹿冈书院,曾巩在临川办起了兴鲁书院,并亲自制订校规并任教,还聘请欧阳修、王安石等名人教授生徒几番废立几番废立明朝嘉靖十年(1531),御史蔡瑷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而沿用旧名,重建书院,但万历七年(1579),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书院,应天书院遂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归德知府重建“范文正公讲院”又名“文正书院”于归德府东,以纪念范仲淹掌教应天府学,讲学育士他效法范仲淹的精神,亲自执书讲学,一时培育了许多人才顺治十五年(1658),符应琦重修讲堂,集诸士而课之清乾隆十三年(1748) 知府陈锡格又重修应天府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国废科举,兴学校,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

因此,书院改为“归德府中学堂”(简称归德中学)再焕生机再焕生机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应天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进行修复,并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旅游工程项目,景区规划占地121.6亩,总建筑面积4116.8平方米,道路占地2523.4平方米工程委托河南大学古建筑研究院设计,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馔堂、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2004年2月应天书院修复工程开始一期工程建设2005年底主体工程崇圣殿竣工,2006年应天书院的大门、围墙、道路等工程完成2007年10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2009年8月应天书院二期工程开建,主要是讲堂等复原工程应天书院修建全部完成后,将展现北宋时期的文化、教育、科学、知识等内容,增加游客对北宋历史文化的全面了解,丰富商丘古城旅游区古文化建筑观光游和学术学习游的内涵,增强古城旅游区对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专家和文化学者的吸引力,提升商丘古城旅游区的品位和影响力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宋真宗正式赐书并亲自题写应天府书院,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因为商丘在唐供称为宋州睢阳郡,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为南京,为当时四京之一。

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自古以来,一直为江淮屏障,一方都会古代书院多设于山林,唯应天书院立于繁华闹市,历来人才辈出,千年来,培养俊杰数不胜数应天书院位于商丘古城之南,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文人、士子不远千里而至宋州(今商丘)求学者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其中就有那位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应天书院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应天书院正门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时人称“州郡治学始于此”,天下书院“视此而兴”,应天书院开创了古代兴学的先例,成为古代书院典范,后世称为“庆历兴学”宋仁宗时,庆历三年(即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与东京国子监同为宋朝最高学府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

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聘请著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应天府书院在他主持下“其名声著天下”仁宗景祐二年(1035),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成为皇家认可的公办书院,晏殊又聘请因守孝服丧而退居南京(今商丘)的范仲淹执教,范仲淹年轻时在应天书院求学,后又在应天书院任教,可以说应天书院成就了范仲淹,也因范仲淹而名声更甚任教期间,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中州的第一大学府,显赫几世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地书院地位应天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四大书院之首宋仁宗庆历年三年(1043),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当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在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校)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3岳麓书院编辑书院简介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现为长沙市文化旅游主要景点之一历史变迁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

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