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三册《分糖果》实录反思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516625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第三册《分糖果》实录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第三册《分糖果》实录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第三册《分糖果》实录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第三册《分糖果》实录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师大版第三册《分糖果》实录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第三册《分糖果》实录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第三册《分糖果》实录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第三册北师大版第三册分糖果分糖果实录反思实录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材分析“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 3 课。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 20 块糖果平均分给 5 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 100 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

2、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教学设计(课前准备:把 30 名学生分成 6 组,分别是两个 4 人组,两个 5 人组和两个 6 人组。 )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 (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根据每组小朋友介绍的情况,大家思考: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活动二:分 20 块糖果。1提出问题。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提出问题:如果把 20 块糖果平均分给 5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

3、块?2.动手分一分。请小朋友用 5 个圆片代表 5 个小朋友,用 20 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块?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 (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 5 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 (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

4、少?几次分完?发现一次就能分完 20 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活动三:分 100 块糖果。 (大数目的平均分)1.提出问题。“20 块糖果平均分给 5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 20 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提出问题:如果把 100 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2.分组分一分。用 100 根小棒代表 100 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组首

5、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再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 ,最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1)第一次每人分 10 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 (在够分的情况下,10 根 10 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 6 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 10 根,6 个 10 就是 60,还剩 40 根。(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对于 6 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

6、导思考:剩下的4 根为什么不继续分。4小组讨论。 (给学生再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 )让你们重新把 100 块糖果平均分给本组的每一位同学,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 )有 3 种车:限乘 4 人,限乘 6 人,限乘 11 人,50 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

7、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在解决分 100 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

8、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 20 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在分 100 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 100 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 10 块”。案例点评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情况,开展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分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

9、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较合适。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始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只是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当时课堂的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最后一个活动“租车方案”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进行,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点评人:范双玲(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文体局教研室)编者点评本节课主要体验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除法的试商过程。大数目平均分需要小数目平均分的经验,它与小数目平均分不同之处在于不可能一次就分完,因此,必须分步完成。在学生动手分之前,教材要求学生先“说一说可以怎么分”,对此,本设计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要估计“第一次分多少”,并在确定第一次分多少时要考虑两点:(1)便于心算一共分去了多少;(2)使剩下的尽可能少些。这个设计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有助于克服分大数目物品时的盲目性,体验分的过程和策略,而不是只看重分的结果。同时,在小组汇报交流之后,再次进行小组讨论:重新来一次,会怎么分?至少分几次分完?这样能促进学生对经验进行反思,调整策略,加深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