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目标角度浅析“三维目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5514010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课程目标角度浅析“三维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课程目标角度浅析“三维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课程目标角度浅析“三维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课程目标角度浅析“三维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课程目标角度浅析“三维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课程目标角度浅析“三维目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课程目标角度浅析“三维目标”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了好多年,课改理论也已经深入人心,获得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接受和支持。 但由于广大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思想理解不同,导致很多老师在课堂操作层面出现了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教学思路老一套“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低效化。笔者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有关设置三维目标的自我认识。 【关键字】三维目标 “双基”教学 发展性目标 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了好多年,课改理论也已经深入人心,获得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接受和支持。改革就其总体而言,正向着新课改的理念和方向稳步推进。但由于广大一

2、线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思想理解不同,导致很多老师在课堂操作层面出现了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教学思路老一套“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低效化。笔者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有关设置三维目标的自我认识。 一、 三维目标是立体统一的 1、三维目标是立体式的目标 要想理解三维目标,首先我们必须了解 “三维”的含义。三维,是指在平面二维系中又加入了一个方向向量构成的空间系。所谓三维,按大众理论来讲,只是人为规定的互相交错(垂直是一个很有特性的理解)的三个方向,用这个三维坐标,看起来可以把整个世界任意一点的位置确定下来。 三维既是坐标轴的三个轴,即 x 轴、y 轴、z 轴,其中 x 表示左右空

3、间,y 表示上下空间,z 表示前后空间,这样就形成了人的视觉立体感(如图 1)。从三维的概念解释里我们不难理解,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三个维度。它表示一个目标的三个方向,是立体式的目标,而不是指三个类型的目标或三个不同的目标。 图 1 图 2 2、三维目标是统一的 图 2 是一个三棱锥,A 点代表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B 点代表过程和方法,C点代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O 点表示三维目标的最终目标人的发展, 过 O 点做面 ABC 的垂线 OD。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校课堂教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这样的最终教学目标必须依靠 OA

4、、OB、OC 这三维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使人能够以健全的人格不断的获取知识, 掌握方法,最终得以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才, 而不是只会听从老师安排,没有独立目标的学习机器。所以,三维目标的改革是必要的,是统一的,统一指向了人的发展。1 二、三维目标是传统“双基”教学目标的深化和拓展 传统“双基”教学是一种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为主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讲,学生记忆或者练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还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5、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很强,而在创造性学习,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方面较为不足。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三维目标在强调“双基”的同时,不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和学习方法的获取, 还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以此达到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在三维目标中,不但没有否定传统“双基”目标,反而把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首位,突出了“双基”的重要作用。所以,三维目标并非否定“双基”教学目标,而是对“双基”的深化和拓展。 三、 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要有所侧重 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 在设计过程中要经过深思熟虑, 认真研读教材教参,深入

6、挖掘教材的内涵,了解教材内容表达的意图,才能目标准确,有的放矢。但大纲对教材各章节的要求不一,如有的章节突出操作技能,有的章节突出基础理论。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突出三维目标中的某一方面的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而不应该每节课都生搬硬套,同时强调三个维度的目标。笔者观摩某位教师的公开课,科目为信息技术,内容为“图表的创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展示了各种类型的图表,分别介绍了各种类型图表的功能和创作方法, 接下来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 最后教师讲解练习并总结了教学目标。整节课在异常安静的气氛中度过了,由于听课老师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尽力配合老师, 但是学习兴致都不高, 课堂上还发

7、现部分学生偷偷打哈欠的现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分析这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层次清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设置一个不少, 为什么就没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主要在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吃透大纲思想,导致在目标设置时出现三维目标均衡设置,无侧重点,课堂无亮点的现象。 表面看来这节课所有的教学要素全部到位, 但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再进行“二次消化”,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因此,对于这节课而言,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把目标的侧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培养上,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建图表,并动手实践,一旦这个维度的目标实现了, 学生对各类型图表的

8、适用范围自然了解, 在“会学”的过程中又“学会”了知识和技能。所以,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言,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勇于创新,不拘泥于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之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心理特征、 生活实际, 结合教材实际,突出三维目标中的某一方面的目标作为课堂最重要的目标去实现。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四、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该如何实现 三维目标中,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隐性目标来讲,比较容易被广大教师所忽视。并不是人为刻意忽视掉,而是由于教师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就

9、成为了难题,教师在设计到这个目标时大为头疼,通常是草草两笔,模糊收场。 笔者在刚工作时,经常听师傅说,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熟悉课本知识点,了解重、难点,还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这样的备课才能使学生愿意听、主动学,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起初,对师傅的指导并不是太理解的,总认为在课堂内容设计过程中只要内容设计精彩,贴近学生生活,肯定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现在想想,三维目标最终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那么在目标里是如何体现人的发展这个目标的呢?关注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就是关注学科,就是我们所说的“备”教材;而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关注人的发展,也就是“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

10、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 因为学科教学的重心是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 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在三维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作为一名老师,你不仅是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同时,教师还要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规律和特点。因为他和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不是显性地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更不可能罗列出来, 而是隐性地掺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当前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

11、通过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的做法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 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相结合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各层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学习潜能, 事半功倍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在目前的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条件下,为了更好地适应个体差异,有必要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三维目标的设计上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将传统教学中整齐划一的目标,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学生在完成基础性目标后有权利选择其它发展性目

12、标, 学生可以自己做出计划, 教师仅进行必要的指导。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情况。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三维目标的不宜设置过低或过高,应该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并且能学到新的知识,遵循让各层次的学生必须向上“跳一跳,能够到”的原则。 三维目标是广大教育专家的智慧结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突出三维目标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 引自余文森教授:课堂教学三维目标,2008.8 2 引自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教学研究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